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幼儿美教麦当劳化现象研究:麦当劳现象

幼儿美教麦当劳化现象研究:麦当劳现象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1-24 07:52:56 点击:

幼儿美教麦当劳化现象研究

幼儿美教麦当劳化现象研究 “麦当劳化”( McDonaldization) 一词的提出源于美 国学者乔治?里茨尔( George Ritzer) ,他于 1983年在一 篇题为《社会的麦当劳化》的论文中首次提出“麦当劳化” 现象,后于 1992 年正式出版《社会的麦当劳化》一书。此 书将麦当劳快餐店的经营方式作为一种现象研究,并指出社 会上很多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医疗领域、体育领域等 的运作模式都符合麦当劳快餐店的经营特点。麦当劳快餐店 因其食物品种单一、制作过程简单、食用方便快捷等特点一 度风靡全球,而它的弊端―――追求量而非质的高效、可计 算性、可预测性、非人性化的控制也逐渐呈现。里茨尔承认 “麦当劳化”确实比以前的杂乱无章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 他更着眼于未来: 如果世界不那么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话, 人们将会有比现在更多的思想、技能、创造力和更全面的潜 能。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细枝末节处完全放手、举足轻 重处稍作保留的话,或许人们的创造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

一、“麦当劳化”的涵义及其特征 所谓“麦当劳化”是指一个社会经历着速食餐厅特色的 过程。里茨尔认为,“麦当劳化”有四个特征: 效率、可计 算性、可预测性和控制。[1]追求量而非质的效率。效率 意味着为达到一既定的目标选择最佳手段。而“麦当劳化” 的行业重视的所谓效率并非真正的高质高量,而是重量不重 质。麦当劳快餐店将效率原则付诸实践有两大方式: 一是采取流水作业,一是简化产品。这两种方式使得顾客能够很快 取得已点食物,却不能真正感受到食物的美味。

可计算性。可计算性要求客观的事物必须被量化,而非 用主观感受代替。以业绩考评为例,麦当劳中央管理层对分 店的考评依据是每个雇员平均销售量、利润、产出以及 QSC( 质量、服务以及清洁) 率。这种僵化刻板的制作模式 和评价方式虽然利于管理者合理掌控营销,却忽视了人的主 观感受。

可预测性。可预测性就是指要提供标准化和均一化的服 务。正如麦当劳快餐店一样,它在全球各地都有相同的金色 拱门、相同的食物、相同的麦当劳叔叔雕像以及相同的服务, 顾客完全可以相信不论他进入哪一家麦当劳,他所享受到的 产品及服务都是一样的。这种模式带给了顾客安全感,却显 得呆板僵化、毫无创意,当意大利的第一家麦当劳快餐店开 业时就遇到了数千人的普遍抗议活动,认为破坏了当地情调, 最后这家麦当劳快餐店不得不改变建筑风格,设计成意式建 筑。

非人性化的控制。控制意味着用高技术和严格的规章制 度来实现对人的管理。麦当劳餐厅用精密的生产设备来实现 对产品的控制,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对雇员的控制,甚 至用不舒适的座位、不美味的食物来实现对顾客的控制,以 达到让顾客尽快用完餐离开为新顾客腾出座位的目的。这种 严格的控制虽使得经营效率大为提高,却使得用餐的乐趣消失殆尽,并且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这种方式忽视了人的情 感,被里茨尔称为非人性化的经营。

二、幼儿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的表征 “麦当劳化”最初体现在商业领域,随后教育、医疗、 文体等领域也都呈现出这样一种快餐化的模式。当前,我国 幼儿美术教育也呈现出“麦当劳化”的四个特征。

( 一) 追求量而非质的效率: 灌输式教学 从教学方法上看,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一味追求进度和 速度,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采 用灌输式教学,突出表现为教授简笔画。

幼儿美术教师往往在设计一堂美术课时,为满堂课都设 定了相应的任务,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 很少花时间鼓励儿童自发想象和创造,多是采取灌输式教学。

