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总结 > 医院总结 > 不合理的存在 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解决路径分析

不合理的存在 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解决路径分析

来源:医院总结 时间:2019-10-04 07:58:28 点击:

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解决路径分析

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性的解决路径分析 目前,社会上存在名目繁多的辅导班,这些辅导班大 多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参加学习学生的目的 及动力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提高成绩,有的是应家长的要求 而来,有的是为了弥补课堂听课的不足…… 然而,课外辅 导班的存在是否真的能满足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老师的种种 要求?另外,参加课外辅导班占去了学生们大部分自由活动 的时间,与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自然教育、要为中小学 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宗旨大相径庭。这难道不该引起社会对 辅导班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以往的研究中, 仅从校外辅导机构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做了阐释。本文将从校 外辅导机构存在的本身出发,探究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促使 其回归教育的本真。

一、校外辅导班及其特点 校外辅导班是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 的,最初的形式有家庭辅导教师、老师传授等,到后来,逐 步发展成为专门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有的通过对组织的构 建、设施及程序的完善,逐渐走向正规且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现代教育机构中,家庭、学校、外部辅导机构三者的结合, 显示了现代教育的独有特点,且后者的比重越来越大。

个体的各种智能的先天潜质存在着差异性,兴趣辅导班 主要针对的是孩子的某种兴趣,使其能受到一定的刺激并得 以发展。并且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和特点,找出每一个人智能的优势组合,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感的有效途径, 从而帮助他们去实现富有特色的发展。[1]“小饭桌”一类 的辅导班规模一般较小,主要是对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复 或赘述,几乎不理会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态度,有的辅导班甚 至代替了家长的职务。本文所要讨论存在的不合理性主要是 针对“小饭桌”(以下称“校外辅导班”)一类的辅导班而 进行的。通过对课外辅导班盛行的原因及辅导班的规模、教 学内容、师资配备与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校外辅 导班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点:
(一)从办班成因上看:追求经济利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 家经济的大幅度超越导致人们生活日常用品的价格飞速上 涨,但许多行业工资的增长幅度并没有跟上步伐,教师行业 也没有例外。中小学教师的全部收入就只有自己微薄的工资, 在知识经济时代,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力, 不得不暂时忽视教师道德规范,以学科知识来换取金钱。政 府也曾三令五申不准在职教师以盈利为目的开办辅导班,但 是有些教师仍然无视政策利用假期开办辅导班以赚取报酬。

在校教师的身份为其开设校外辅导班提供了便利,学生家长 们也更加认可。另外,有许多滞留在社会上的师范类毕业生 难于就业,办辅导班成为他们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此外, 家长们认识到通过教育来实现孩子的向上流动是较为便捷 而且可行的。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的社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 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价值观 念的转变,会改变人们的流动方向。[2]而上重点大学的竞 争日益激烈,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从小让孩子参 加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成为家长们的无奈之举。很多社会人 士关注到了教育辅导的市场,他们在学校周边、居民区内投 资组织起各式各样的辅导班、课外兴趣班。由于商家、社会 人士的参与,让辅导市场充满了竞争,更加放大化了这些辅 导班追逐经济利益的办班目的。

(二)从管理角度看:没有办班理念,管理不成体系 美国著名大学哈佛的校训就是: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 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而个人的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的理念及思 想是有密切关系的。理念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理念 就是理性化的想法,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 看法和见解。它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是事物内性的外 在表征。通过以上的阐释可以概括出理念就是理性的观念和 想法,是对表象事物的内在本质反映。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 在理性上的概念。管理理念的前两大内容就是高水平的道德 标准以及在事实基础上决策。参照以上的概念及定义,不难 发现,辅导班的管理在理念上是有所缺失的,他们的管理人 员对学生没有深刻的、理性的认识,部分的管理理念与思想 意识没有达到互相关联的效果,所以也形不成一定的体系。(三)从辅导内容上看:重复教学内容,忽视个体需求 辅导班的师资构成绝大多数都是社会无业人员,并没有 合格的资质,加上课外辅导基本上是对学校老师教学内容的 重复赘述,没有任何兴趣导向,根本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欲 望。辅导班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只是应付、敷衍,学 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都被泯灭了,势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或者干脆直接依赖于课外辅导,连必要的动脑都完全免了。

如此的课外辅导,有的只是负迁移,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面 狭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智力发展扁平化、单一化。在 这种死板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和 习惯都不能养成,还期望他们有多少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 和开拓精神呢?这应该也是当代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 神和创新意识的因素之一吧。或许孩子能够坐下来都是一种 庆幸,更别说学到多少知识了。

二、校外辅导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校外辅导班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补充和辅助机构,对学校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不足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成绩的提高 有间接性的效果。另外,辅导班的存在帮助解决了部分师范 生以及社会无业者的就业情况,同时解决了低文化、低学历 的家长们为学生辅导难的情况,这说明他的存在有一定的合 理性。但是,从辅导班发展演变的历史来看,辅导班的产生、 管理、办班目的及理念等都存在着客观问题。由于其办班目 的的功利性,只单纯追求高分及升学率,使其缺少相关的管理理念,构不成管理体系。所以,在辅导内容上不可避免地 重复和赘述学校老师的教学内容,忽视个体的内在需求,进 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违背了教育追求幸福的终极目的, 所以其存在的不合理性也不容忽视。

