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改革

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教育改革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1-08 07:59:47 点击:

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

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 一、家长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有的家长通过求人实现择校或借读, 总想上社会舆论较好的学校,并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孩子或 分数是否达标。上学以后,面对各科的考试不理想,面对别 人孩子参加各种补课,家长不得不请人补课,不管孩子是否 愿意。不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课程计划及教学方式使得学 生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大,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产 生厌学、叛逆情绪,走向网络虚拟世界。无奈的家长被迫租 房陪读,学生被迫进行心理疏导、转学。在现行的教育体制 和机制下,有的孩子最终会选择辍学。

二、教育危机逐渐暴露 择校、借读、扩招导致班额增加,学生基础差别大。留 守孩子、隔代教育的独生子女性格迥异。依据“千校一面” 的标准解读同一教材,教师只能因材(教材)施教,又无法 因材(学生)施教。面对无奈的家长、可怜的孩子,教师深 感教育危机之痛。

三、受精英教育左右,职业教育落后 受传统观念影响,精英教育既有市场又有话语权,是净 得利益者,左右着教育政策。现行的教改大多通过他们策划 实验。从课标计划,到教材目标,基本上是为他们量身定做 的。少数重点名校占有绝大多数优质生源,使大多数普通学 校的老师失去教学信心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也阻碍了公平教育的实现。在大众教育背景下,这种精英教育机制使大部 分中差等生给少部分优等生“陪读”,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 (也包括精英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稳定。职业教育是大众教 育不可或缺的一类,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在 我国起步较晚。由于精英教育(观念和学校)的排挤,职业 教育生源不足,学生基础水平较差,教师缺乏信心,导致职 业教育声誉不佳,举步维艰。国家为了发展中职教育,对中 职学生给予生活补贴,但中职生源仍然不足。对于中国人来 说,等级歧视也是很多学生和家长不选择中职的原因之一。

有的职高只得按照普高的标准教学,职业教育目标已名存实 亡。强势的普高教育使职高教育还未立足就面临倒闭。

四、教育体制、机制不变,素质教育难以实现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当时物质财富 比较匮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走精英教育之路无 疑是最佳选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教育的普及率 逐年提高,规模越来越大,从精英教育过渡到了大众教育。

同时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素质教育呼之欲出。素 质教育是大众教育的呼唤,也是大众教育的目标。它不仅对 硬件要求有所提高,而且对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同 时还要求家长和整个社会更新价值观。现行的教育体制、机 制仍没有摆脱精英教育的模式,不能适应大众教育的要求, 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五、教育改革的建议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多元教育、多元评价机制。多 元教育不能局限于办学多元化,教育形式和内容也要多元 化;
多元评价机制不能局限于教学评价,招生考试也要多元 化。招生考试多元化,要在内容和要求上多元化,以适应不 同层次、不同行业的需求。

1.教育改革的前提是全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教 育振兴,全民有责。”全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 的基础和前提。学校之间不能恶性竞争,要端正小家利益与 大家利益的关系,维护良性招生秩序和教学环境;
教师要更 新观念、改进方法,适应学生发展需要;
家长不能不切实际 地盲目跟风,只顾面子而“牺牲”孩子,要让孩子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网吧业主和书商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忽略社 会责任,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为教育改 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行政领导要既听得见重点名校 的声音,又重视普通学校的诉求,不能只重视精英教育,而 忽视大众教育,要有全局意识,努力发展人民满意、环境和 谐的教育;
党政领导要以国家昌盛为己任,正确处理眼前利 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将“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
媒体 要淡化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宣传,强化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宣传,为教改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迈向高等教育的过渡期,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是收费教育又 是公益事业。矛盾比较集中,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关注度高, 家长期望值大。因此,高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3.教育改革措施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激活机制 第一,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制订不同的课标计 划,编写配套教材。第二,学校要适当控制规模,规模大的 学校要视具体情况分快慢班。学校领导不能为减少自身工作 难度而平均分班,将矛盾转移到班级,不能受关系或舆论左 右而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第三,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重 点名校要有计划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教师要依据课标计划 和教材编制适合自己学生的校本作业,减负增效。第四,可 以像外国语学校、业余体校一样,办一些特色学校或特长班, 满足精英教育需要,或利用青少年宫培养各科特长生。第五, 高中招生时尽可能让所有学校与考生都在同一起点上,不要 给“名校”以导向优势。适当按区域分片招生,缩小重点名 校与普通学校的生源差别,淡化普高与职高、重点高中与一 般高中的招生区别。高校招生考试和社会用工考试也要多元 化,按不同层次、类别制订考纲命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