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离任 > 心理学小论文格式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心理学小论文格式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来源:离任 时间:2019-11-20 08:26:53 点击: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第1篇:家庭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及其心理调适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文明、进步,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在 父母离异或父母双方有一方意外死亡后,有的孩子由父母一方领着生活,有的是 住在父母重新组合的家庭里,还有的则是依附着爷爷奶奶。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 不完整的家庭,没有得到父爱或母爱,使其缺少与其他同伴相比的优越感,这个 特殊群体,较之完整的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

一、单亲家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冷漠、孤独 由于父母离异或丧偶,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原本的完整性,由 父爱及母爱所维持的健康和谐环境被破坏,没有父爱阳光的支撑或者母爱细腻的 呵护,往往造成孩子冷漠的性格,特别是重组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 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愿 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二)敏感多疑 总是怀疑或担心自己的单亲身份被人耻笑,而变得敏感脆弱,当别人 无意中说起自己家庭的事情,也会使他变得激动极端,常常通过争吵甚至打架来 维护自己心中的禁地。这种过激的反应,往往造成不合群,而影响到自己的人际 交往。

(三)逆反心理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不服从教师的教育,把对父母的 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欺负同学,惹是生非。因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爱而有意违 反学校纪律,以引起教师的注意,求得心理的暂时满足。

(四)自卑、忧郁 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就失去了另一方的关爱,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推委,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会使孩子的 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进而产 生自卑而缺乏自信。

(五)消极、厌世 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对学习、 生活不感兴趣、失去信心。

二、单亲家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单亲家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1.自我否定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 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 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所以在父母吵架,闹离婚的刺激 下,小学生容易因此对自己产生负性的评价而容易把父母的离婚联系到自己身上 去,从而感到内疚、自责。

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 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 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 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小学儿童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和改正, 因此需要父母给予不断的关爱以及庇护,但单亲的家庭则不能满足孩子的这一需 要,因此有时会造成孩子需求的缺失,孩子也会因此以其他方式进行弥补与自我 满足。

(二)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不良倾向:
1.疏忽与漠视家庭离异后,由监护方除了独自承担家庭内外各种重担,经常无暇照 顾子女,让孩子产生孤独感。

2.过分弥补 离婚双方家长认为对孩子有所愧疚,便以物质满足、事事包办来弥补, 容易导致孩子任性,造成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过分责怪 监护方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负担,影响了自己重新组建家庭,怨恨孩子 和另一方,这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压抑,甚至厌恶家庭的心理。

三、单亲家庭小学生常见问题的心理调适 (一)及时洞悉小学生压力反应的各种表现及其对单亲家庭的认识 当小学生已经表现出一些心理压力的信号,如情绪不安、不爱说话、 行为粗暴、爱欺负他人以及不遵守纪律时,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心理 上有什么压力,要抽出时间多与儿童面对面交谈。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成人能 够及早发现、恰当引导儿童倾诉,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认识,因单亲而引起的心 理压力以及行为发泄就会得到有效的舒缓。

(二)单亲家庭的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 善自己的个性 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 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 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三)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年幼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 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该负责任的为孩子提 供良好的认识,因为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父母的任何言行举止或许都会影响孩 子的人格形成。作者:葛璟 第2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谈小学生的作文指导 小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为了应付东拼西凑,乱抄一气,往往题不达意, 或者想说“心里话”却又苦于词语贫乏,有口难言,有的作文像是“流水帐”,东一 榔头西一棒子,分不清主次,夯不到点子上去。这是小学生阶段作文的通病。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有关。(1)儿童思维往往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都是直观的片面的,还不能通过合理 的组合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往往只能罗列他们所看到的许多具体的生动的材 料,也是零散而凌乱,内容简单而贫乏,反映在作文中往往是记“流水帐”,分不 清主次,抓不住重点;
(2)小学生的毅力不很强。行为动机和目的不稳定,往 往老师给他们讲作文时,他们听得带劲,似乎写这样作文是举手之劳。可是,这 种激情不久就荡然无存,眼高手低。当老师讨要作文时,急之中,他们或翻作文 书,或东拉西扯,以应付过关,其内容让人啼笑皆非。(3)教师对小学生的能 力估计过高。教师在布置作文时,时间仓促,往往没有留给学生过多考虑的时间, 要求小学生当堂作出作文,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者,教师给学生作文的命题不 符合这一时期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把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作文强迫三、四 年级学生业写这显然是不合理的。(4)教师对小学生作文批改过于简单、粗暴。

