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青年节 > 校本教研 [集体行走植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 [集体行走植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

来源:青年节 时间:2019-10-09 07:48:52 点击:

集体行走植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

集体行走植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每一位校长都有自 己的教育追求,可是这些理念与追求往往只活跃在学校的宣 传册里。不是这些办学理念不够好,而是这些理念没有得到 教师的认同与理解。只有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教育教学活动, 每一个人都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大家心朝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实施,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校 本教研制度的推动,为此,我校提出了“集体行走”的校本 教研理念。“集体行走”校本教研,就是要确立形成共识的 教育理念,确定共同的努力目标,树立协同合作的团队意识, 改变单一僵化的教研模式,从而将我校“助学课堂”教学改 革带入一个“集体行走”的时代。

一、集体行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诉求 我们一直在思考,从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走出来的孩 子,他们将来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应该具有强健 的身体、健康的心理、高尚的品格,具有创新的意识、探究 的能力,当然,他们更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 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基的小学阶段,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教 育? 在多年办学的积淀中,我校总结提炼出“和美文化”理 念,就是要追求和而不同、相融共生、多样共存、合作共赢 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不仅要追求感性美——事物美、艺术美、人格美,而且还要追求理性美——发现美、思维美、创 造美。根据“和美文化”的办学追求,我们还提炼出具有校 本化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将“和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核 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对应起来,从而描绘出我校独 具特质的育人目标。而要达成这一育人目标,就必须改变我 们的课堂,于是,我校又提出了“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行 动方案。

正当我们踌躇满志、准备迎来教师喝彩的时候,令人尴 尬的局面出现了:多数教师感到不安,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 改革打破了他们多年的习惯与模式;
许多骨干教师表现出困 惑与不解,担心这又是一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 主义;
一些教干也表现出本能的抵触与反感,因为他们很难 迅速融入这个文化体系与课改理念之中。

基于此,学校聚集了一批青年教师,以“你希望自己孩 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话题进行讨论。“要健康,心 理健康很重要”,“要知书达理”,“要有能力,有上进心, 和父母容易相处”,“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孝敬老人”… …大家的答案出奇的一致,组织者接着话锋一转:“要想让 孩子成为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的教育能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吗?”青年教师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认真地反思以往的 课堂教学,并且强烈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于是,达成 共识从这里开始。如何真正让校本教研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 深度实施?如何解决教科研与教学实践存在的顽症?“集体行走”校本教研思路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二、实践体谅:“助学课堂”教学理念的理解与认同 “集体行走”校本教研的核心思想就是“实践体谅”。

“实践体谅”就是通过教学实践,让教师体察与理解学校课 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从而达成思想共识。“助学课堂”即教 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是“助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学 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助学课堂”的发展目标;

“自助”“互助”“师助”是“助学课堂”的学习方式;
“助 知识内化”“助方法迁移”“助能力形成”“助思维发展” 是“助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助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如何得到全体教师的理解与认 同?我们通过“同课异构”与“前后比较”的教研形式进行 “实践体谅”。“同课异构”就是由不同教师执教相同的教 学内容,通过剖析两节课来阐释“助学课堂”的深刻内涵;

“前后比较”则是通过选择一位教师,在介入前执教一节课, 在介入后再执教一节课,通过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来阐 释“助学课堂”的深刻内涵。

例如,我们以常态课堂和“助学课堂”两种方式执教苏 教版语文六年级《鞋匠的儿子》一课,并进行比较分析。在 教学目标上,常态课堂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理解与体会, 并领悟其表达效果;
“助学课堂”在此基础上注重了方法指 导与语言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常态课堂利用“线性结构”,在教师充分预设的道路上平铺直叙;
“助学课堂”以“板块 结构”,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前移,“自助”“互助”“师 助”学习方式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上,我们可以看到 “助学课堂”的三个特征:一是从教师教学理念上看,“助 学课堂”是从学生的“学”出发,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 养成、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品质的提升;
二是从教师的“教” 上看,“助学课堂”是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 “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三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看, “助学课堂”是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 —反思—表达”的学习,“助学课堂”不仅追求学习的“量”, 更追求学习的“质”。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充分相信“实践体谅”所带来的效 应,通过一个个同课异构、一次次前后比较,让原本枯燥无 味的教学理念变得生动起来,变得形象起来。教师由“接受 理念”到“体验理念”,再到“认同理念”,最后到“实践 理念”,“助学课堂”的教学改革逐渐深入人心。“实践体 谅”告诉我们,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教育教学管理, 都要遵循育人规律和管理原理,但遵循规律和原理的前提, 必须要凝聚人心和达成共识。如果只是简单的“行政干预” 或“理论说服”,结果只能让教师“口服心不服”,课堂教 学改革之路必将走不远。

