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领导发言 > [华侨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领导发言 时间:2019-10-05 07:53:57 点击:

华侨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文明,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外思想家对 其有诸多阐述。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把“文明”写到了国家 发展目标中,党的十八大又把它放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高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文明,而精神文明是其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明是 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是文化的最高层次。要建设社 会主义文明,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建设文化强国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 精神源泉,而华侨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华侨 文化的保护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促进精神文 明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文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又出现了多个文明。改革开放至今,文明的建设在我 国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相联 的,而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把文明放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 度上,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全面贯彻精神 文明,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都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一、文明内涵的解析 人类思维用概念来反映客观现实,并把概念作为基本单 元来构成逻辑的理论体系,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关于文明的理论同样如此。所谓文明, 指的是市民文明状态的进步,是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脱离野蛮 状态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集合,是社会发展到较高层次表 现出来的状态,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状况与价值追求,是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明是人类的创造以及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

“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的“见龙在田,天下 文明”,强调了观天象并以其作为指导来建立制度,以促成 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形成。西方的“文明”来源于拉丁文 civilis,意指城邦,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在城市和社会 集团中所获得的能力。后来引申为社会和文化的进步,以及 达到这一高级状态的过程,其涉猎复杂广泛,包括知识、道 德、法律、信仰、风俗、艺术以及技术的发展等。

对文明内涵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正确理解文明 的内涵,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以 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把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 状态都看作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无限发展过程的状态和趋势。在《家庭、私有 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 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 期。”①马恩认为,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 段才产生的,劳动是文明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类在不断的 社会实践中创造文明并推动文明的不断进步。城市是文明的 发源地,城市的出现促成了分工的产生,而分工推动了商品 生产。文明时代随之产生。文明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 资本主义社会这三个阶段的文明。在当时的状况下,资本主 义文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明。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也 看到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弊害,他们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文明 中掩藏着野蛮,预测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无产阶级开创的 共产主义文明将开始文明的新阶段。

我党的文明观是与时俱进的。党中央的历届领导人都对 文明进行了阐述,并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断在实践中拓展 文明的内涵。毛泽东把文明作为进步的一种状态来理解,在 《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中国的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 “文明先进的中国”。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把“文明”写到 了国家发展目标中。文明包含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 主义的文明建设不仅要发展物质文明建设,还要发展精神文 明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文明建设,文 明在国家发展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明的理解需越来越全面。“文明”一词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 这就为把文明上升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定了大众认同的心 理基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明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目前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文明是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普遍认可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 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同的价值。我们要把文明作为实 现中国梦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评价标准。因此,文明已经 成为一种价值观,并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 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文明是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 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 明一脉相承并赋予了时代精神的文明,是继承和发展了中西 方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是与富强、民主、和谐相统一的价 值追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 会上的《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指 出:“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文 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充分体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升华。”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 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华文明有其自身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我们中国人所独有的精神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此我们在走向世界的同时 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增强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 养要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与优秀传 统文化和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相结合,要坚持民族精神和时 代精神。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了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一些优秀文明成果,体现了我 党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尽管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 出的,但它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社会 实践中,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心和文化认同感,坚守文明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华侨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 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精神文明 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精神 成果的总和,是人类道德与智慧的进步状态。要建设社会主 义文明,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 化。华侨文化是形成于异国他乡的一种独特形态的文化结构, 主要体现了爱国爱乡、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特质。它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变异和分支,其根源仍是中华文化。因此, 保护华侨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华侨文化始终与中华文化的伦 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众多华侨百折不挠地传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包含着多种文化, 如:民族情义文化、宗乡会馆文化、华文汉语文化、华侨民 俗文化等。这些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都发挥了重 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民族情义文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民族情义文化最好的诠释。

发展先进文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 人的集体人格即国民性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种 国民性凝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气度。不论是新移民还 是老移民,不论走到哪里,他们都时刻关切着祖国的兴衰荣 辱,饱含着深刻的民族情义。他们认同孔子所说的“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如果民族遭遇危难,华侨总是与祖国同胞 紧密团结、共同应对。他们始终保持着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 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 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 了本民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的同化进程,有利于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能够加强华侨与祖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宗乡会馆文化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内容之一,是指一切言行 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它是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不可或缺的原则。很多华侨到国外生活始终坚持和弘扬集 体主义,他们尽可能选择聚众而居,以便团结互助,疾病相 扶。他们虽身在异国他乡,但心中却仍然保持着一颗中国心。

他们以“团结互助,敦宗睦族,共谋福利,服务桑梓”为宗 旨组成了血缘关系的宗亲会和地缘关系的同乡会。

中国众多地区的同乡会也在一些大城市中成立,这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如此,宗乡会馆也创办学 校,弘扬中华文化,带动华人社会。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 要积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认识新时代的需求,并根 据这种需要不断开展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加强创 新与发展。尊重华侨的宗乡会馆文化,有助于坚持集体主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华文汉语文化华文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 展。海外华人为了坚持中华民族固有的特性,继续传承中华 文化,始终锲而不舍地开展形式各样的华文教育。在迅猛发 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随着我国国 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汉语的学习。我们不仅 鼓励华侨学习和研究汉语文化,还吸引众多外国人了解和学 习华文汉语。为了提高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使汉语走向全世界,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国外兴办以 传授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非盈利性机构“孔子学 院”。据统计,到2014年,中国已经在126个国家和地区设 立了475所孔子学院、851个孔子学堂,注册学员累积达到345 万人。由于孔子学院的推动,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 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而且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到1亿人, 比十年前增长了3.3倍。这种趋势有助于继续推广华文教育, 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 构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立。

