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劳务合同 > 实践性教师教育反思:教师教育反思

实践性教师教育反思:教师教育反思

来源:劳务合同 时间:2019-10-08 07:55:46 点击:

实践性教师教育反思

实践性教师教育反思 长期以来,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 略实践育人的意义与价值,造成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缺乏、适 应期过长等弊端,影响了职前教师的教育质量。树立实践育 人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关注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俨然已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教师 自身、教育实践、个体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情境等日渐成 为教师发展、教师学习的依靠性力量。相比之下,教育理论、 课程教学、教师合作则备受冷落,教师对之不信任感增大, 甚至将之视为教师教育效能感低下的根源之一。

研究者在强调实践性知识的重要作用时,又出现了另一 种现象,即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忽视。这种认知偏颇似乎并未 有效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实践水平,相反,由于对教育理论 的忽视,使师范生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以致对教育理论 和教育现实的理解流于肤浅。针对上述困惑,有必要重新探 讨教师教育的实践品质,通过教师教育中实践与理论的融通、 实践与反思的共鸣、个体实践与团队协作的结合,还原实践 性教师教育的本来面目,促进教师教育的有效发展。

一、教师教育的实践品质 1.实践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属性对“实践”概念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 实践哲学。“实践”一词最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哲学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实践或行动,他进 而指出,实践专门是指人类的活动,低等动物虽有感觉但没 有实践。他还将人类的全部行为分为三类:理论、生产和实 践。实践是指运用人类的理性来处理事务,在此过程中产生 的知识称为实践之知或实践智慧——这种知识是指人获得 生存能力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实践 “就是指人际行为,而人际行为或道德行为正是伦理学和政 治学的主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我们可以对“实践” 作如下理解:一是实践是指人类的社会生活活动,或者说, 人类的社会生活活动都具有实践性特征;
二是理论只有在实 践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认同、被接受;
三是理论只有在实 践中才能绽放光芒,并真正产生意义。所以,在丰富的社会 生活中,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2.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 无论是哪种教育起源论的观点,都不能否认教育最初传 递生产生活经验的事实。人们通过参与教育活动增进知识、 提升技能、促进发展,其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了解生活知识、 改造生活世界、提升生活品质。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任何社会活动都具有实践性的品质,教育活动当然也不例外。

从教育活动本身来看,学生只有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 联系起来,才能促使知识和理论被理解、被吸收、被运用。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单纯的一两次实践活动作用的 有限性,但纯粹的理论认识对于改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 动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教育活动能够在较 短的时间内,使受教育者掌握人类历史长河中丰厚的文明成 果,但如果这种传授只是从理论到理论,受教育者获取的理 论很可能就只是死的理论,其作用将大打折扣。所以,教育 只有同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一种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教 育的成功,也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应有价值。

3.教师教育活动的实践性特质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复杂 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等方面。美国当 代教育学家唐纳德·舍恩认为,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面 对的教学情境极具复杂,表现为“多维性、同时性、即时性、 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历史性”等特征。但在“教师是人类 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师是辛苦的园丁”等传统隐喻的背后,教师则被视为传 递知识的技术人员,在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失去个人的特性和精神。

如果简单地把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视为一种技术性的 操作过程,将教师视为技术工人,将教育隐喻为生产技术, 那么,将教师的培养视为技术工人的培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事情,以这种思路和方法培养的教师也就很难应对复杂的教 育情境。一个对教育没有真实经历、没有情感体验的人,根 本不可能真心热爱教育工作,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 更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做好。所以,我们不能忽然甚至无视教 师教育的实践性特质。

二、何为实践性教师教育 1.实践与理论的融通:实践性教师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究其原因,我们需要对教育理论进行重新认识。什么是 理论?理,即理性;
论,即认识、论断,理论就是一种理性 的认识、理性的论断。理论来自经验但又超越了经验,理论 当中融入了人的思维、思想、思路。正是这些思维活动的加 入,使理论深化了人的经验,拓展了人的视域,升华了人的 感性,延伸了人的器官,减少了人的盲目,增进了人行动的 效率,提升了人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从理论获得的过程来看,理论是经过人们艰苦卓绝的探索、求证并通过实践检验而形 成的,它来源于人们的实践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应该说, 在一定条件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既然 如此,为什么人们又如此怀疑和忽视理论?或许我们可以从 迪尔登的论述中找到答案。迪尔登在《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 实践》中指出:“什么样的理论能够向教育实践提供最多的 帮助,这是一个真问题;
而教育理论是否能够提供帮助,这 只是个假问题。”不难看出,教育理论的泛滥以及好的理论 匮乏,是人们漠视教育理论的真正原因。

