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发言 > 高校德育【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研究】

高校德育【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研究】

来源:领导发言 时间:2019-10-10 08:26:04 点击:

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研究

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研究 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情感教育 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的手段,也是高校德育的目的,二者具有 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建立高校师生共同的 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人文关怀,达到良好的 德育效果。

摘 要:
情感教育;
敬畏感;
人文关怀;

回归生活 德育工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事关学生成才的 大事,这一问题制约着教育的方式、手段以及教育目标。随 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人的本质,明白我 们应如何为“人”,即人的全面发展。故此,教育不仅仅是 主体对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包括对情感等非理性的把握,情 感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尝试对情感教育与高校德 育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情感教育的科学内涵 情感教育是通过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 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 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德及劳动态 度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情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按照情感的倾向来讲,可分 为正向的爱的教育和负向的敬畏感的教育。爱的情感激励支持人们从事某种活动,这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敬畏感可以 说是从反面告诉人们某种行为不应该,反对那些背离人民利 益的事情。从情感教育的内容来分析,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 义教育、生命教育、亲情与爱情的教育、生态教育等。卢梭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指出“人的最原始的 感情就是对自己生存的情感;
最原始的关怀就是对自我保存 的关怀。”所以,情感教育从自身开始,与中国儒家思想的 仁爱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先爱自己,“仁者自爱”,珍 惜自己的生命;
然后“仁者爱人”、 讲“孝悌”,“推己 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注重亲情、友情与爱情;
再讲“天下大同”,爱国家、爱社 会,达到“天人合一”,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 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 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高校德育目标。

情感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从人的行为发生机制分析, 情感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能达到德育的目的,故此,情感 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情感教育以强烈的情感感染学生,陶 冶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增加他们强烈的求知 欲,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实现德育的效果。从人的全面发展 的角度研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人的智力、体力的发 展,同时也包括情感、志趣、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情感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是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故此,情感教育又是教育目的。

二、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但也不可避免的 存在一些问题:
(一)德育目标不明确,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在高校德育中,我们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每个学 生,忽略了他们个体的情感差异和感受,把学生看作是教育 的绝对服从者,培养绝对命令的执行者。长期以来,德育标 准往往与现实生活相疏离,漠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境,忽视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性针对性,缺乏现实操作性,效果不 尽如人意。

德育目标中忽视个体差异,无视个体的情感体验,导致 了情感教育的缺失。德育只是片面的道德认识教育,注重提 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思维能力,而忽视了道德情感的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 体验。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 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就会不愉快、痛苦甚至怨恨。所以, 情感教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德育工作的 感染力,陶冶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对真理的思索和探求, 实现思想与心灵上的沟通。可现实是,知识成为师生交流的 纽带,忽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使知 识与情感分离,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德育方法缺乏创新,不适应当前德育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教育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新时期德育的环境、对象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目 前的德育思维和方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高校德育方法沿袭 了传统的集中灌输式方法,重理论讲说,轻能力锻炼,基本 是空洞的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 做,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切身感触,也就 难以形成共鸣,收效甚微。

德育模式仍是一刀切的统一标准,强调教育主体的权威 管理,简单地用教条的方法去奖惩和驯服学生,用指令式强 制式纠错的方式压服学生,以服从来评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 无视客体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缺乏层次性和个体性。

“亲 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能 亲师、尊师、信道,这时,权威与情感相比,显得是那样的 苍白无力。作为教师或许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 他们的世界,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的沟通,站在他 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 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由喜爱自己的老师到愿意接受教师的 感化。

三、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的一致性 作为德育目的和手段的情感教育,体现了其与高校德育 的一致性。高校德育的任务就是使大学生发展良好的道德情 感,培养自制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情感教育作为德育手段,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 的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实现德育目标。

道德行为源自于道德情感,从道德行为的形成机制来分 析,情感教育与高校德育也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个体的道德 心理活动中,从逻辑顺序看,道德认知是起点,是命令的发 布者,道德情感是中介,道德意志是执行命令者。[2]一种 道德行为的发生,除了取决于道德认知外,还取决于个体对 道德认知在情感上的共鸣。一个人如果仅仅只有道德认知能 力,而无情感上的需要,那么他和外部所建立的道德关系只 能是一种被动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个体很难产生强烈的 道德动机,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主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可 以说情感教育架起了连通德育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

四、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实现 1、更新德育理念,树立人文关怀思想。

德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德育 是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活动,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马克思曾明确把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最高价值追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是 指人的智力、体力、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 能力等各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在这一 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绝对发挥,每个人普遍现实、 彻底的感受到自我的本质和价值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德育呼唤人文关怀的理念,要在德育实践中,使德育的引导、教育作用真正达到对人的现实关怀。从而为人性的提升、德 性的培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促使 人们达到自我觉悟、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

作为德育教育手段的情感教育,本身就凸显了人文 关怀的本质。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做完整的、具有人格力 量的完整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尊严和权利,注重学生在 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关注 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帮助学生理解关于美好人生、 幸福生活等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自我价值感及追求成功的倾 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使其有 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营造和谐德育环境,共建精神家园。

德国心理学家洛姆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受 环境的影响。同时,高校德育是个生态体系,维持德育生态 的健康循环,校园环境是其重要一环。高校德育应该致力于 文化校园的建设,通过情感教育打造和谐的校园软环境,营 造有益于学生情感发展的和谐健康的人文环境。

和谐的环境氛围,使大家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利于学 习。德育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和谐校园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也包 括人与校园的和谐体现出来的校园建筑设计、自然景观等, 其中,校园文化是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 就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她对广大师生有巨大的融合和凝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品质、个性培养、 人格塑造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 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德育的大课堂, 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让每个人走进校 园里都能感受到教育文化,让学校的每一角落都有校园文化 的气息。是校园文化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一部无声 的教科书。

3、以真心换真心,搭建情感沟通平台。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具有特定的情感特点。从情 感反应的对象来说,从对个人的情感转移到对集体的或者社 会的情感,逐步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化,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从情感内容上来说,不再是单纯爱与恨,随着知识的增长, 世界观的改变,学会理性分析问题,不再单纯的对错为标准, 呈现多元化。总的说来,大学生正在准备实现从学生到社会 人的转变,他们的情感具有明显的隐形特征,因此,我们应 搭建能够进入他们内心的平台,实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方式 建立情感沟通的平台,如进行网上聊天、email等现代媒介 手段,这种方式易于学生放弃心理包袱,吐露心声。让情感 交流平台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在平 等、关爱的气氛中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 道出肺腑之言,然后老师对症下药,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学习,愉快生活,这才是教师育人的基本途径。

4、回归生活,体验真情实感。

道德本身源自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德育只有融入 生活,才会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德育以生活为起 点,在生活中展开,让人大学生去体验爱恨情仇,引导他们 去过有道德的生活,开创美好的未来。

传统的道德灌输方式使道德与生活实践相脱节,使德育 丧失了其生命力,成为一潭死水。回归生活的理念强调德育 要在生活中进行,以自然生活的方式开展德育,让学生们在 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知识视野,提升生活 经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易于道德品质的成长。

在回归生活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育要建构一个尽 可能真切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充满生命 气息的、有理趣和情愫的生活,而不是一种由符号、文字堆 砌出来的生活。教师要在设定的现实情境中,汲取学生的切 身生活体验,与学生直接展开对话,使学生获得富于真情实 感的、有活力的知识,建构民主、平等、和谐、人道的师生 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 李肃东.个体道德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