(四)华侨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是历史悠久的文 化遗产。国外的华侨老一辈喜欢群居,儒家“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的集体思想对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华侨居住地的选择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欧美华侨倾向于居住唐 人街。其中一些老华人住唐人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懂英语, 居住在唐人街能够更好地团结互助,使生活更加方便。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众多海外同胞都像国内人民一样发自内心的依照习 俗举办活动,尤其是清明节,许多华侨不远万里回到家乡扫 墓祭祖,表达对死者的孝道与思念,体现了对祖国和家乡的 强烈归属感。我国的传统节日历时千百年,并始终以一种潜 移默化的形式来呈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满足人们 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维护中华民族融 合与统一的纽带。

另外,粤剧、潮剧、闽剧、京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 同时也是华侨喜欢看的文艺节目。更为重要的是华侨还保持 着与国人相同的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如日本、菲律宾、新加 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关公的信仰相当盛行,信仰他的忠 义;
妈祖信仰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海外华侨 祭祀妈祖,根本目的在于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在福建建立了 妈祖庙,甚至于泉州的一些西餐厅也供奉着妈祖;
郑和率领 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也为中国和马来西亚 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马来西亚 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造了郑和庙。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认同、加强民族精神以及塑造民族 品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尊重与保护这些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有利于华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中华文 明,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

三、华侨文化是推动侨乡文明建设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之源,为核 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源流。华侨文化是中 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建设之“魂”,是推动 侨乡文明建设的动力,是促进侨乡建设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 源。如何借助华侨文化来推动侨乡文明建设呢? (一)以华侨文化融合当地文化 在全球化时代里,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相互 融合,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态势,我们要增强与其它国家 和地区的接触和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要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了解和融合当地文化,能够让住在国尊重 华侨固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在吸收其它文化精华的 基础上发展创新,使本民族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华侨用儒家的“和为贵、忍为上”思想主张与当地居民和各国人民 和平共处,并且这种思想使中华文化融合当地社会成为了可 能。我们在尊重自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民族 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文化, 兼容并蓄,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传播 到海外并在其环境中持续发展,因此华侨文化又带有其它的 某些特色。马来西亚华人把中华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相融合 把它叫做马华文化,与新加坡文化互相融合称为新华文化。

这些文化经过时间的累积在某些方面移风易俗,在与各族文 化的不断交流中创造出某些特色,形成了一种大家欣赏的具 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形态。许多华侨把国外文化思想传回自己 的家乡,同时侨乡人民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善于借鉴外来 优秀文化并与侨乡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兼收并蓄、富有特色的 侨乡文化。这种开放互融的文化能够更加凝聚侨心,能够让 其它各族人民更加了解中国,是推动侨乡建设的精气神。

(二)以华侨文化增进侨乡人民的感情 我们应当借助华侨文化的资源优势来增进侨乡人民之 间的感情,使海外侨胞在侨乡建设中化为一股力量,同政府 与侨乡人民一道构成“三合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加大对 华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营造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 的社会氛围。其次要通过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汉语电影电 视等多种传播媒介宣扬中华文化,不断加强华侨文化的公共 设施建设,使本民族文化深入侨心。同时,我们也可以制作和拍摄一些带有华侨文化和华侨名人的电视连续剧或记录 片和宣传片;
编撰华侨史志,在侨乡建立华侨博物馆和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等等。这些都能展现出华侨对祖国的历史贡献, 同时能够弘扬侨乡文化、凝聚侨心。从而广大海外侨胞愿意 情系祖国,兴学育人,捐资慈善,为家乡奔波各地而招商引 资,生产发展物质文明的硬件基础设施。任何文明形式的存 在只有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底上方有可能,它是人类文 明发展进程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动力。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 能够为侨乡建设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政策与措施使核 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等具体内容渗透到文化成品中,有助 于中华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并走向世界。

(三)以华侨文化发展侨乡的村风文明建设 华侨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和重要组成 部分,华侨华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在 侨乡建设中我们要树立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海外侨 胞愿意团结一心、竭尽所能支持侨乡建设。华侨成立的同乡 会和宗亲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团结互助、服务家乡, 回报祖国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 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而核心 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讲仁爱、守诚信、艰苦奋斗等的传统 道德理念一脉相承。华侨文化重视发扬中华文化的品德修养。

诚信是每个人的处世立身之本,所谓“诚者有信”,华侨在国外则更重视开展诚信品德教育,否则将无法立足。加强诚 信教育是侨乡村风文明建设一个及其重要的举措。艰苦奋斗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华侨文化的艰苦奋斗代代相传,众多华 侨不怕艰难困苦,发奋图强,艰苦创业,为社会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如爱国华侨陈嘉庚,资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倾 资兴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以及联络各地代表在新加坡 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祖国的独立和发展 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在侨乡建设中,侨胞和侨乡人民应 该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为 侨乡建设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但在侨乡建设中,仍旧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华侨文化中 的宗祠、祖墓、族谱等,这些是海外侨胞同祖籍相联系的纽 带。保护华侨祖坟和宗祠以及修族谱有助于凝聚侨心,有助 于调动华侨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侨乡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理论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而不断进步发展,但是诸如如何正确认知和建立公共空间, 增强实证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中华文明的时代性等问题仍 需要我们继续探究。文明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文明是从国家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但它的实现需要 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努力。作为青年的我们,要努力成为 一名文化创造者,增强科学和创新意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 文化素质,倡导并践行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明的 价值取向有助于推动侨乡和现代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文化强国的建立,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82. ②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 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78-18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8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 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4. [7]田心铭.文明、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 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8]徐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文明”[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