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中学生六大素养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中学生六大素养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0-23 07:54:54 点击: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

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初中生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教师往往会借助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的有 效学习,情境教学也是目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的有效手段之一。

1.情境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培养学生核 心素养的基本需求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 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当学生在 相对应的情境下学习,能激发他们的联想思维,使他们能利 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到 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 某种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 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要 学生参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根据这些理论,我们知 道,创设教学情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先进理念,也符合在语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需求。

2.情境教学能显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能淋漓尽致地展 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形象性、欣赏性和感悟性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它强调使学生在接受多种刺激和信息的同时,更 全面地发展其思维能力,加深其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在初 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外乎这几个方面:语言 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 与理解。

由于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画 面,值得学生欣赏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空间,给 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思辨和感悟的能力,所以巧妙的情境 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开 拓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恰 当地创设情境能淋漓尽致地展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对培养学 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情境教学能促思激趣、怡情悟理,使学生在无形中 培养素养 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不是靠嘴巴说就能培养的。特别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积极地探索语文的奥妙,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培养。

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利用朗读、表演、声控、画 画、对话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实现。情境创设的目的 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变成 一种享受,从而引起“知识的渗透”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由“我要学”“我乐学”直至“我会学”,引领学生在语文 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对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 着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1.语文素养 一个人的素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现在人们已经明确, 真实的素质教育就在课程里,就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所谓 语文素养,就是体现在语文学科素质上的外观,是可以用文 字来表达的那部分,也就是,学生可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活 动中习得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的那部分必备的品格 和关键能力。

本文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可由后天习 得的那部分。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知识全忘记了,剩下的是 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更多的真实的情境, 让学生去完成真实的任务。教学只有跟学生的生活、周边的 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形成学科素养。

2.情境教学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直观的、形象的手段 营造具体生动的场景,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 养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那么,何谓情境呢?情境就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 背景或环境。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心理特征而创造的能引 起学生情绪产生积极反应的形象整体。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从这几个方面 考虑:第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
第二是思 维发展与提升;
第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第四是通过语言文 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这些可以说是语文核心 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表征之一。

1.巧播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领悟语言 建构与运用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几乎没有人对音乐感到陌生。

尽管有的人不懂音乐,但是对那优美的乐调都有极大的热情。

教师如果借助悦耳的音乐来再现文本中的情景,那就可以紧 紧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前,可先 播放歌曲《绣金匾》,那如泣如诉、感人肺腑的旋律能感染 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走进文本所提供的场景中,感受总理的 精神实质,然后再播放总理逝世后北京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的 场面。这样,通过音乐的渲染和画面的展示,学生不仅了解了那一段对他们来说已是陌生的历史,了解了总理,更捕捉 到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深情的歌唱到依依不舍的相送,再 加上对课文的朗读、语言的揣摩,内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借助音乐营造一种与课文相似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 感。

又如教学《丰碑》这篇文章,播放课文录音一开始所配 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冰天雪地之中,狼嚎似的北风,一阵紧 过一阵,漫天雪花吹打着人的脸,风雪迷住了人的眼睛…… 这段配乐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真正体验到红 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爬雪山所经历的千辛万苦,让他们感 受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 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音乐渲染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 教材的把握,而且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抑制社会上 那些不健康的思想,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至关重 要。

2.借助生活显示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环境中获得思维 发展与提升 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途径。语文学习的 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主要 是把学生能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 联,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思考、推知和感受教材, 然后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妙效果。

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分析第一个诗节的基础 上,让学生谈谈对第二个诗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理解。笔者把自己的生活经历 搬入课堂,做了这样的引导:“我念高中的时候,母亲为我 买了一件棉袄,买回家后发现袖筒脱线。她是做裁缝的,所 以就在当天晚上给我缝那件棉袄。灯光下,我发现母亲眼角 有明显的皱纹,一双手虽然白皙,十指纤长,但皮肤有些松 弛。此刻,让我想到白天母亲到地里劳作,晚上做裁缝,为 我们这八口之家日夜操劳,母亲已有些苍老了。因此我感到 非常难过,不禁流下了眼泪。”学生听了以后,很快能联想 到诗人就像笔者爱母亲那样爱着这块土地,而这块土地近百 年来遭受种种磨难与屈辱,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为 了这块土地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想到这些,诗人当然眼里常含泪水了。这样不仅 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 而懂得要学好语文,就要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再如我们到江边开展野炊活动时看到有人垂钓,笔者便 问学生:“咱们学过什么诗句与眼前情景相似?”学生会联 想到学过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 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若是 经过一农家,学生会自然而然 脱口而出3.利用图画再现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进行审美 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即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广播音 响、教学挂图等设备或自备资料,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 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抓住课文内容与 展示的音像等相似之处,使用对比、点拨、设疑、启发等方 法,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琢 磨画面的“境中之情,境外之音”,细细品味文字,让学生 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礼。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重在研讨通过人物行 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 中鲁达拳打郑屠的片断,让学生从画面提供的情境中去欣赏 鲁达令人拍手称快的三拳,再从文章中找出描写三拳的句子, 图文合一,启发学生体验感悟鲁达刚强勇猛、疾恶如仇的个 性。

