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_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_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1-20 08:23:09 点击:

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发展下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媒介融合,是指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网络技术的飞 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类别媒体之间原本泾谓分明的介质壁垒 被逐渐打破,而体现出来的是多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媒介的融合发展不仅给新 闻业界带来了显著变化,而且对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众所周 知,在我国当前社会形势下,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直接影响着高校各类专 业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高校新闻专业本属于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所培 养的毕业生理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与过硬的业务素质,必须适应当下传媒业界 的人才需求。“新闻教育是基于新闻学的教育,是基于新闻业发展而发展,为其 培养优秀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新闻教育的最大特征在于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 性。”[1]因此,紧密结合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新闻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实际变化, 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是今后国内高校新 闻专业办学必须付诸努力的方向。

一、适应新闻专业人才转型要求,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为了适应媒介 融合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情况的变化,国内高校新闻专业必须调整既有的办学思 路,确立人才培养新定位。

一方面,要由培养适用单一类别媒体的采编人才向培养适用融合媒体 的采编人才转型。过去,我国高校新闻院系都是围绕单一形态的媒体进行专业设 置的。从媒介融合发展的视角来看,其中最明显的症结就是新闻实务类课程过分 细分,人为割裂了报纸、广电、网络等不同媒体业务技能的培养。例如,报媒专 业主要按报社采编流程来规划课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课程主要着眼于为广播 电视机构培养业务能手。这种依媒介种类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难以培养出适应 媒体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 转型,传媒间的介质差异正在被打破,这种按媒介种类来设置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发展的现实需要。”[2]相对于单一媒体,媒介融合发展意 味着媒体从业人员的采编意识、知识架构、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向“全媒体”拓展。

“在媒介融合情况下,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记者与编辑、报纸媒体的从业人员 与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等等这些概念将会被淡化,因为新闻从业人员将同时具备 多项职能、扮演多种角色。”[3]因此,培养具备采、写、摄、录、编的综合业务素质,具备报纸、广电、网络等多种平台作业能力于一身的融合媒体新闻采编人 才,是今后国内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走向。

另一方面,要由偏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 类人才转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主要侧重培养新闻采编人才。随着媒 介的融合发展,这种单向度的人才培养取向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果说记者、 编辑会影响到媒体内容的吸引力与特色,从而影响到媒体的兴盛与发展,那么在 媒介融合时代,高效的媒介平台管理者则可能直接关系到整个传媒行业的变革和 兴衰。”[4]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传媒业的经营管理相对滞后,传媒领域迫切需 要既懂新闻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在提供 这类人才方面却存在着明显不足。此种情形下,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理当在人才培 养取向上主动作出调整:由侧重培养“采编”类人才向培养“采编”与“运营”兼备类 人才转型,以适应传媒业对采编与运营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 养方案 所谓“T”型人才,即学科基础相对宽厚,恰似“T”的—横,同时兼具专 长与特色技能,宛如“T”的一竖。媒介的融合发展使传媒业今后将面临更加激烈 的同质化竞争,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上将很难再满足于能够胜任一般性的 采编业务。知识面广博、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T”型新闻业务人才,将成 为今后传媒界人才争夺的焦点。因此,高校新闻专业实施学科基础宽厚、课程特 色突出、具有前瞻性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已迫在眉睫。

(一)学科基础宽厚 实践表明,新闻工作者必须是个“杂家”,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素养,学 科知识偏窄一般缺乏长远发展潜力。“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选择已经说明,仅仅具 有新闻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媒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的思维方法、多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媒体工作能力已经成为今天媒体选择人才的共同价值取向。, 的确,当前新闻媒体普遍倾向于吸纳复合式人才。“复合式人才的培养,需要打 通新闻专业教育、人文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的阻隔,将多种知识融为一 炉。”[6]因此,探索“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教育适 应媒介融合发展形势改革培养方案的不二选择。除了要让学生学习新闻传播类课 程外,还应将文、史、经、管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学科拓展课程以合理的比例“配 方”后提供给学生选修,以培养他们宽厚的学科素养。

(二)课程特色突出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激烈的同业竞争将使新闻媒体在采编人员的选用 上更加青睐学有专长、具备特色素质的人才。因此,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亟需探索 普适性与特色性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特色新闻专业人才。近年来,国 内部分新闻院系出于特色化办学的认识,尝试将人才培养定位特色化、对象化, 如确立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法制新闻等人才培养取向,以寻求适宜的生存和发 展空间。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面对媒介融 合发展形势,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依循此种特色型人才培养思路。“新闻院 系通过市场调研,可以选定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然后集中力量以获得该市场的 竞争优势。m高校新闻专业应根据学校区域环境和办学资源优势,确立可行性强 的差异化办学定位,进而构建专业核心价值。

(三)具有前瞻性 今天的传媒业早已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局,无论是传播平台、载体 形态,还是内容呈现方式,都呈现出曰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新闻专业在培养方 案上保有适度的前瞻性,才能适应急速变革的媒介环境对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需 求,尤其是新闻实务课程要能及时容纳新的传播形态所带来的新的业务操作规程。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就根据新闻传播业界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 在本科专业教学中尝试推出了新闻学专业选修课程包、传播学(新媒体、视觉传 播)选修课程包、广播电视专业课程选修包等。不同的课程包根据其人才培养方向、侧重点和具体需要,设置一些相应的前瞻性实务课程,如“网络互动管理”、 “视觉传播实务”、“品牌传播”等,供学生选择后深入学习,成效较好。

