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CDIO理念下测绘专业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什么是教学模式

CDIO理念下测绘专业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什么是教学模式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10-08 07:51:31 点击:

CDIO理念下测绘专业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

CDIO理念下测绘专业自然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综 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CDIO教育理念代表构思 (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 行(Operate),是国外高等工科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1], 全国许多高校开始将CDIO理念引入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 力的培养环节,积极推进创新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 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测绘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要 求非常全面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多 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测绘专业普遍存在教学体系中理论与 实践教学环节联系松散、重技术轻理论的问题,甚至不少学 生片面地将测绘专业理解为学习简单的测量技术,因而很多 测绘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实践能力弱、工程意识差。

自然地理知识是测绘类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很多高校测绘类专业中自然地理属于基础课程。

但对具体的测绘技术而言,该课程直接显示度较小,且社会 对自然地理综合能力的要求是隐性的,因此,课程受重视的 程度普遍不高[2]。在CDIO教育理念下,深入开展测绘类 专业自然地理学的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实 现途径,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锻炼和提 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培养学生自然地理的应 用能力,从而实现工程类院校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为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自2010年开始,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卓越 计划”为载体,积极开展创新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 育教学改革研究。在测绘学科下我校开设了3个本科专业, 包括分别开设于2002年、2008年和2011年的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科学与技术和测绘工程与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课程 组正式将CDIO理念引入到测绘类专业的自然地理课程教学, 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自然地理教学改革研究。作为四川省属 高等学校,结合青藏高原东缘、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及我 校气象行业背景,在我校开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模式和实现途 径的探索与创新,对于具有行业背景和地学背景的高校测绘 类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实践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1 测绘类专业自然地理学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在测绘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占据 着重要的位置[4]。作为测绘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 存在着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的一些特点[5-6]:在专业课程 体系中,该课程起着先行课、基础课的作用;
相比于其他技 术强的课程,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多属于形象和意境教 学;
课程的学时分配比其他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少,尤其是 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课时少,有些甚至没有;
作为基础理论 课程,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高。因而,在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6-7]:学生学习自 然地理知识的兴趣不浓,授课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倍感困难;

教学中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而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传授较少;
课堂讲授时很少涉及测绘学科的问题或自然地理与 测绘学科的关联,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考核方 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主要标准,且试题以 识记性为主,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对较少。

2 教学模式与实现途径 2.1 教学模式 基于CDIO模式的自然地理课程改革与创新,以测绘专业 为背景,从修订课程培养大纲开始,再结合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几方面环环相扣地进行。

就教学模式而言,采用“从提出问题到分析原因,再到解决 方案和技术支持”的启发式教学。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实现 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快速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 拓展,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测绘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发现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该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问题的来源须与生活、时事紧密相关,并能反映学生熟悉的 区域地理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能 充分体现测绘类学科专业知识的社会任务。教师通过科研和 学科竞赛的早期训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思维能力,调动其 积极的科研实践愿望,渐进式地对他们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 数据的处理和相关的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培训等,帮助学生正 确地分析问题和建立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地图素养和地 理信息技术的培训是保证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引 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测绘专业技术,使得解决方案成功实施,最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2.2 实现途径 2.2.1 综合性典型案例的选择 综合性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成功实现课程改革的关 键。在把握自然要素关联性的基础上,选择典型案例,可将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8]。同时,通过 案例教学还可将关联性内容整合为独立的学习单元,从而实 现课程内容的整合。针对测绘类本科专业的特点,典型案例 既要引入最新的测绘科学与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还要开展 对全球变化、地球构造与运动等前沿性问题的探索。

例如,在讲授“气候变化”的内容之前,推荐学生利用 课余时间欣赏2004年美国制作上映的优秀科幻电影《后天》, 该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 次冰河纪的故事。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影片中“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引起北半球“天气异常(冰雹、海啸)”的 原因,再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环流”的概念,并简单介绍“洋 流”的概念及其运动,最后从空间、大气和海洋三者的相互 联系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引起气候变化的天文、地文和人 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课后还可启发同学们收集资料、思考 影片中的场景是否会真实出现?如果要避免这种极端事件 的出现,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监测资料、如何进行预测和预 警?由于类似的案例关系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也很高,在轻松的氛 围中学生掌握了枯燥的知识要点,案例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

2.2.2 区域地理案例的引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和进行地理研究的兴趣,在教 学中通过设计区域地理案例帮助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地认识 地理事物,并快速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和拓展。考虑到我校 的地域背景,课堂首先以四川盆地或西南地区的自然地理为 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考虑到学生来源四面八方,课 后以学生的家乡自然地理为题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并引导 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外延性”研究学习。