合理性从一般逻辑规定上可包括四方面含义:一是合 理的事物必然由一定的法则和规律所支配;
二是合理的东西 一定是成系统的;
三是表明某物能够依靠逻辑方法分析其意 义;
四是意味着事物以客观理性为内在发展主线。总之,合 理性就是相对独立于那种个人主观偏好,而以客观理性为自 我确证的规定性。[3]参照合理性的标准,不难概括出校外 辅导班的产生并不符合一定的合理性规律和目的,在发展与 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理念及体系,在管理时没能客 观地判断主体的合理性需求。主体需要的合理性是衡量价值 判断合理性的标准,主体需要合理性的限度确定了价值判断 合理性的限度。[4] (一)辅导班的存在阻碍了主体追求教育幸福的步伐 早前,国家针对学校的补课状况发布了“禁补令”,时 至今日,学校的补课现象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这为校外辅 导班的盛行提供了温床。原本减负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 重了中小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实行课程 改革,结果是治标没有治本,使得素质教育的效果流于表面, 单从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再好的改革纲要也不能还学生一个 健康快乐的求学岁月。课外辅导班的存在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只把主课即文化类课程当 做辅导的主要内容强加在辅导班上,可以说是对学生个体而 言没有任何好处的。我们现在强调的是素质化教育和人性化 教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幸福、快乐的教育。学生课余 后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己业余爱好,培养个性特长, 以达到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这种状态应该是素质教 育的最健康、最美好的状态,可是在现实面前却被搞的面目 全非。学生课余的全部生活及时间都交给了校外辅导班,没 有剩余的时间和自由的环境来进行自我探索,就没有独到、 深刻的教学感悟、认知、理解及把握,个体的身心也得不到 自由的发展,思维和想象就没有创造性。而缺乏创造性的课 堂必然是低效的,也是不可能让老师与学生感到快乐和幸福 的。

(二)辅导班的存在滋长了学生的不良学习及行为习惯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个人的行为决定人的 习惯,个人的习惯决定人的性格,个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

不难看出,个体行为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一种唯物主义学 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5]这种学说强调了环境对 个体养成的重要性。个人行为作为个体能动性表现的因素之 一,不可避免会受到相关环境的影响。由于辅导班的教育追 求与我们实现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追求幸福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导致辅导班没有成体系的管理理念及制度。首先,辅导 班的物理环境比较嘈杂,对学生的要求简单,学生在上辅导班的时候,缺乏纪律的约束,行为散漫。有些学生的作业不 能自主完成,甚至存在着互相抄袭之嫌,这使大家对学生能 否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心存疑惑。此外,辅导班的管理制度 太过机械化,一味地以完成作业为最大目的,不能给学生创 造一个舒适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 不良现象会促使学生性格及习惯向负面方向发展,甚至影响 一生。此种现象还会造成学生将这种不良习惯带到学校的正 常教学中,不能很好遵守课堂纪律。

(三)辅导班的存在降低了部分学校老师及家长的义务 与责任 《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 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 生活的期盼。”孩子的教育不仅是社会、学校的事情,家庭 在孩子教育和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辅导班的存 在会促使学校教师在教学失误上存有侥幸心理,会助长学校 教师推卸教学责任,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不好也没有关系,辅 导班会协助他们解决这类问题。更有甚者,某些老师在学校 进行教学时,会对教学知识有所保留,课余后利用剩余知识 对学生再进行有偿的辅导。孩子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学校教 育很重要,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家庭教育有利于 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很 重要的作用。然而辅导班的存在为父母们忽视孩子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口,有的学生一天的各种活动(吃饭、睡觉、 学习)都在辅导班里进行,家长只满足学生物质上的需求, 但孰不知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爱。

三、校外辅导班教育的削弱及规范 (一)完善法制、法规,取缔不合格辅导班 如今,校外辅导班的成立如此猖獗,时刻都在和中小学 生抢占课外时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由于缺少相关的 法律条例,使得办辅导班的人员有空可钻。经常可以从新闻 报道上获悉相关部门对犯错老师或违规学校的处理消息,却 很少听闻辅导班被调查曝光的情况。即使校外辅导班已经发 展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地,甚至包围了学校,但也并没有 相关部门或者相关机构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案来遏制这 种现象,任由中小学生们的自主探究时间被动的被辅导班任 意宰割。所以,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通过完善课外辅导 班的制度、规定,明确其服务的范围、内容以及收费情况, 来取缔相当一部分的校外辅导班。此外,还应该针对不合格 辅导班建立相应的处罚条例(比如罚款)以及执法标准,进 一步阻止辅导班的泛滥。只有严格了制度,加强了处罚,才 能规范我们的校外辅导班市场,才能让那些唯利是图的拜金 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使中小学生们真正感受到校外活动所带 来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让学生快乐、幸福 的学习。

(二)完善辅导班的管理体系,创造舒适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辅导班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对于已经成熟存在的 这类辅导班而言,必须完善其管理体系,将辅导班发展成为 一种文化产业。在管理条例的制定上:应配合学校的管理制 度,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教师的配置上:应 规定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师范生或者是学校退休的有教学 经验的老教师;
在教学内容上:多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 孩子的先天存在着各种智能,而各种潜质存在着差异性,辅 导班的教学内容应丰富,可以刺激孩子潜在的智能并得以发 展,从而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辅导老师应有意识 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和特点,尽量找出每一个个体智能的 优势组合,协助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特色发展。如此,可 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可以有一个 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辅导班真正成为培养 学生课外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的一个试验场所。

(三)老师和家长应主动承担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与义 务,对儿童的教育应更多的趋于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风华.试论兴趣班的“非功利性”[J].教育短论, 2012,(4). [2]徐瑞,刘慧珍.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0,157-159. [3]刘双胤.不合理的合理性哲学意蕴——马克斯·韦伯社会政治哲学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4]陈翠芳.主体需要的合理性是价值判断合理性的标 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