4.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文化 传承与理解 如果学生学习从兴趣或者责任出发,师生能够愉快交往, 共同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这会给学生内心增添愉悦,这 是角色扮演带来的幸福体验。教师应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人生 的一部分来看待,去体验,去充实,去完善。角色扮演的过 程中就有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灵动,它会使学 生体验到文本的快乐,感受到文本的幸福。当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时,会感到兴奋,会因课程而感到生 命的精彩、充实、快乐,诗意地行走在自己生命的旅程中。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 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人物的不同特点。在表演过 程中学生把“皇帝”的独断专行、语调傲慢、神情自负,“骗 子”的油腔滑调、阿谀奉承,“老大臣”的老于世故、语调 迟缓、故作镇定等神情姿态、语气语调展现得活灵活现。通 过这样的表演,学生切身感受到各种人物形象,从而提高了 理解能力、情感素质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并有效激发了合作 探究精神和再创造精神。

师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方法在叙事类作品中 可运用。例如《变色龙》场景单一,人物不多,可把课文改 成独幕剧来表演。《最后一课》《孔乙己》《故乡》这些小 说的场景、人物富有变化,可以编排多幕剧加以表演。学生 通过亲身参与,传承和理解中华文化,达到培养语文素养的 目的。

5.语言对话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实践语文 思维和方法 对话教学是一种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加 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倾向,都是具有多元智 力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解答 问题能力的个体。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我们应该创设师生对 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情境,使学生在呈现独特的个人经验、感受、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中提升语文素养。

(1)对白创设情境,在师生互动中实践语文对话 文本是存在于教育世界的除去师生之外的一切人、事、 物等,它既是理解对象,又是理解主体。课程不是教师一个 人的舞台,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相进行对话。

要弱化教师中心言说者的地位,弱化教材的权威性,追求一 种主体间平等的对话交流语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正达到 “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与文本之间达到“面对面”的相遇, 共同享受课程所带来的生活意义与生命的精彩。

例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品中所表达的心境 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为现在的年轻人要去体 会那时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难产生共鸣。于是笔者做三步尝 试:(1)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的主体情趣,即“清、静、悲、 凉”。(2)引导学生感“语”悟情。如文中有这样一段描 写: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 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 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 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 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 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前见”逐 步达到“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知 识结构逐步变换、相互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心理世界与 学生的心理世界逐步共融交汇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单向 地灌输知识,师生也不能机械地盲从权威,唱独角戏,所能 做的只能是真诚、平等地对话交流。

(2)语言描述情境,在师生互动中营造欣赏氛围 课堂,不应该是“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 的展示图,也不是“知识大纲”的一览表,而是实际创造的 学习经验,还有随之生成的教学经验,它是师生共同实践创 造的场所。课堂的本质在于生成,而这种生成源于课堂的实 践与创造,围绕着学习内容,创造生成许多未曾预料的新鲜 东西。语言是师生实践着创造、创造着生成、生成着经验的 基础。

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描述学习情境时,注意不要把问题 说得明明白白,让学生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要适当地留有 空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的欲望。事实上,“空白”比“实 体性”的知识更富有教育价值,它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使其成为课程的创造者。

在语言描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注意两个方 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明显地感知其方向 性;
二是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优美、动情,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境中见形——形中见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

四、结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利用好各种 手段、方式,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 情境,才能体现新时代语文课的特点和风采。

借助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技巧有很多,不仅 情境的类型很多,作用也很多。总体来说,要讲究一个“实” 字,要紧扣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要能突出语 文教育的特点,要能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若能使学生“依境 染情”“因境悟道”“据境解文会意”的,便是好的设计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