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出售合同 >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论因材施教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论因材施教

来源:出售合同 时间:2019-10-11 08:03:33 点击: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摘 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 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 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 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
“……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 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 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 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 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 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 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 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 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 “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 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 级授课对立起来;
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 数学生对立起来;
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
这些误 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 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 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 生都主动的学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热爱每一个学生。

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 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

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 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 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 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 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 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 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 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 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

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 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 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 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 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 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 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 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 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 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 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 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 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 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 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 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 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 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 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 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 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 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 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