三、创新教研:“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深入 实施“助学课堂”,教师不仅要理解“助学课堂”的教学理念,更要熟悉并掌握“助学课堂”的操作要领,如“三 助”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四助”教学策略在教学 中如何运用,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中如何实施“助学课堂”, 等等。为此,我们在传统校本教研的模式上进行总结与改进, 形成了“集体行走”校本教研制度。

1.“知行结合”提升“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品质与 高度。

“知行结合”校本教研模式就是让教师针对“助学课堂”, 经历“知→行→知→行”的不断反复与提升的过程。第一个 “知”是对“助学课堂”的“前理解”,通过培训让教师了 解“助学课堂”的实施办法;
第二个“知”是对“助学课堂” 的“再理解”,即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助学课堂”实施办 法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是对“助学课堂”进一步的理解与 深化。第一个“行”是对“助学课堂”的“前实践”,照着 “助学课堂”实施办法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思考, 哪些地方是可行的,哪些地方是需要调整的;
第二个“行” 是对“助学课堂”的“后实践”,即在充分实践与反思的基 础上,使教学实践更趋于完善。

在实施“知行结合”教研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为教 师设计“视界融合”的培训课程。培训的本质是让教师的思 想、观念与行为发生改变。由于教师受文化背景、传统观念、 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对教育教学的不同理解与判 断,他们参加培训不是被动地接受事先设计好的课程,而是借助培训,改变、整合、创新自己的“前理解”。“助学课 堂”的教学理念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市、区推进“建 构式生态课堂”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因此,我们 在设计培训时,充分考虑到培训者与参训者之间在不同视角、 不同立场的对话与融合。正如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所言“理 解就是发生在视界融合的过程中”,只有尊重教师的“前理 解”,“助学课堂”的教学理念才能被教师进行有效加工、 转化与吸收。

其次,我们不断强化“参与体验”式校本培训。“助学 课堂”的实施和培训要以教师为主体,创设有利于教师参与 体验的学习情境。

一是实现互动交流,变“讲解—倾听”模式为“交流— 讨论”模式。每次培训围绕一个话题,让教师充分交流、讨 论,最后由主讲人总结与概括,提炼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如“自助”学习方式的运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 炼出“课前”“课中”“课后”的“自助”学习方式。“课 前”借助“预习单”进行“自助”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完成 预习任务,课前“自助”学习的关键是要有明确与适量的学 习任务,因此,“预习单”的设计成为关键。“课中”借助 “助学单”进行“自助”学习,学生通过深入研读文本,自 主建构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主讲人最后进行总结与提升:
“自助”学习,就是倡导“先学后教”,指导学生运用已有 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尝试完成自己提出的学习任务,或者教师设计好的学习内容。

二是通过“同课异构”或“前后比较”等形式进行教学 诊断。面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引导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从而生成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让教师 理解问题解决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理念,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 升华。

三是跟岗培训。要求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 从关注“助学课堂”实践层面出发,骨干教师上“示范课”, 青年教师上“研讨课”,通过课例研讨,进一步把握“助学 课堂”的教学策略,并生发与创造出更具新意的教学智慧与 经验。

2.“跨层组合”拓宽“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与 宽度。

“集体行走”校本教研最大的特点就是“团队精神”。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我们总结出“跨层组合” 的教研模式,即让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组成“学习共 同体”,提升“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执行力。“跨层组合” 教研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尊重差异组建团队→任务驱动合作 研讨→团队展示循环跟进→专家介入反思提高。