比如,在实践性教师教育改革中,改革的重点是构建 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但这些理论建构不是空洞的,而是来源 于对教师教育现实的真实了解以及对教师教育政策的准确 把握。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的 内容:一是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实践化。从整体上考虑理论课 程与实践课程的联系,改革理论课程的内容,在讲授基本的 理论知识之外要介绍学科的前沿动态,介绍理论在实践中的 运用。要通过改革理论课堂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参与意识,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很好的融通。二是校内实践 活动规范化。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拟定各专业的素质拓展 训练阶段计划。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 专业能力。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问题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三 是校外实践活动课程化。即把校外实践活动以课程的方式固 定下来,给予其合法化的课程地位,并明确其课程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实施途径,确保这类课程落到实处。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在职前教师教育的课 程设置中,教育实践(含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不能少于 18周。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这些时间、如何加强实习的管 理与考核,这是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由这些研究所 形成的教育理论,可以称之为“实践性教育理论”。显然, 这些源于实践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的理论,理所当然是“好 的理论”。

2.实践与反思的共鸣:实践性教师教育的深化 在一次师范生实习工作座谈会上,两位实习生的不同变 化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王某某与张某某是同一个班数学教育 专业的同学,两人专业成绩都在全班前五名,都曾经担任过 学生干部。二人坦言,初上讲台的时候很不适应,遇到了很 多棘手的问题:在讲台上,手脚不知道如何放才好,眼睛不 敢直视学生;
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时间尚未过半就讲完了;

班上的学生吵吵闹闹,自己虽然极力制止,但效果并不明显 ……王某某在担心、不安、焦虑中度过了半年的实习时光, 感觉半年的实习收获不大。但张某某面对这些困扰时没有消极懈怠,而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积极而深刻的反思,不断 向指导老师请教,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要求,每次 教学或班级活动结束后都要写反思小结。半年的实习结束时, 张某某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成为一名 学生非常喜欢、指导教师充分肯定的优秀实习教师。类似的 例子在教育教学中随处可见。一些从事教学工作几十年的教 师教学效果并不突出,也不太受学生的欢迎,难道他们没有 实践经验的积累吗?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教师的成长而言, 实践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行动反思,这种成长也是缓慢的、 有限的。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他将教师成长规律概括为“经验+反思=成长”。同时,波斯 纳在对利用反思性日记提高反思能力的研究中指出,个人反 思的发展水平、个人对指导教师的信任度、对反思性日记所 寄予的期望、反馈的数量与质量等四个因素影响着反思能力 的发展。所以,教师教育在给学生提供丰富实践平台的同时, 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让学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 疑自己的实践经验。

反思对于教师的培养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什么是“反 思”呢?人们习惯将反思等同于“内省”,我国古代教育家 孔子就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也指出,“吾日三省吾身”。儒家弟子非常重视反省在学习和自 身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将之作为自我要求。在西方,对自身 行为观念的省察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他认为, 实践与反思是不能分开的。洛克认为,反思是获得观念的心 灵的反观自照;
斯宾诺莎则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为“反思 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实际上,反思既包括反思行 为,也包括反思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反思,更多地是指反 思行为,是指事情发生之后的回顾、批判和思考。反思行为 是无法与实践同时发生的,正如胡塞尔所指出的,在发怒时 如果转向对发怒的反思,已经以反思消解了发怒。但反思意 识是可以与实践同时在场的,此时它只是蓄势待发的自识意 识。由此可以看出,从意识的角度,实践与反思本身是不可 分割的,教学反思是实践性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3.个体实践与团队协作的结合:实践性教师教育的延伸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个体的实践活动,但纯粹的个体实践 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中小学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 程中,采取了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很多有效的团队合作方 式,有力证明了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

但在职前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对师范生的团队合作关注还很不够,即使有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 些措施,但团队合作方式相对简单,质量也不高。这种状况 的出现,除了对团队合作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之外,更主要的 是对团队合作的内涵不够了解。真正的团队合作应该具备如 下一些特点:一是合作的互利性。任何个体都有自我发展的 强烈愿望,只是缺乏相应的激励,团队合作的目标是团队成 员的共同发展,组建团队也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发展愿望。二 是合作的自愿性。团队成员的合作或者团队的组建,是出于 成员的自觉自愿,既有加入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当然, 这种自愿性不能忽视集体目标和成员责任两个因素,既然是 团队中的一员,就应该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而承担相应责任。

团队合作不是简单的外在组织或强制措施可以实现的,但学 校提供相应的合作平台也非常重要。三是合作的平等性。团 队成员之间是基于一种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民主平等关系, 团队成员有独立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应该得 到团队其他成员的尊重。

基于上述理解,职前教师教育的团队合作可以采用很多 方式:一是课堂小组讨论。大多数理论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 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课堂实践 机会,准备一些难易适度的话题,供学生讨论。即便一些课 外实践环节也可以分组进行,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在课堂 上分享。二是学术沙龙分享。有意识地组织、引导一些学生,就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举行小范围的学 生学术沙龙,激励学生去思考、探讨、研究教育领域和专业 领域的问题。三是实践经验交流。在集中实践活动中期或后 期,提供更多的经验交流机会,让学生分享实践中的感受、 收获与遗憾。只有把个体实践与团队合作有机结合起来,才 能让实践活动绽放集体智慧的光芒。

在实践性教师教育中,理论奠定基础,实践搭建平台, 反思提升智慧,合作实现梦想。惟有如此,我们所倡导的实 践才不是简单的、重复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培养出有教育 理想、有理论积淀、有实践技能、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