当前幼儿园流行的美术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这样的: 教师首先 展示一幅范图,讲解范图所包含的知识,示范范图的画法, 然后让幼儿模仿。这样的教学当然能够让幼儿很快学会画画 技巧,但却忽视了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幼儿美术教育的审美作 用。2 至 4 岁的幼儿,其绘画发展处于从象征期,这一时 期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我需要而行动,不受社 会评价的约束,他们的心理符号由直觉控制,在没有成人干 预下,他们能大胆地、独立地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创造出直觉的象征性图式。”[2]( P98)他们往往通过总 结外部事物的特征,在“曼陀罗”式图形的基础上,加上相应符号,创造出符合大脑表象的图画。而到了 5 至 7 岁, 儿童进入了图式初期,这一时期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最敏感 时期,“想象力特别丰富,储存在儿童头脑里的形象常常是 鲜明的、直观的、充满情绪性的。”[2]( P99)处于这两 个时期的儿童,其绘画的过程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总结 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而这 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鼓励儿童自发进行思考,而直接采用灌 输法,那么这种“成人的概括就会代替儿童思索,阻碍儿童 抽象化能力的进程。”[2]( P107) 灌输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方便、容易,幼儿美术教师 往往在教授简笔画时,将客观事物用寥寥几笔概括起来,使 得儿童画起来更加容易。不可否认,简笔画确实使儿童的画 面内容更丰富,但儿童却渐渐被模式化,失去了对周围事物 的敏感性,失去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性风格,甚至会扼杀 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 二) 可计算性: 成人化的评价标准 从教学评价上看,教师往往以绘画所表现的事物是否符 合客观事物为评价标准,给儿童设立等级,画得像的可以拿 高分,画得不像的往往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谴责,这是幼 儿美术教育强调可计算性的表现。

把儿童内心的主观情感表达用这种完全客观量化的标 准去衡量,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利于鼓励儿童上进、为教师教 学优劣作参考,但实际上却适得其反。须知这一阶段的儿童是充满了活性与张力的,他们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 如果放手让他们去创造,他们一定会画出富有童真和想象的 优秀作品。同时他们也正处于需要鼓励和赞扬的年龄,只要 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就会更加热爱绘画。然而现行的 成人化的评价标准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将孩子局限在了 狭小的客观世界里。如果教师因为孩子画得不像而批评孩子, 则更是打击了孩子的信心,许多孩子因此而畏惧画画,不敢 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儿童的思维就被固化了。

( 三) 可预测性: 千篇一律的美术作品 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对自然的 模仿和再现,造成儿童的作品千篇一律,不论是班级、校级, 还是全省、全国的儿童画展览上,对同样的事物表达往往都 是同样的画法―――热带鱼一定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房子 一定是正方形加三角形。提到某个主题,立刻就会让人联想 到其中的事物、画法,这其实正是可预测性的体现。我国 2001 年颁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提出: “幼 儿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儿童绘画技能的习得,而忽视儿 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及良好情绪情感 的激发。”然而,一些幼儿美术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还不 能够依靠其自身的能力描绘出好的作品,于是也就出现了旨 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这 种“固定僵化的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 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事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3] 与此同时,一些幼儿美术临摹作品的参考书、练习册也 应运而生,这些范例的提供造成了儿童思想的僵化,失去了 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曾有人对100 名3 至7 岁学画儿童 的调查显示: 真正得到比较全面开发的儿童仅占整个被调查 人数的 9%,能较好地掌握某一种绘画语言的仅占 4%,思维 比较活跃但无法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的占 35%,只能照教师 教的样子机械呆板地摹画的占 51%,还有剩下 1% 的儿童既 想不出来也讲不出来,甚至连最起码的摹画都有困难。[4] 成人化、模式化的作品已然失去了儿童本应该有的童趣,即 便有些儿童画故作“天真”,却已然寻不回儿童自发探索、 自发思考的意味。