小学生作文无非是反映他们生活中的锁碎小事,篇幅很短,内容也干巴巴的,教 师一读起这类作文常常直皱眉头,草草作了眉批,敷衍了事。这无形极大地挫伤 了孩子的作文兴趣。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以 下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写作兴 趣并不是先天的,需要培养,教师要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每周都设 “读报课”“表演课”“写作课”且时间安排比较固定,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有个期 盼心理。“读书课”应内容丰富,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 人物传记名人轶事,或者反映各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方 面增强了学生好奇心,更主要学生通过“听”,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既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表演课”要学生学习生动而又形象地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对 话来培养他们的创作欲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童话故事和生活中的小事都 是他们表演内容。处于小学阶段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善于模仿,喜欢扮成各种 角色。譬如他们表演《小山羊和狼》,就知道以不同的语言声调把狼的凶恶狡诈 和小羊的弱小善良鲜明地刻画出来,能通过一系列极富戏剧性的动作把故事表现 得惟妙惟肖,合情合理。“写作课”就是要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让他们把所听 到和看到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整理成文字,虽几句话,但应力求 简明扼要。一般只要求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写出事情发展 的经过,把握事物的特征,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有目的、有组织地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指导小学生 作文的重要途径。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语言是抽象思维的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小学 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逻辑性、流畅性和准确性,必须从抓学生的口语 入手。小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小学语文 教材,几乎每篇课文,每个基础训练都有语言训练内容,同样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把一件事说清楚了,写作时思路才会清晰。“说不清,道不 明”,这正说明学生思绪紊乱。所以:(1)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 就身边最感兴趣的事情或现象自由发言,要教会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模仿, 遣词造句。(2)教师多给人们提供口头表达的内容,让他们多与生活,多与大 自然广泛接触,这样他们不但能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更主 要的是会不自觉地把学到的词句用以活生生的事例或背景描写中去。这也能帮助 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以便吸取更多生动活泼的语言。(3)练习口语表 达要有多种方式,可以有朗读、背诵、故事会、讨论会、演讲比赛等,这对增强 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感受,让 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和 感受,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口头表达出来,并说清楚,这样写起来也就不费劲了。

三、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吕叔湘先生曾说:“对学生的作文给些评语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 如何修改。”这并不是“先生怕改”,而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和修改作文中 的错误,学会自我写作,这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目的。农民为了确保来年的丰收, 播种时决是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选种。同样学生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言,这也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教师在布置作文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什么,如何 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一开始,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开展讨论。教师把 学生口头表达中运用较准确生动的语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去参考。然后让学生 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并不能算作文章,只能算初稿、“毛胚”,还必须让他 们精雕细琢,教师只改“毛胚”上的错别字,指出它的疵瑕之处,然后在评讲作文 时,什对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学生也就知道如何去删改。既锻炼了他 们水平,又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总之,指导小学生作文,只有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对 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做到客观而正确的分析,才能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才能选用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作者:吴阿燕 第3篇:试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 理学研究中国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 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 律。本文就是从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如何解决该问题, 实现教育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缺乏系统的核心内容,系统性与整合性没有达 到有效的统一。有些学者认为产生这种复杂凌乱的原因有三方面。第一,将统一 的心理学现象分割为不同的易于实验以及易于控制的小部分,研究中缺乏关联性, 各自为政;
第二,研究的课题过于繁杂,小到关于小学生的记忆研究,大到中学 生的思维研究,上至教学技术研究,下至学科的教学心理研究,再从学习神经心 理学至教学策略的探究,种类丰富的研究课题占据了教育心理学整个领域。虽然 学科的进步以多样性为标志,但是五花八门的研究课题并没有使教育心理学具有 一个统一的核心;
第三,心理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范式更迭,致使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侧重点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中的内容体系均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难以产生稳定“范式”的原因之一是研究对象过 于复杂。其研究对象本应是在学校教与学的情境中人的心理变化,一方面它研究 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教与学活动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变化,另一方面也研究这二者 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人与人交往的复杂以及教 与学情境的复杂,最终导致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复杂性。除此之外,研 究者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们在学习一门学科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般都是由 简单向复杂过渡,由零散向系统过渡,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掌握全部的内容,教 育心理学中也是这样,它必然存在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除了复杂性与局限性 之外,研究方法与手段同样也是限制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1.2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法,另一类是 现象学方法,以上这两种方法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不同。

心理学以研究人为侧重点,心理学研究中的困难也是研究人。自然科 学的研究不以研究者的意志而转移,其研究物性变化中的表象与真相都是真实且 客观存在的。而在心理学中,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时,研究情境设计得再 缜密,依然存在研究者同被研究者之间因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异。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具有特殊性,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自然科学中容易掌控的“物性”,而 是研究“人性”,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中过于重视效仿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殊 不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忽视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复杂交往的过程中产 生的影响,人的外在表现或行为并不能够代表其内在的意识或者动机。

2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理解与应用这 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由此产生的研究类型也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视应用的学科,其直接指导教育实践的工作,也就是说教育 心理学的教学理论离不开教育实践,二者应该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 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与现状中看,传染通的教育心理学过多的将重点放在基础上, 提出的理论与方法经常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别的教学学科中而间接起到 的指导作用。一直到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来源于理论,并不是 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造成教育心理学实际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对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2.2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 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此外,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

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 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 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 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 发展的必要性。

3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3.1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 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 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 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 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 容。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 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 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

3.2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 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 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 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国内有学者指出,近 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 动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结束语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 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其特殊功能是将心理学研究人性特质的理论 与方法转化为教师的智慧,用于学校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要将教育心 理学中的不足之处摒弃掉,并不是仅仅研究中国化的教育心理学,而是要面向世 界,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

作者;
张倩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