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发言 > 舆情策略【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

舆情策略【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

来源:领导发言 时间:2019-11-22 07:51:53 点击: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 计报告(2014年7月)显示,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 占比最大,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5%。新世纪以来,网络普及 率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提高,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进入越来越多的高校生活领域, 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

网络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将是 一种新常态化挑战。调查发现,台州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总体平稳,校园舆情传 播途径趋于多样化。各高校虽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和管理工作,但在机制形 成上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同时,由于大学生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如从众、 趋同心理’易冲动、极具好奇心等弓丨发的群体极化,以及由社会转型带来的调 控机制不完善导致的社会传染和不愿承担责任的去个体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容易 弓丨发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高校网络舆论逐渐成为了关系校园稳定的重要影响 因素之一。因此,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教育管理者应加强研究和探索的新领域。

_、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大 学生网络舆情的状况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社会开放程 度的加强,社会环境的改观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开拓了大学生交往的广 阔天地,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等个性心理。基于社会心 理学的理论视角,归纳梳理现阶段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 有以下几点:
1.从众心理和社会趋同效应。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 点和行为,朝着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就是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当前,大 学生具有政治诉求高、思维和情感丰富等特点,渴望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网络平台去表达自己,勇于打破常规,但往往又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他们往往探讨问 题不够深人,容易受大众观点的影响,从众现象明显。无独有偶,社会趋同效应 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的是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效应下,为缩短差距, 而趋向于相同的观点和行为。它使主体间相互影响,进行相同或相近的适应学习 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层次,在一个层次的涌现形成后,相同层次的涌现也存在 “趋同效应”。由于大学生处在共同的生活环境,思想观点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正 是这种社会趋同效应,行为难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调査显示,36%的大学生认为 网络上的信息会影响自己的观点或决定。高校学生在㈧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 互动平台上发表的言论信息可能是一种社会标准化的言论,大学生在看到的第一 时间便可能单纯为了缩短差距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其次,由于言语本身易引起 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亦使大学生产生从众效应和社会趋同效应,容 易引发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自身特有的网络舆论,甚至引发群体性网络舆情事件。

2. 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是一种群体决策极端化的倾向,它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即 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从积极意义来看,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 力。而其消极方面,它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据《第35次我国互联网 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 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可见我国网民相对较年轻,基于生理心理素质而 言较为冲动,对于极化现象难免会有影响。同时我国大学生网民占30%以上,使得 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尤为明显。调查发现,5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 上的信息会影响个人的观点或决定,认为自己不会受影响仅不到三分之一。由数 据可以看出,群体极化很可能在大学生中发生,尤其是某些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 和权益维护的更加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另外,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那些能在 网络上引起共鸣的言语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如2012年,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 曾引发国内各种“抗日”浪潮,很多市民在激进网络舆论的弓I导下出现游行和“打 砸”现象。统计数据显示,仅9月15日全国52个城市爆发的游行中均以大学生人数 居多,这也折射出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群体极化现象在特定环境下影响的产生和扩 大。3. 知觉选择性的作用。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将某些信息作为 知觉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加工利用,这是知觉选择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互联网海量的网络信息以及多样化的网络服务功能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便利 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强烈冲击。相对来说,大学生可支配的自由 时间相对其他群体较多,参与和维权意识较强,好奇心强烈。因此大学生更多地 会关•110. 注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对台州高校学 生的调查中,有48.6%被调査的学生表示对“时政和民生问题(如就业、考#等)”非 常感兴趣。与此同时,也有将近4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娱乐新闻同样感兴趣。当 从两个问题的横向比较来看,高校学生更注重比较现实的新闻热点,对个人前途 的关注远高于对娱乐新闻的关注,表现出较强的务实倾向。由此可见,因为大学 生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知觉选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 弓I发和发展,甚至为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具体事件时,很可能为产生某些偏激行为 和心理等问题提供可能。