( 四) 非人性化的控制: 技巧和纪律的束缚 现阶段美术教师对幼儿美术教育最大的误读就是将幼 儿美术的审美教育曲解为技艺教育。虽然许多美术教师知道 教授儿童美术主要是为了培养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 能力,但在具体教学时又觉得很难实施,只能把教授儿童技 艺作为第一要义。于是,我们在很多幼儿美术课堂上看到教 师变相教授儿童远小近大、色彩搭配、人物比例等,却忽视 了鼓励儿童自由创作。现在的幼儿美术课堂往往教授儿童命 题画,比如画海洋世界时,老师会要求儿童把远处的鱼画小 一点、近处的鱼画大一点,海草应该有两条波浪线组成,热 带鱼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等等,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不能自由发挥,常常会感到不愉快。其实这恰恰违背了幼儿美术教育 的初衷。

教师还会习惯性地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一些儿童思维活 跃、踊跃发言,但是教师会觉得该儿童影响了课堂秩序,于 是制止他、批评他,这使得课堂上气氛沉闷,儿童心情压抑。

久而久之,不但不利于发展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 力,反而让儿童厌倦绘画、畏惧美术,甚至有损于儿童健康 人格的形成。

三、超越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 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很可能导致幼儿想象力的 逐渐消失和同质化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 美术教育“麦当劳化”的危害,回归幼儿美术教育的本真。

( 一) 采取灵活开放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幼儿美术教育采用灌输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 法其实质是一种拔苗助长和填鸭式教育,虽然使儿童得到了 知识,却使他们丧失了感知能力和直觉能力,限制了他们的 想象力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应当转变这种重量不重质的教 学模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意境想象法、启发探索 法、修改图像法、主题联想法、色彩欣赏法等。教师不论采 取何种方法,只有与儿童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 界,引导儿童与艺术品、与自然的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儿童 初步分化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

幼儿教师应尽量少用作品临摹法进行教学,而应结合故事、音乐、游戏等方式启发儿童,同时安排一些活动课程, 如带儿童观察大自然、描述妈妈的样子等,让儿童发自内心 地愿意去表达内心世界。

( 二) 转变作品评价方式 将“像不像”作为评价标准,这往往会压抑儿童爱幻想、 爱创造的天性,打击儿童创造的信心和愿望。幼儿美术教育 重在培养儿童的审美、激发儿童的兴趣,因此不能用儿童技 能技巧的高低为标准来评判孰优孰劣。教师在评价儿童美术 作品时,应主要“关注幼儿作品中能够彰显儿童个性、突出 儿童思维的内容元素,鼓励儿童自主自由、富有想象力的表 达。”[5]要学会“移情”、学会“共情”,这样才能让 儿童爱美术、懂美术。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间的相互 评价。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儿童比较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 看到自己的进步;
同伴评价则是促进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的重 要手段,一方面能够让儿童认同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肯定他 人,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儿童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

( 三)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美术内容 幼儿美术作品千篇一律,其根源在于教师对内容限制过 多,一味要求儿童参照临摹,同时又多是命题作画,使得儿 童自己的兴趣得不到重视。然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他 们感兴趣的主题往往就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成人不应将他 们的兴趣强加给儿童。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命题画和自由画相结合,既要关照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大主题,又要 关照学前儿童个人生活中小的愿望”[2]( P68),鼓励儿 童画出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福禄贝尔曾说过: “通过生 活并来自生活的课,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课。”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去发现问题、搜集问题,展开 想象去表达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 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会随之发展起来。

( 四) 重视审美教育 以往的幼儿教育主要传授幼儿绘画技巧,而忽视了幼儿 的审美教育。审美活动是体验性的活动而非认识性的活动;
情感体验始终是主要的、决定性,而认识性则是次要的、从 属的。[6]要想让幼儿的绘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就需要教 师在教学时少作技巧示范、少对儿童的绘画技巧做要求,而 是与儿童进行平等的对话,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教会儿童 如何去理解一幅画、欣赏一幅画,从而熏陶儿童的艺术情操。

教师应当为儿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重视儿童的情感, 将艺术创作所需的自由愉快和幼儿需求的趣味性结合起来, 这样儿童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童真的作品。

不可否认,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不仅对幼儿个 人的成长,也对整个幼儿教育事业有着不良的影响。冰冻三 尺,非一日之寒。它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限制以及人格 塑造的副作用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消除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的教师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那么幼儿美术教育一定会由单调乏味的“麦当劳快餐”变成有益于儿童身心发展 的营养盛宴。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