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政府 >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

来源:政府 时间:2019-10-15 07:53:50 点击: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摘 要】训练小学生发散思维,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实践,从训练思维的 流畅、变通、独创入手,达成发散思维的拓展性、广阔性、 求异性,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0568(2016)22-0091-02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 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的创新意识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即求异思 维。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 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 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 的途径;
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 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故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开发其创新潜能的重要途径。

发散思维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 些特征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 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要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训练思维的流畅,实现发散思维的拓展性思维的流畅性表现为思维发散的量多,思维敏捷,思路 开阔,很少停顿,可以在单位时间里产生出较多的思维脉络。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看完题目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根据题中 的信息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得越快表示思维越流畅,讲 得越多表示流畅性越高。这种自由联想与速度反应的训练, 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如“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因数与倍数”概念教学中,给出一个 数15让学生自由联想,自由发言,用不同方式去阐述。15是 奇数又是合数;
15能被3和5整除,15不能被2整除;
15是3的 倍数,3是15的因数;
15有因数1、3、5、15;
15能被1、3、 5、15整除;
1、3、5、15能整除15;
15最小的倍数是15,最 大的因数是15;
15是合数,可以分解质因数15=5×3;

1和 15是互质数,15和16是互质数……学生这些灵活自如的联想, 思路极其开阔,思维极其流畅,自由空间较大,达到了“最 丰满的自发”和“最充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成 分。

又如学完“长方体的认识”,给出图形(见图1),教 师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了相交于 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想到了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4、 3、2;
长方体棱长总和是36;
最大面是下面的面,面积是12;

最小的面是右面的面,面积是6;
想到前边的面的面积是8,后边的面的面积也是8;
如果画出这个长方形,看到前面、 上面、右面三个面,看不到后面、下面、左面三个面。这些 合理的想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 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连贯性,达到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的效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基础。因此,训练思 维的流畅需把握三个关键要素:合理的想象、快速的反应和 充分的表达。

二、训练思维的变通,实现发散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变通性主要表现为思维发散的范围大,维度多, 思路灵活,举一反三,见微知著,从一个角度转换成另一个 角度去思考。通过确立转换意识,掌握转换方法,训练思维 的变通性、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 不墨守成规,避免一条道走到黑。如给出信息:某班男生人 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联想到:(1)女生与男生人数 比是5∶3;
(2)男生与全班人数比是3∶8;
(3)女生与全 班人数比是5∶8;
(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5;
(5)女生 人数是男生的5/3;
(6) 男生人数占全班的3/8;
(7) 女 生人数占全班的5/8;
(8)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5;
(9)女 生人数比男生多2/3;
(10)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0%;
(11) 女生人数约是男生的166.7%,(12)男生人数占全班的37.5%;
(13)女生人数占全班的62.5%;
(14)男生人数比 女生少40%;
(1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约66.7%。通过比、分 数、百分数的互相转换,一条信息可以推导出十五条信息, 相当于一条路径变成了十五条路径,学生思维的广度、宽度 大大增加,解题方法更多,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运用在分 数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会创造性地选择最佳解法解答,对 新知识学习欲望提升了,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 培养。

又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 与形”例题2的教学中,计算1/2+1/4+1/8+1/16+1/32+1/64+ …,教材出示了两种方法,一是逐一相加的计算,一是通过 观察,找到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1/2,采用数形结合的方 法,经过画图操作(见图2)感受一直加下去和越来越接近1, 但学生对算式结果产生了分歧,有少数学生指出和等于1, 大部分学生认为和越来越接近1但不等于1。针对学生的困惑, 不能肯定结果到底是等于1还是接近1,老师及时有效地抓住 这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从1出发来推理, 1=1/2+1/2,把第二个1/2看成1/4+1/4,把第二个1/4看成 1/8+1/8,再把第二个1/8看成1/16+1/16……,依此类推, 那么1=1/2+1/4+1/8+1/16+1/32+1/64+…。这种倒推的方法 改变思维方向后,学生更容易理解,既消除了他们的困惑,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对类似问题的求知欲,也把思维的广 度打得更开。因此,训练思维的变通,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 要素是:思路的转换、视角的变化和方法的灵活。

三、训练思维的独创,实现发散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 现。它表现为思维独特、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反映在新异 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恰当的对策,并能够独特地、新颖地解 决问题。它是指思维中有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在思考或解 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敏锐地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新 关系,提出新观点。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凭经验解题,模仿解题,不敢打破常 规突破思维定式,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儿童主动学习的热情 和方法,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鼓动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培养儿童的主动探索,自我创造意识”。

如在分数的教学中,比较分数1/2和1/3的大小,当学生用通 分的方法比较出1/2>1/3后,教师提出“有没有其他办法比 较二者大小?”有人提出化为小数比较,有人提出用实物比 较直观。教师问:“如果用实物来表示1/2和1/3,是否能得 出这个结果呢?用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它的1/3是多少? 用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它的12 是多少?”学生发现“1/3 表示3个苹果,1/2表示2个苹果”,教师反问学生“那不是变成13 >12 吗?这不是和同学们刚才得出的1/2>1/3相矛盾 吗?”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 潜能和求异、求新的意识,进行不同的比较、推理,使学生 在主动探究、大胆质疑、修正错误中达成共识并加深认识。

原来,要比较分数的大小,必须在单位“1”相同的前提下 进行。如果都用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或2份,就能得出正确 的答案。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勇于独辟蹊径,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新的设想,尝试新的解法。

比如教学工程应用题时,“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5天完 成,乙队单独做要6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这项工程的一半, 要几天完成?”按常规,学生都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和=合做工作时间”,很快列出算式:1/2÷(1/5+1/6)。

但一些学生却列出了“1÷(1/5+1/6)÷2”。在这个时候, 教师不要死搬硬套一律按公式做。肯定这些方法,才能不扼 杀学生的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合理想象、大胆尝试,在求异 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逐步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因此, 训练思维的独创,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要素是:大胆设问、 主动探究和独树一帜。

发散思维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变 通、独创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它需要一个长期培养训练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创 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学中重视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通 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 热情和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把培养学生 的自我创造意识及创新精神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 使学生创造潜力得到很好开发,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 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1993.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