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教学 >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教学 时间:2019-10-05 07:58:12 点击: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系统活动,贯穿于学 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具有严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众所周知, 中学和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的关键时期,因此,高度重视中学和大学两个教育阶段(或 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形成人才培养的接续合力, 对实现教育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 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内容意蕴 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层次上体现为纵向关联、 逐层递进的关系,二者的有效衔接,就是基于中学生与大学 生在不同教育阶段身心发展特点、思想状况和理解接受能力, 准确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 课程,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整体规划,形成科学、连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 系,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的 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学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 养人的问题”,两个阶段的目标一致,都是面向全体同学,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 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四有新人”,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出发点 和归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 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①。人才培养,德育为先。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 应该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 入教育过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可见,“高考”不是 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就业率”也不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 的。只有当所有的教育参与主体都能够主动确立尊重人、培 养人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 法性和重要地位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中学和大学的思 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才会有坚实基础。换言之,如果目标 不一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让步于“高考指挥棒”的坚 强壁垒,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与功利化的学习要求抗衡, 势必与真正的大学精神擦肩而过,所谓二者的有效衔接难免 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基于目前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 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必须着眼于思想政治课程衔接、日常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以及学科体系建设衔接三个内容,通过提 高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实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 作用以及建构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基本支撑的学科体系,促 进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问题审视 第一,思想政治课内容上的简单重复和倒置。大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多的“吐槽”就是课程内容的简单 重复,中学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重复;
中学已经背 熟的一些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在大学思 想政治理论课上依旧重复讲授。虽然,某些内容的重复是必 要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存在只是 老调重弹地炒剩饭的问题,引起学生不满。关于教学内容重 复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道“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 复,否则就会成为陈词滥调,变得像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 具那样拙钝”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简单重复不 仅造成审美疲劳,影响教育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 教育失去兴趣和信心,后果更为严重。关于中学和大学思想 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饱受诟病的还有内容的倒置现象,中学内 容大学化,大学内容中学化。中学学习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信念,学习哲学、经济学理论和基本原理,大学还要进行 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上的缺陷,破 坏了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序列性。此外,部分中学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空档期,主要体现在文理分科后, 理科生的思想政治课课时减少,课堂听课率下降,特别是中 学学业水平考试结束后,理科的学生高考不再考思想政治学 科,到大学前思想政治课程全面中断,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政 治课学习在中学和大学之间出现了空白期。

第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接续存在一定程度断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中学阶段主要是 班主任、科任教师、教导处(或学生处)教师等,大学阶段主 要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组,2005年后大学普遍设置了专职辅 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扩大 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但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相对于中 学班主任管理的全面主动、事必躬亲、师生及时沟通,大学 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则更多强调学生自律和自我管理,造成 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问题。放手让大学生自我 教育和管理是正确的方向,但是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 说,全新的校园环境和班主任管理方式的巨大转变,容易使 其困惑迷茫。可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在中学阶段加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大学阶段有针 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使二者有效接 续,是必要的。

第三,两支学科建设队伍沟通渠道有限,衔接和协作 不畅。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 限,各自专注于本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缺乏交 流共享的机制和平台,致使大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衔 接。此外,我国大中学校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思想政治 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统一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归省教育厅的思政处、高教处管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归各 市县的教育局管理。管理上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统 一领导,缺乏明确的衔接意识,很难科学地把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衔接起来。

中学所需要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来 自各级高等师范院校。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师范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不仅通过专业教学,还需要实习和实践环 节。虽然中学希望得到能力全面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 但是一些中学对师范生培养环节中的责任意识不甚鲜明。一 些中学不愿意支持和配合师范生实践教学、见习和实习工作, 不愿意提供教学实习的场地和机会,更不愿意提供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习与见习机会,生怕影响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质量 和学生教育水平。有的实习学校接收了实习学生,却没有提 供负责任的指导教师,有的老师完全放手不予指导,有的老 师则担心实习生扰乱了管理秩序,不给或少给学生锻炼机会。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突破 第一,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 坚定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跨越认知和 践行的鸿沟,这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其一,坚定“立德 树人”的培养目标。多年来,学校教育一直强调素质教育, 把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作为目标,但是实践中存在 践行不力的问题,高考仍然是约束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教 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模式完胜“素质教育”理想。因 此,首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其二,提高思想 政治教育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对人才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定践行“全面发展,德育 为先”的目标和理念。其三,校领导带头跨越认知和践行的 鸿沟。坚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是学校校长书记带领思想 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统一思想,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 信、学科自信、价值自信,理直气壮地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 德理论素质置于教育目标之首,作为评价教师职业成绩的重 要指标,坚定践行德育首位的育人理念。如此,中学和大学 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才能得到基本保障。

第二,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体系转换为重点,落实 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衔接。中学和大学思想 政治理论课具有层次性和序列性,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内容体 系上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打下了基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 课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两个教育阶段 应该建立由课程体系建设到教学体系转换的充分沟通渠道。

一方面,抓住教材编写环节,这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属于重点教材,其编写和修订集结 了全国范围内学科领域的一流专家和学者,但是所有专家都 来自于高校,他们对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不十分 熟悉,不利于中学和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效衔接。

是否可以考虑编写和修订教材时吸收中学思想政治课骨干 教师或教研员,他们对中学教材的特点、内容要求、教学实 践等更为熟悉,其一线教育教学经验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体系衔接建议。另一方面,重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 体系的转换。事实上,两个阶段有些课程内容的重复是必要 的,符合知识体系建构螺旋上升的规律,但是教学体系上借 此而简单低水平重复却是应该避免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老师和中学一线教师应该有充分沟通,熟悉中学教学的重点 内容,在尊重课程体系完整性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 体系的转化,有取舍有重点,避免简单重复。

注释:
①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杜殿坤 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2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年,第108页。

④许广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公共知识 分子”倾向探究》,《理论观察》2013年第6期。

⑤《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教育》 2013年第18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