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特殊心理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路径及趋势展望]

特殊心理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路径及趋势展望]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2-02 07:50:50 点击: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路径及趋势展望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路径及趋势展望 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路径及趋势展望范文 近几十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的 趋势,从多元整合视角看待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引起了学界 的极大关注,尤其对那些生理、心理异常或处于不利情境的 各类特殊儿童需要多元化探索[1]。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健 康教育这一复杂现象,就绝不能局限于运用单一性、简单性 的思维模式,而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多元性、整合性的研究思 路[2](P.5)。笔者结合近10年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试图在多元视角下观察思考解决特殊儿 童心理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的系统整合及最新成果的运用评价。

一、我国现有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虽有区域性 差异,但毕竟形成了一些模式化产物(尽管现行模式仍存在 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P.39),提 出了关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各种理论,同时各式各样 的模式也在不同程度地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观瞻十年来,运用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本 模式大致有五类,分别是生物-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 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和针对复杂巨系统的“综合集成研讨厅” 模式[3](P.40)。生物―医学模式基于生物心理学的观点把 心理问题看成是一种疾病,更重视特殊儿童生理躯体上的问题表现,主张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儿童的心理 问题,以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 的恢复和协调。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类别诊 断、鉴别与心理评估主要依赖于生物―医学模式;70年代后 许多研究指出,医学疾病评估测试系统难以精确地反映特殊 儿童的心理障碍程度,尤其是对特殊儿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 力的忽视,直接弱化了对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程度。心 理学模式以心理健康为取向,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消除或缓解某一方面、某个层 面的心理问题为目标,重视运用心理技术,多采用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方法。这一模式虽重视特殊儿童 的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但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 践中难免会聚焦问题矫治,易陷入被动的心理治疗策略应对。

况且该模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较高。既 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要有特殊教育的知识储备 [4](P.46-55),否则,其实际作用将大受限制。

教育学模式强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 环节中,促进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3](P.41)。学校 教师要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要求纳入教育过程,以 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方式方法。通过相 关课程讲授、活动的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心理潜能的开 发以及教以简单的自我调适方法等来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 水平。这一模式运用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能在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心 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 师担此重任。社会学模式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 会影响的原理,注重教育活动双方的社会角色、性别差异、 文化素养、价值观念、个性倾向、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 的影响[5](P.11-13),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结果的影响[6],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 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7]。由于此模式特别关注儿童出 现的行为、情绪等问题,因此,运用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实践中,往往是当出现问题时才进行干预。建立在复杂系统 观和WSR系统方法论基础上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 [2](P.8),特别适合于复杂巨系统(即社会系统)工程设计和 家庭―学校―社会(社区)或城乡一体化建构分析研究,已在 汶川地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8](P.4273-4276)、农村留守儿 童及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自闭症及多动症等儿 童心理康复实践创新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值得在今后的特殊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教学、管理中深化与完善,重点是 建立长效机制和突破方法论瓶颈[9](P.4630)。

不可否认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国还是 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失 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模化产物。现有的特 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均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有其局限 性。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上述前四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依据某些学科理论或一般系统论 来划分的,只有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基于复 杂系统科学理论及其方法论,均具有一定的适应性。(2)针对 性不强。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半是在普通儿童心理健 康教育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最后的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 模式则合理配置了普教模式与特教模式两种优质资源。从共 性上说,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依此观点将普通儿童的心理 健康教育模式嵌入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固然有其 合理成分。但从差异性上看,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无论 在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不同,照搬模式显 然不足以应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3)实践操作性 弱。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如果缺乏实践操作的平台,而只有理论架构,那只能是流于 形式或表面化,即使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开设了课程, 但囿于教育者自身观念束缚、知识储备不足、模式运用单一 等,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对特殊儿童的成效。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元整合 1.多元整合的学理探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 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教育、心理与文化唇齿相依,使 教育、心理各个方面都深受多元因素的影响。面对社会的进 步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挑战,必须走向多元视角,倡导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模 式的一种主导有效的方式[10](P.17)。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 人、引导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复杂性、教育活 动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复杂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线性的, 必然是多元的、非线性的。每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有一 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合理的和有意义的, 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 化和成长的,那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要随着主体不断 的变化。每当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僵化了、不变化,必然出 现阻碍发展的现象[11]。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经 多元整合的、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惟有此才可能发挥更大 的整体功能作用。所谓“多元”是指生物学-医学、心理学、 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跨学科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要从多学科的角度 去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所谓“整 合”是指要强调一个系统整体的协调和综合优势的发挥。其 实质就是力求避免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心 理健康教育因素,而要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认 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12](P.172)。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多 元整合是系统论、整体论等的充分展示,客观上反映了人的 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发展中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或选择。多 元整合的系统模式强调整体性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拼凑或是合并,而是各类型、各层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与和 谐发展,取长补短,灵活运用。

