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国庆节 > 中小学教师微研究实现路径探析_路径探析

中小学教师微研究实现路径探析_路径探析

来源:国庆节 时间:2019-10-09 07:58:11 点击:

小学教师微研究实现路径探析

中小学教师微研究实现路径探析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作为研究者”业已成为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关键一环,教育教学研 究既为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和促进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多年的摸索 和探寻,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身份越来越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 认可和接受。随着研究类型的多样性发展,微研究逐渐进入 基础教育学术视野并日渐被关注。但是,何为微研究?如何 实施教育微研究?等等,仍蒙尘未见,尚待探讨。

一、微研究的本质探寻 关于微研究,目前没有较为明确、统一的界定。有研究 者认为,“微研究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指视角 微、形式微的研究,是析微察异、造微入妙的研究”。也有 研究者认为,微研究“是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改进教 育教学实践、成长师生为价值取向,以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 的各类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制定合理的研究过程,从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师生的协同发展的一种研究范式”。由此可见,首先, 微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一种研究层次。通常情况下, 大家习惯性地认为教育研究从事的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 象、具有概括性的问题以及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进行的分析、探讨。微研究针对的是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进 行的研究。可见,相对于一般的教育研究,微研究具有微观 性,是对微观教育教学世界的研究。其次,微研究是小规模 的、具体化的研究。一般研究通常是以教育教学中的普遍现 象为研究视角,探究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找寻指 导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微研究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 域中,针对特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现象和特殊问题所 进行的探究,从而发现针对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方式方法, 目的是促进特定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学 校生活品质,促进师生的成长与发展。

据此,本研究认为在教育领域中,微研究是教师在具体 的教育场域中,针对特定的教育教学事件所展开的精微研究。

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微”有细小、精妙之意,那么,微 研究大致指的是小型的、精细的研究。这种小而精的研究有 两层含义。第一层涵义指的是微研究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场域 中构成教学生活的一个个微小的教育教学事件,关注的是教 育教学境遇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对于微小教育教学事件的 研究,可以解决具体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提升特定教育 教学场域中的教学生活质量。第二层涵义指的是微研究的研 究成果用以指导特定教育教学场域中的教育教学。微研究关 注的是特定教育教学场域中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教育教学 实践关涉的是特定教育场域中的教师和学生,准确地说,是特定教育教学场域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活,这种教 育教学生活由其特定的校园文化构成的生活环境、特定生活 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以及这种 生活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用。这种效用直接指向学生和教 师的学校生活的改变,提升特定生活场域中学生和教师的生 活品质,改善特定学生和教师的学校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学 校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共同实现。

二、教育微研究的实现路径 (一)微研究的实现条件 任何研究的展开都离不了人和物两个条件。微研究作为 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实现同样需要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

人的条件即微研究的研究者,是微研究的实施者,物的条件 即微研究得以实施的场所和承受者,微研究的实现表现在对 两个方面条件要求的满足,即对人和对物要求的达成。

既然教师是微研究的实施者,对人的要求实现即是对于 教师的要求实现。自本世纪初的新课改,斯腾豪斯所提出“教 师作为研究者”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新的理念,随着新 课改的深化和推进,“教师作为研究者”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这可以从作课题写论文是教师评职称和晋级的硬性规定的条件可见一斑。当下,“教师作为研究者”已经是一个不争 的事实,许多教师已经或正在主持或参与各种国家级、省级 或市级、校级的课题研究,教师不再仅仅是教书匠。教师也 是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批判者和反思者,他们在自身工作的过 程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进行着认真的审思和深入的研究。

“教师作为研究者”既是保障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提升教学 质量的条件,也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保证。随着教师 作为研究者身份的日益巩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小学教师 的研究视野需要聚焦,应该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毕竟 教师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 率,这种聚焦教师自身工作的研究就是微研究。

微研究的实施和开展需要教师具备某些从事研究所必 备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从事一般研究的研究者所必须具备 的条件之一。从事研究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教育理论知识;
二是研究技能;
三是研究方案和研 究计划的制订能力。一言以蔽之,教师要从事微研究必须具 有教育理论知识和学术素养。教师若要从事微研究,就不能 单单是个“唯手熟耳”的教书匠,必须要具有相关的教育教 学理论知识。

学术素养指的是微研究的开展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研 究知识和研究技能。研究者首先具备的研究知识和技能是对文献的查阅、综合和评述,也就是研究中的文献综述,这一 技能在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文献的查阅和分析能 使研究者明晰本研究领域的成就水平如何,还存在着哪些不 足,还有哪些是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从而找到自己研究的切 入点。另外,已有的文献可以为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 鉴。其次是对研究方法的把握和使用。任何事情的处理都需 采用某种方式方法,方法的得当与否关涉事情办理的结果, 行动的后果,所谓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便道出了方法重要性 的真谛。微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一般研究方法有相同之处, 但是微研究更多采用田野研究法、调查法和观察法。这是因 为微研究关注教师的教学现场,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 动中即时采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和观察法更有利于教师获 取第一手的、真实的研究资料和数据,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 真实性。再次是对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的能力。研 究结果来自于对研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只有具备一定搜集、 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才能准确地对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 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和真实性。研究者要具有在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 进行整合和总结,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掘和讨论的能力等等。

最后,教师必须具有撰写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的能力。研究 计划或研究方案是教师进行研究的蓝图和规划,体现了教师 从事研究的总体框架。从研究方案可以看出教师研究的总体 过程,包括前期的选题、中期的研究路线和研究步骤、后期的研究结果,囊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 法和研究步骤等等,便于微研究的操作与实施。

