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合伙合同 > 【试着推开《诗经》殿堂的大门关于《关雎》教学的一些想法代写毕业论文】

【试着推开《诗经》殿堂的大门关于《关雎》教学的一些想法代写毕业论文】

来源:合伙合同 时间:2019-10-15 07:53:54 点击:

试着推开《诗经》殿堂的大门关于《关雎》教学的一些想法代写毕业论文

试着推开《诗经》殿堂的大门关于《关雎》教学的一些想法 DYLW.NET代写毕业论文 孔子高度评价《关雎》之美,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论语·八佾》)。其理想的爱情审美观和艺术表现 手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把《诗经》之 首篇《关雎》放在九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显然是有深意的。

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有的老师因为中考时间的临近, 且历年来中考又基本没有涉及这首诗的内容,在教学中便只 关注学生的背诵默写和大体意思及主旨的把握。有的老师则 因为诗歌的内容涉及爱情的话题,又恰巧面对的是正处于懵 懂青春期的十五、六岁的少年,觉得与学生探讨这一类话题 不能自如开展,在教学时就生硬避开,只重结构和艺术表现 手法的品析,将之上成一堂大学中文教授古典文学审美理论 课。前者有些功利,后者则往往变成教师一言堂,以大多数 初中生现有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理论水平来看,难免有些不相 宜。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处理此二篇的教学设计上都有 偏颇,不足以为中学生领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经典《诗经》 作切实有效地基础奠定。

《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全书收录305首 自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客观真实地展现出那段 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俗等风貌,其多角度的文 学艺术手法对后世众多诗辞歌赋产生了影响巨大,为后世文 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视野。冠于“诗三百”之首的《国风· 周南· 关雎》倍受后人推崇。教师将这首诗作为现代青 少年了解《诗经》敲门砖,虽不能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 果,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预设和引导得当,将意义深远。

以诵读入诗,可以感受《关雎》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诗 歌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如“雎鸠”“参差”都是 双声,“窈窕”是叠韵,“辗转”既是双声叠韵词,读来音 韵缭绕,又用这些词来作修饰,如用“参差荇菜”描写景物, “窈窕淑女”摹拟形象,“辗转反侧”生动细腻地刻画动作, 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此诗虽非句各用韵,但双声叠韵 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在用韵方面,这 首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 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全诗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 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作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 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

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关雎》中“四言句式” 的特点。“四言句式”是《诗经》全书展现诗体的最主要句 式,按“二二拍”的断法反复诵读,句短有力,能感受到其 中强烈的节奏感。

“参差荇菜”“窈窕淑女”“左右流之”“左右采之” “左右筽之”这些反复、复沓手法富有表现力,这就是“重 章叠句”。这一手法本是上古时期人们为和乐而歌自然形成 的,之后这种工整的形式体现为文学的结构表现形式。它使 诗歌所描述出来的故事情节层次分明有序,感情丰富多彩,诵读起来回环有致,声律和谐。教师只需在指导学生诵读的 时候提点一二,学生自然地就能理解掌握。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首诗从字面看比较通俗易懂, 但寓意深刻,艺术表现手法有代表性。几番朗诵,大部分学 生就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关雎》的故事内容了。教师可以 把这一环节当作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 法的契机。春夏之交,雎鸠鸣叫吸引了年轻男子的目光,便 偶然看到水中采荇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诗歌写他追求而 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的经历。这个内容的讲叙, 就是“赋”,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提到的“记叙”。教 师可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关关和鸣的雎鸠到了求偶期,与君子对 淑女产生爱慕的情状何其相似,从修辞的角度上,学生也能 明白此处用了“比喻”的手法,而这在《诗经》中则被称为 “比”。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是用其 他的事物比拟或譬喻某人、物等的写作方法,用形象的事物 来打比方,增强诗的感染力。同时,以此二句起头,在结构 上有引出下文的作用。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兴,就是先借某事物起头,触景生情,再借以 联想和想象,推进了故事情节,还可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感 情。

含于诗经六义之中的“赋比兴”作为文学的艺术表现手 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手法的印象,可引入《诗·周南·桃夭》一文进行比较阅读。此诗的行文结 构和表现手法与《关雎》有极高的相似度,重章叠句的运用 明显,诗中开头描写桃花盛放的景象与即将出嫁的女子同样 美丽,引出人们对美丽的女子将会给家人带来幸福快乐的美 好祝福。其中“比”“兴”不仅在第一章出现,还在其他章 节中反复运用。教师只需向学生简要介绍其诗义,大部分学 生就能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去理解《桃夭》中所运用的赋 比兴的表现手法,也为学生深入体会男主人公真实挚烈的思 想感情做铺垫。《诗经》前六首中有五首是谈论爱情或婚姻 家庭的———第一首是《关雎》第二篇《葛覃》写女子归宁 前的心情,第三篇《卷耳》写妻子思念远役的丈夫,第五篇 《螽斯》祝贺人家人丁兴旺,第六篇《桃夭》贺人新婚。人 们发现大圣人孔子非常重视婚姻生活,不由得追问缘由。相 信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也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此时教师 就可以导引学生回到《关雎》当中,从诗歌的男女主人公身 上去探究答案。

男主人公是一位君子,思慕淑女而不得,辗转忧郁却不 消沉,用琴瑟音乐来接近淑女,敲钟打鼓使之快乐。他所用 的方法有礼有节,情思坦率真诚而专一。淑女不仅只是美好 的外貌吸引了男主人公,“流”“采”“筽”的勤劳为人更 打动着对方,她的美是由外而兼有的。而对于《桃夭》中如 桃花般美丽的女子,人们更注重女子能为家庭带来兴旺的美 好品质。马瑞辰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外在美(窕)所吸引,继而了 解对方的内心(窈),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孔子在 评价人的时候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论语· 泰伯》)。善与美,善是主导方面。

甚至连选择住处,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 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可见孔子关于美的判 断,都是以善为前提的。也许在孔子看来,《关雎》中的君 子和淑女两位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善与美的和谐统一。因美 好的人而产生美好的感情,组成的家庭更加稳固,《礼记· 大学》引到《桃夭》这首诗时说:“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 国人。”善美的淑女“宜家”才能“宜国”嘛。对于自古认 同“齐家治国”的中国人来说,家庭的稳定才能带来整个社 会的稳定。大圣人把《关雎》置于“诗”之首,说明这首诗 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社会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而在当今现 实生活中,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可让正处于对美好爱情产生 好奇的萌动的青春少年孩子们作正向的情感借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赞 赏“诗三百”,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用一堂课的时间 去学习《关雎》,品味诗歌诵读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三百” 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体会《诗经》唯美而寓意 深刻的爱情之美,为学生试着敲开《诗经》殿堂的审美大门 作指引、去铺路,我想,这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使命。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