2.多元整合的主要内涵 (1)视野的整合。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 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 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 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 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 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的对 象包括特殊儿童,那就不能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 定位于心理学或特殊教育学研究领域,而是要把基于生物学 -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等 学科视野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加以整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集约型的心理健 康教育体系结构。

(3)资源的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与学校、家庭、 社会(社区)三方面综合教育分不开的。仅仅单方面地依靠学 校教育,是很难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健康发展的。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要相互配合,达到资源的整合。学 校可对家庭进行教育指导,也可通过互访、家长会或家长委 员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和互助[12](P.173);学校也可 与社会教育相配合,鼓励和组织儿童参加校外机构组织的活 动,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为特殊儿童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家长可通过政府部门、慈善机构和社会团体寻求更 多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三 大场域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自我适应资源的整合,才能探 索和建构起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机制[10](P.17)。

3.多元整合的实施途径 (1)学科渗透整合。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将心理健 康教育渗透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全部课程中。除了特殊学校专 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整合学科课程、活动课程 和潜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通 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较之于一般儿童而言,特殊儿童存在 更多、更复杂的心理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设活动 平台,促使其直观感受和活动参与,尽可能在体验、合作和自 我反思中优化其心理素质[13]。教师应善于挖掘各科教材中 的学科资源,结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知 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之中,减少其负面情绪,以利于调整 其学习状态,提高教育效果。

(2)方法渗透整合。鉴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特点,以各 种适合特殊儿童的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儿童自我教育的能力。

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项的心理咨询或辅导活动。要及 时观察特殊儿童的表现,及早进行干预,通过矫正特殊儿童 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达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和谐 发展的多元化目标。辅导活动要采用多种方法整合,除心理谈话法外,可整合适合特殊儿童的绘画疗法、音乐疗法、戏 剧疗法等非言语层面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是校园活动。教师 可开展体育竞赛、艺术表演、手工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班队 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目标纳入到各类活动过程中, 通过活动来培养特殊儿童良好习惯、个性、交往能力等多方 面的健康心理[4](P.275-296)。

(3)资源渗透整合。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其自身身 心特点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搜集特殊儿 童的心理资料、建立心理档案,有利于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 健康状况。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有利于确立特殊儿童心 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设计活动方案,保证有效指导。心理 健康档案不是单向的、静态的文件保存,而是多元的、动态 的资源整合。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及时完善心理健康档 案,而且要注意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之间的互动情况,充 分发挥资源合力的优势,做到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家校合 作和社校合作。

(4)目标渗透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要获得真实效果,就必 须统一规划和合理安排,与其他课程或活动有机结合、多渠 道融合,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而不能游离于学校 原有工作范围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缓解特殊儿童 的心理问题,而是要达到培养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 多元目标。注重潜能开发和心理素质培养的发展性目标、通 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的预防性目标、定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的矫治性目标,应整合在特殊儿童心理健 康教育实践中。

4.多元整合的实施条件 (2)全体教师和家长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 进特殊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与家庭生 活方方面面。学校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 承担着重任,而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学生心 理与个性发展状况如何,最终取决于学校各方面教育资源合 理配置形成的合力作用。因此,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建立家长学校(含网校)后的教育。学校 要鼓励、激发教师依托家长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学生、 了解学生,做有心人[13]。

(3)专业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心理测评系统是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支持系统之一。心理测评系统 主要有两个功效:一是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状 况,及早发现与甄别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客观评价特殊儿 童心理状况的改善情况;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各类课程的开 展情况做评估,对教师、学生、领导者、家长等各方的参与 程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完善心理测评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有 助于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