总之,实施“T”型人才培养方案,各高校新闻院系须结合自身的办学 实际,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来加以落实。这种课程体系,总体上应由通 识性课程(学科拓展课程)、新闻传播主干课程、特色业务课程以及若干前瞻性 专业延伸课程四类课程模块组合而成。

三、探索“请进来”与“走出去”有效对接的人才培养优化思路 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所需要的全媒体型新闻专业人才,仅仅依靠高校 自身的办学资源将很难培养。“适任而充足的教师队伍,开放宽松的育人环境, 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以及高水准的专业实践基地,是办好新闻传播教育不可或 缺的重要资源。”[8]因此,国内高校新闻院系应该积极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 等形式,对师资力量、育才环境和实践平台进行全面优化、升级,进而提升人才 培养质量。

(一)优化师资力量 与西方高校的新闻专业教师往往是来自于业界,具有丰富的传媒实践 经验不同,国内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多数缺乏媒体就职经历,这已经成为现今我 国新闻教育的一个短板。“我们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队伍正面临着素质提高、 知识重构、技术提升、学养加深、能力再造的任务。,教育实践表明,教师在教 学活动中居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业的优劣起着重要影响。因此,优化师资力量, 是提高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 请新闻业界的资深人士做专职或者兼职新闻教师,以提升高校新闻专业教学特别 是新闻实务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准;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帮助 校内缺乏新闻职业经历的新闻教师赴媒体开展观摩、交流乃至采编实践,增强对 新闻实务的直观体验,深化对新闻业界发展现状的了解。此外,还可以与国外新闻院校开展对口交流,以拓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

(二)优化育才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很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传 播活动中。面对这类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出色的专业 素养,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确立自身的独特价值。但是,在当前的办学格局 下,要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就必须优化育才环境,使学生们在专业学 习中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得到合理的引导。一方面,积极请进媒体成功人士进 校园,开讲座、做报告,与学生开展交流;
另一方面,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安 排学生赴新闻媒体观摩、实践。通过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让学生近距离了 解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人,从中得到良好熏陶,从而开阔视野,激发职业信仰, 提振学习热情,涵育专业素养。

(三)优化实践平台 媒介的融合发展,对新闻人才的业务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一门 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新闻专业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业务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基 于数字化技术的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所以,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优化学生的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介资源(如校园广播台、 校报、校园网站等),为学生构筑坚实的业务实训平台,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动 手实践机会;
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高校+媒体”的校媒合作机制,积极利用 社会媒体的相关资源服务于学生的新闻业务实践。例如,暨南大学从2007年开始, 就与南方报业集团联合推出了“暨大准记者南方训练营”,有计划地安排大二学生 赴南方报业集团参加实训。这样,学生可以尽早地接触到新闻媒体内部的采编业 务情况,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新闻意识,夯实业务素质。

四、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拓宽学生就业之路新闻教育历来有着很强的职业导向,要在媒介融合时代求取生存和发 展,必须拓宽学生的就业之路,否则,就有可能被社会所淘汰。“社会变革对新 闻教育的挑战主要反映在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和选择上。由于传媒业自身在吸 纳新闻专业学生就业方面毕竟容量有限,因此,各高校新闻专业在学生的就业上, 不能简单设限于去媒体做新闻这一狭窄出口,而应该引导学生建构多元化的职业 愿景,拓宽就业之路。

首先,引导新闻专业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目标,以促进就业时人员的合 理分流。当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办学总量相对过剩,人才供需相对失衡。

同时,各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普遍低于业界预期,难以与业界人才需求有 效对接。笔者与课题组成员在对《重庆日报》、华龙网、《扬子晚报》等几家媒 体二十多位编辑记者所做的“媒体对高校新闻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与期盼”相 关访谈及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两成的人认为在面向媒体求职时新闻专业毕业生 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有明显优势,而近七成的人则认为优势不明显。

另外,课题组在对北京、上海、重庆三地数所高校新闻院系一百二十 多名学生所做的“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成才期待与职业愿景”随机问卷调查中发现, 只有大约46%的学生将“媒体记者、编辑”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首选,约11%的学 生选择做企业管理人员,13%的学生选择做公务员,选择做自由撰稿人和自主创 业的约占15%。表2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愿景选择针对上述这种情况,有必要 引导新闻专业大学生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建构多元化的职业愿景,以缓解就业紧 张局面。具体来讲,可以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大三阶段逐步确立不同的职业愿 景:一是有志于且较适宜到新闻媒体从事工作;
二是适宜到一般企事业单位从事 宣传、文秘、行政等方面工作;
三是有意在文化、传媒等相关行业领域自主创业。

学校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职业愿景选择,在课程辅修、业务实习、毕业指导方面 给予相应的侧重。这样,可使学生将眼前的学业与今后的事业挂起钩来,有意识 有方向地夯实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其次,以实施“全媒体”技能教育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就业能 力。客观地看,传播技术的进步弱化了新闻业的进入门槛,使许多普通人也能比较方便地加入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同时也促使新闻媒体抬高了选人用人的职业 门槛。因此,新闻专业学生必须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扎实掌握“全媒体” 业务技能,学好各种通用的传媒技艺,能够胜任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 等不同机构的各类相关工作。唯有如此,才会在人才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获取 较多的就业机会。“从新闻单位挑选人才的要求,和非新闻单位对新闻人才的综 合性需求可以看到,在校期间就对学生进行全媒体培训,可以满足新闻单位或非 新闻单位的要求,从而大大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当然,除此之外,具有开阔 的社会视野、善于与人沟通,以及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才能,也 是实现成功就业与创业的重要素质。新闻专业教育在这方面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 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