例如,在介绍“土壤圈”这一章的内容时,首先以“四 川省土壤分布图”为例向学生介绍四川省主要的土壤类型及 其分布特征,再以“地带性土壤类型———黄壤”和“非地 带性土壤———紫色土”为例介绍两种土壤的特征及成土过 程,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形成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和 讲解;
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基于“中国1∶400万土壤图”和 “中国1∶400万省级行政区划图”制作家乡所在省域的“土 壤分布图”,总结省域土壤类型的水平分布规律;
然后,再 定位到家乡所在的位置确定家乡的土壤类型,参考教材和其 他资料制作题为“家乡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介绍”的PPT报 告,课堂上兼顾重要的土壤类型,并根据报告制作的情况择 优邀请学生汇报演讲。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课后作业更具有实践性,乡土地理的内容更贴近生活,通过自主学习和自 行组织材料使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思维方式都得 到了训练,多省域同学的乡土地理资料的组合也基本完成了 “土壤类型特征”这一教学的难点内容。

2.2.3 科研与学科竞赛的训练 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的科学研究案例进行介绍和分 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和区域地理中发现问题,学习利用 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结合地理研究方法和测绘专业技术解决 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在课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 赛和科研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增强自信, 也是实现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综合应用测绘技能研究实际 问题的重要途径[9]。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 过程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并进 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之后的学 习阶段,再通过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带着问题利用不断学习 和掌握到的相关测绘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可进一 步使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10]。与 此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引导学生申请科研立项或指导学生参 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使得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授课过程中适时贯穿对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岷 江上游生态脆弱性的研究”的相关工作的介绍,包括选题的 确定、研究内容的设计、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过程中发现 的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确定等,使学生对学术研究的思路和科研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然后,在完成部门自然 地理的有关授课内容之后,以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提出自己 身边的自然地理现象或问题;
其次,对于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的选题,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 案的设计,启发学生在后续的哪些专业课程中可以学习和掌 握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
最后,根据选题指导学生组队参加 各类学科竞赛,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外延式”的自 主学习。这样,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有效地刺激了学生参与科 研实践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自然地理的基 础知识,又帮助其在之后的课程中带着问题学习和掌握相关 的专业知识,尤其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了从事科研与 创造性活动的技能的训练[11]。

2.2.4 地图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强化地图素养、提高学生地图应用能力是培养学 生自然地理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测绘类专业人才 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在自然地理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加 强教学用图和要求学生在准备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的专题PPT 制作时注重选图用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 图能力。

另一方面,在地图选择和个案的研究中,应用遥感、GIS 等现代技术制作专题地图辅助教学,借用专业软件展示地理 现象和有关问题的空间信息,加深学生对选择的区域地理案 例的认识,实现在强化学生地图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地理过程学习的热情。例如,介绍板块边界和地壳活动性问题 时,利用收集到的日本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观测数据在 ARCGIS软件中制作“日本海沟附近地震震级分布图”,通过 引导学生从专题图中直观地理解到地震分布的基本规律— ——“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处,全球很大部分地震能量 通过汇聚型边界板块边界释放,在弧沟系中地震多分布于靠 大洋一侧的海沟中”。

其次,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测绘的核心技术。由于我校 在测绘工程专业背景下开设了与该专业相对应的RS、GIS和 GPS等相关课程,因此,自然地理课程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 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将GIS、RS 等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准备的重要工具,不 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而且使得教学更贴近专业,让大一新 生对测绘类相关专业有了适度的了解;
另一方面,通过在解 决问题中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技能的培训,也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和研究能力。前文中介绍到的具体实例 大多需要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完成,这样不仅强化了通过地理 信息技术对地理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加深了学生对一 些抽象的知识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测绘知识的认识。

3 结语 “自然地理”是我校测绘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 与相关核心课程的联系紧密。在CDIO教育理念下,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精心设置,充 分结合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的特点,建立“从发现问题到分 析原因,再从解决思路到技术支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 的地理素养。对于测绘类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这种模式对 学生进行自然地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引导学生 更准确地认识地学问题的本质,进而更好地设计、制定科学 有效的工程计划,并生产出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需求的测绘产品。这种教学模式符合现 代化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冯甜甜,程效军,王建梅,等.城市遥感课程中实 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 息,2014,37(11):27-29. [2] 赵喜江.“大工程”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的改革探 索[J].测绘工程,2008,17(2):74-76. [3] 刘德深,刘辉利,游少鸿.地学背景高校环境科学 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 践,2012,4(11):86-88. [4] 梅晓丹.“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类专业自然地理 应用能力的培养[J].测绘工程,2014,23(3):77-80. [5] 王文福.现代教学手段在《自然地理与地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9(1):108-111. [6] 董炜华,李金霞,王海霞,等.高师院校自然地理 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 报,2015,34(10):132-136. [7] 王文福.《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初探[J].测绘与 空间地理信息,2011,34(6):10-13. [8] 王文福.《自然地理学》案例教学问题辨析与范式 建构[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35(2):34-37. [9] 葛岳静,李柯.大学生早期科研训练跟踪研究—— 以基于“世界地理”课程平台的RAGs学习为例[J].中国大学 教学,2009(4):52-5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