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仪式 > 小学数学如何创设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

小学数学如何创设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

来源:仪式 时间:2019-11-01 07:58:23 点击: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效与度DYLW.NET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 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 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 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 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目 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能力,这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识。然而,并非所有在课 堂中创设的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 在一些低效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好教学中情境创设的 “效”与“度”呢?我结合一些具体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 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情境的创设一定要结合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重 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并 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既表示关系,同时又表示结果,这是教 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认知难点,教 师创设这样的情境:用多媒体动画出示一个姐弟岁数魔盒,学生只要说出弟 弟现在的岁数,这个岁数经过魔盒的加工后便得到姐姐的岁 数,如学生说弟弟今年5岁,出来姐姐的岁数是9岁:如说弟 弟今年9岁,出来姐姐的岁数是13岁…….这时学生跃跃欲 试,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魔盒是按一定的关系式来加工数 的。于是,说“15岁”,出来“15 +4”;
,说“21岁”, 出来“21+4”;
说字母“a岁”,便出来“a+4”。

这里,通过姐弟岁数魔盒,创设出来“a+4”这一情境, 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出来的“a+4”就是结果。而在说出的 数与得出来的数的不断变化中,却又存在着不变:得出来的 数总是说出的数加4,魔盒是按“a+4”的关系式进行加工的, 即“a+4”又表示一种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影响到建 构的效果。这里“姐弟岁数魔盒”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吸引 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呈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然, 魔盒紧紧是个“教具”,而这一道具更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 生解决了认知的难点:出来的数“a+4”是一个结果,加工 的关系式也是“a+4”。

可见,教师选择“姐弟岁数魔盒”这一情境.能比较顺 利地让学生接纳了这种典型的代数思维方式,解决了学生认 知上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不能过分依赖CAI课件 教学《圆的周长》(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是我校一位老教师的数学示范课,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 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 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动物王国 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 塘跑……(多媒体动画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 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 …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 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 而知了。

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 幻想吗?上面的案例中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 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 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 ——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 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 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 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 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对 于那些过于“花哨”的动画反而感觉“幼稚”了。因此,对 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 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三、情境创设不能形式化、场面化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为了引 出“14 -6”而创设了猜玻璃球的游戏情境 师:(出示装有玻璃球的不透明的盒子)问:你们知道 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众生既兴奋又好奇,胡乱猜测一通)就是没有我 要的答案。

师:(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说出盒子里面装的是玻璃 球)。

师:你们知道盒子里装有几颗玻璃球吗? 生:(学生还是乱猜一通,有的说10颗,有的说18颗… …)又是没有我要的答案。

师:(我急了,于是不得不告诉学生,盒子里面只有十 几颗玻璃球。在我的一再提示下,学生持续猜测,直到有学 生终于猜对了有14颗玻璃球)。

师:接下来我请一名学生上来抓玻璃球,让其他同学猜 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球。

生:(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我仍然不厌其烦地启发:再猜一猜他抓了几颗玻 璃球?) 生:(还是没有学生举手)。

至此,我只得另辟蹊径。无奈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 4人小组讨论。我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各小组中,把 预设的正确答案与学生交流,期盼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哪个小组猜一猜,他一次抓了几颗玻璃弹珠? 生1:数他手中的玻璃球。

生2:看盒子里还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我们就来数一数剩下的玻璃球。

(剩下的玻璃球一共是8个)那他拿走了几个?(6个)你能 用算式来表示吗? 生(争先恐后地):能!14 -6 =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那么创设情境,就是激励、唤醒、 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恰当的教学情境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拉近数学知识与课堂教学的距离 动力源,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 题因情境而有生气。同时情境的创设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目 标。本例中教者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猜数、抓玻璃球的活动中 找出数学问题,引出“十几减几”的算式,让学生感受到数 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 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但是,现实表明,为了得到这 样一个算式,老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所谓情境,却误导学生瞎 猜乱撞,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这种为了赶时 髦,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做法失去了创设情境自身应 有的价值,又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呢?总之,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源 于生活,要高于生活;
二是既妙趣横生,又内涵丰富;
三是 既鲜活生动,又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 学生数学活动的学习。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 各种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 果了。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