对物的要求的条件指的是教师从事微研究所需的物 质条件的实现。它首先表现为对研究场所的认知。从哪儿来、 去往哪儿等即微研究场所的确定是从事微研究必须首先明 确的问题。其次是对研究对象的精准确定。教育教学现象无 处不在,教育教学问题时时出现,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中的一分子,需要从中进行筛选和定位,从而得以 准确捕获。再次表现为对研究方法的确定。微研究的研究方 法通常采用观察法和调查法,至于选择哪种方法最合适,需 要针对研究对象而定。最后表现为对研究目的的确证等。研 究目的是微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解决 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了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为 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任何一个微研究项目都首先要 明晰研究目的。只有当这些人的条件和物的条件得到保障, 微研究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二)微研究的实现策略 1. 关注具体教育场域,确定研究场所。

场域这一术语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在其著作 中首先使用。在布迪厄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大世界是由一个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每个社会小世界都有其自 身的逻辑和必然性的空间,这种逻辑和必然性存在于客观关 系中,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关系,场域就是 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构型。场域有 很多不同的类型,就教育场域而言,作为社会大世界系统的 一个部分,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客观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构成 的。构成教育场域结构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和学 校,这几种因素相互之间彼此交织、互动,形成不同的关系, 从而构成特定的教育场域。

教师既是微研究主体,又是教育场域的基本构成因素之 一。教育场域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和专业生活活动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和其他构成因素进行着不同的交往和联 系,产生不同的矛盾,形成不同的关系。作为微研究的研究 主体的教师就是在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关系中进行着各种不 同的活动,包括微研究的实施和开展。可见,教育场域是教 师从事微研究的场所,离开了这个场域,教师的微研究就会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成为空中楼阁。因此,作为微 研究实施者的教师,要时刻关注身在其中的教育场域,把教 育场域作为自己开展微研究的场所。

2. 着眼特定教育情景,锁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存在于教育情境之中,教育情境是一系列教育 行为的发生连续体,研究对象是构成教育情境的某一个动作 或某一帧画面。微研究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中, 若要获得确定,必须关注特定的教育情境。

其次,关注具体教育情境。关注具体教育情境指的是教 师或教育管理者对研究对象的确定不能脱离自己的日常教 育教学实践。教育情境是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展开的图景,是 教育教学行为的连续体,每一个教育教学行为在整个教育情 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构成教育情境。具体教育情境 是教育情境的某一特定片段,该片段往往被称为“课”,“课” 所依赖的物质是课堂。具体的教育情境关涉的是具体的课堂, 具体的教育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课堂场景,课堂场景 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构成的,具体的教育教 学实践既是具体教学现象又或隐或现包含着教育教学问题。

当某种教学现象阻碍或促进教学的开展,就会和具体教学问 题一样构成微研究对象。因此,要确定微研究对象,需要关 注具体教育情境。

3. 熟悉特定教育现场,选择研究方法。

当微研究对象得以确定后,研究方法的选择成为当务之急。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确定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工作的开 展。教育研究方法有很多,总体分为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 究方法。中小学教师进行微研究时,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也可以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也可以是两类研究方法的结合, 关键是研究方法的选择要合适、适切、适用。例如,为解决 某个教育教学问题,研究者需要对教育教学现场的课堂进行 细致的观察,翔实地记录真实发生的教育场景、认真描述场 景中的人和物及其行为并认真分析所采集的信息,这时观察 法往往最合适。再如,为了明晰某个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背后 的真相,教师可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的形式进行相关研究 信息的搜集。

教育现场指的是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的行为及其背景,它 涵盖教育行为发出者的师生以及师生围绕着教育内容所产 生的教育事件,特定的教育现场产生特定教育场景。微研究 的展开就是对教育现场某些特定场景的观察、调查、分析、 研究,所有观察、调查、分析和研究这些行为都需要采用合 适、恰切的研究方法进行。因此,恰切、适当的研究方法是 熟悉特定教育现场,搜集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材料所 必需的。熟悉特定教育现场的目的不仅在于方便教师采用合 适、恰切的研究方法进行第一手研究材料的获取,更是为了 保证获取材料的真实性和即时性。只有真实、即时的研究材 料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指导性。4. 指向细微教育事件,达成研究目的。

无论是一般的教育研究还是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微研 究,都有其研究目的。一般的教育理论研究是为了发现教育 教学规律,丰富教育理论,而教育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指导教 育教学,对一般的教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相对于一 般的教育研究,微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决教育现场中出 现的问题,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其间接目的是为 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这也是进行教育微研 究的终极目标。

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其展开表现为行为 过程,这种行为过程即是一个个教育事件的连续发生的过程。

教育事件的顺利发生标志着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教育事件 受到阻隔或难以发生或扭曲发生,表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病 态性,其展开必然受阻。因为微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实现教育 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使教育教学得以顺利实施,所以直接 指向一个个细微的教育教学事件是教育微研究的直接价值 取向。每一个教育教学事件的适时、顺利、次第的展开是教 育教学的理想状态,因为一个个细微的教学事件不是孤立的、 无意义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教育教学实践,并且每 一个教学事件都蕴含着教育教学实践所期望的教育主体所应达成的发展和成长目标以及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诉求。只有 当一个个细小的教学事件得以顺利展开,蕴含在期间的教育 本体价值和工具价值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教育教学之所以发 生的根本目的。据此,从事微研究的一线教师,需要把研究 目光投向构成教育实践活动的细微教育教学事件,以实现教 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