4. 网络社会传染现象。

所谓网络社会传染,即当成员做了某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事,处在 网络大环境下的人们也会倾向于去效仿。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各 种调控机制仍不健全,网络舆情存在可控性弱的弊端。在此背景下,网络舆论环境 难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45.8%的大学生认为正是网络舆论环境的弱可控性, 导致非良性的“社会传染”现象逐步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大学生正处于褪 去青涩逐步成熟的时期,他们本身缺乏社会经验,不能从深层次去认识发现问题 的本质,对不良信息的判断能力较弱,尤其对于西方的文化渗透的抵抗能力不强。

有69.2%的被调查者认为西方文化错误的乃至反动的言论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导致大学生价值错位,弓丨 发“社会传染现象”。另外,大学生发表言论行为的自主性和隐蔽性的空前提高,也助长了不正之风,增加网络舆情调控和管理的难度。

5. 去个体化效应。

何为信息传播的“去个体化”效应?可以认为,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往往 靠匿名的方式来进行发布和传播,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群体中的个人便会失去对 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认为责任该由所有网民一同承担,从而使自我控制系统的 作用减弱或消失,暴力与反道德行为就可能随之出现。在“大学生群体有政治热 情,但缺乏理性分析能力”测试中,45.5%的学生选择“符合”,仅19.3%表示“不符 合”。在访谈中,也有近62%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在评论国内外时事、重大社会现象 时’一般只能停留在“面上”的评析’很少能提出符合逻辑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观点, 大多数仍旧跟随大流的意见。正因如此,在参与过程中,不乏有因为信息传播导 致整体局面恶化的现象。近期,台州某高校开展了“禁止外卖入校”的行动,于是 有校外居心叵测之人便在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发布了“组织反禁外 卖游行”的消息,学生反应激烈纷纷转发表态,虽在各方努力下平息了事件,但还是 对整个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旦面临群情高涨,大学生就很容易处 于“去个体化”的状态,此时个人的行为就会表现出通常状态下不会表现的行为, 甚至使平时社会规范下的行为不受规范的制约,而向于依从整个群体的状态,最 终促使整体局面恶化。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心理学应用 网络舆论行为显然已是当下大学生的一种新的交际方式,但由于受到 从众心理、社会趋同效应、群体极化、社会传染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容易引 发网络群体性舆论事件。由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社会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的网络 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辨析是非的能力,正确参与网络舆论,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环境 的健康发展。

1. 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正确健康地参与网络生活要求大学生们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既不依赖于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 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在政治参与中具有独立的自主精神,不随波逐流,盲目跟从, 简而言之,大学生要在网络生活中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的意识。

独立人格之于身处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大学生,犹如人坚实的骨架和笔 直的脊梁,只有内心自由才能精神独立,才能重新构建道德判断的标准,才能开 出理性、平等之花,才能结出创新、文明之果。大学生培养独立人格要做到以下 几点:一是正确地认V、自我。大学生在进入网络生活前,首先要审视自己,明确 自己身上存在的优点、缺点,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能够扬长避短奠定坚实的基础。

进入网络时,要摆正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位置,既不过分抬高自己的网络地位,哗 众取宠,过分高调,也不妄自菲薄,听之任之;要明确自己利用网络的目的,不胡 乱使用网络。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中,培养独立思 考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网络信息,大学生应该遵从 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观,运用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 拥有自己的主意、想法,而不是轻信他人意见随意动摇,对别人的意见想法唯命 是从。三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孥生作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自觉抵制随波 逐流,盲目从众的同时,还应该增强网络素养,主动承担更大的责任和担当,做到取 其精华,去其糟柏,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四是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大学生是新时 代的新鲜血液,传递到网络生活中的也应该新鲜积极,与时俱进的思想言论。要大 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唯诺诺,敢刊噺,不断进取,不敝帚自珍。