“尊重差异组建团队”就是倡导科研型教师、实践型教 师、经验型教师、入门型教师组建成一个团队,以团队形式 开展活动。“任务驱动合作研讨”就是选择“助学课堂”实 施中一个或多个研究问题,作为团队攻克的任务与课题。“团队展示循环跟进”就是阶段性成果展示,每个团队以不 同方式进行展示。“专家介入反思提高”就是邀请省、市、 区教育教学专家介入指导,帮助教师进行反思与提高。在 2015年江苏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活动中, 陆志平、吴兆虎等专家对我校的“助学课堂”给予了高度评 价;
在连云港市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连云港市小 学课堂教学改革领航学校评选活动中,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 室的马建明、顾长明、王伊菊、周海清等教研专家对我校的 “助学课堂”给予了指导与帮助。

3.“研教结合”挖掘“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潜力与 深度。

我们在已有的学科组、备课组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研 教结合”的教研模式,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确 定教学研讨主题→个体自主申报展示→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形成共识付诸实践”的方式开展活动。确定研讨主题时切 口要小,问题要实,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教学过程等。每次活动都要确定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对 前期的研究进行展示,或展示自己在研究中的所学、所得、 所感、所悟,或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预习单”“导学单” “助学单”,或展示自己撰写的教学设计等。教师根据个人 的交流与展示,围绕主题提出共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形成相 应的结论或经验。教师将研究形成的共识带进各自的教学实 践中,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提升。“研教结合”的关键是确定主题,我们围绕“助学课堂” 的实践层面进行项目招募,确定长线、短线的研究主题,让 每个学科组、备课组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开展教研活动。

“研教结合”的教研模式催生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形 式。如语文学科的“六点一线法”,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主线, 分别从源点(文本写作背景和意象原型)、亮点(言语训练 关键点)、支点(对话切入点)、拐点(歧义、困惑、模糊 的内容)、延点(有效拓展延伸的内容)和创点(文本习作 特色)进行集体备课。又如数学学科的“七步递进法”,即 围绕“读文本—定目标—抓重点—说教法—设练习—提疑惑 —打磨课”的思路开展集体备课。再如英语学科的“六连环 研讨法”,即以“读文本—正语音—解词意—抓语法—酌运 用—提疑惑”的思路进行集体备课。

学科组、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单位,与日常教学工 作的关系最为紧密。通过“研教结合”教研模式,我们已经 确定“低段渗透—中段体现—高段强化”的实施策略。我们 还形成了“汇聚众人智慧,惠及师生发展”的“助学课堂” 备课理念,“备学材,备学情,备学法”的“助学课堂”备 课策略,“目标要简明,内容要简约,环节要简化,方法要 简便,媒介要简单,语言要简要”的“助学课堂”备课“六 简”要求等。

四、寻求共识:“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助学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与研究,需要教师达成共识,而要做到这些,没有教科研的跟进是不行 的。因此,我们还通过课题研究与“教·研·写”活动,对 “助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审视与思考。目前,“基于学生 核心素养发展的‘助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立项 为省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系列化教学成果,以 期能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教·研·写”是扎根于一线教 师的研究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助学课堂”实施 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形成研究专题,再通过教学实践加 以研究与论证,从而形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 文章报告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发表,一方面是对“助学课堂” 不断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也不断提升教师实施“助学课堂” 的水平与品质。

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助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取得 了一些成效:一是教学改革初见成果。“语文‘助学课堂’ 的实践研究”获2014年连云港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 奖。“基于核心素养的‘助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获2015 年连云港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奖。我校教师围绕“助学 课堂”教学改革发表了许多文章,如《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 展的语文“助学课堂”》《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助学 课堂”》《试探语文课程改革之路径——学习〈义务教育语 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体会》等,其中《基于学生核心 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 语文教与学》于2016年第2期转载。二是学生潜能得到释放,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落实。“助学课堂”的实施为学 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究空间、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三是 学校内涵得到发展。“助学课堂”已成为学校文化中最具内 涵与特色的亮点。学校承办了江苏省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现场观摩活动,承办了市、区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现场推进会 议。江西省婺源县、山东省菏泽市等教育考察团先后到我校 观摩“助学课堂”。在“江苏省农村小学校长助力工程培训” 上,我校作了《助学课堂:奏响以生为本的主旋律》的专题 报告。

我校将以“集体行走”作为校本教研理念,继续聚焦“核 心素养”,丰富“和美文化”,践行“助学课堂”,最终成 就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全体师生的“和美人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