2. 理性看待社会影响。

在去个体化过程中,“背道而驰”、“标新立异”并非个性的表现,而是隐 藏在群体中的一种发泄。其实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去个体化的机器,在网络中许多 人都迷失了自己。正是因为网络是虚拟的,有些人可能被迫参与那些违背道德观 念和价值标准的行为。比如网上对日本的舆论攻击,发表者往往会在最后写上一 句“是中国人就转”,凡是意识到消极问题存在的人会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时候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做,而自己的行为意义何在?由于大学生不仅仅是易冲动、 易变化和易焦躁的群体,而且也容易受暗示、很容易轻信,这也就造成了群体行为 迅速朝着某一个方向’加之大学生群体习惯使用形象因素来思维,而不是理智的逻 辑思维,使得理智就暂时被搁置了。

面对去个体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的过 程中应当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如果不知道消极的事情已经发生,那么就不会有想 要改变之的想法;
其次,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学生作为一股强有力的新 生血液,冲击着社会的舆论,只有当自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时,他们才会采取 必要的措施。当然,社会的支持必不可少,在考虑是否用自己的理性来处理问题 时,社会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面对消极的网络舆情时,有些大学生会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有些则是觉得没有强有力的后盾,即使站出来,结果也是枉然。而 拥有社会支持的人,会从心理上强化他们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因为与人结盟,或 者与那些抱有同情心的人讨论问题,能减少自身焦虑和压力,获得安全感。

3. 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在如今借助网络互通有无的信息时代,网络舆情中的社会传染是必然 趋势,当然三人成虎的虚假信息也会不胫而走。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生态的主力军, 对网络信息的依存度极高。由此,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社会传染现象更应该引起 高校教育者的重视。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 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同时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态等,从 而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的心理活动。社会认知具有认知选择性和认知反应显著性 等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会因对社会刺激理解 程度发生某些变化,并会根据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 地进行社会认知。因此,要正确看待网络上的信息、事件和网络上的各种言行,避 免网络舆情中的社会传染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社会认 知,是否能认清网络舆情对认知者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高校大学生在面网络上各色各样的信息充斥时,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网络事件具有 理解和判断能力。只有个人能够从网络信息中推测出他人心理状态和动机,才可 能内化为自己正确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从而做出理性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

例如在面对一些网络暴力事件时,正好他人的某种行动与自身内在动 机一致,会减少阻止个体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内心限制,社会传染现象就极易发生。

这时就需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正确感知他人行为正确与否,从而做出 自己理性的选择。

4. 建立社会心理预防和疏导机制。

面对网络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群体极化、社会传染等现象,关注大学生 自身心理现状、对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及情绪的进行分析这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要建立社会心理预防机制。从关注网络中大学生网民动态着手, 观察和分析大学生社会心理现状,建立专门的舆论搜集部门,对网络公共场所大 学生网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按照关注度进行分类。大学生网民参与和 发表言论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社会问题,大到国际国内 时事,小到大学生自身生活琐事。而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会弓I发大学生的思 想波动,甚至导致情绪激化,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因此要对网络公共平台上所探 讨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社会态度,并对其心理状态进 行深层次分析,然后将分析出来的数据结果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以防范群体 极化及其引起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要建立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当前我们拥有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 技术人员及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条件均尚未到达条件,加之社会及高校对大学生 心理咨询及救助服务设施和资源缺乏重视,导致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 制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要加速完善高校中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资源加快心理救助 队伍的建设。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调适等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帮助大学生对 网络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理性、客观的评价,调整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及时正确 的心理干预和组建文化室、图书室,倡导家庭里设立图书角,多买一本书,多学 一些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书籍、杂 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以此为乡镇图书馆增加藏书。

3. 规范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

正确规范好乡镇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才能切实使方方面面走上正轨。

尽力进行专业培训或外出学习,以培养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此外乡镇图书馆是 向广大农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科技致富的重 要阵地。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培训班,引 导农民科技致富。

4. 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发展。

制定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使乡镇图书馆从硬 件设施到软件服务方面都有法规保证。

相信在各方面积极重视和建设中,乡镇图书馆事业一定会朝着健康稳 定的方向迅速发展。

马蓓颖,杨杨,蓝晨思,钟翊炜 (台州学院,浙江台州3170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