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婚礼 >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可持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可持续发展

来源:婚礼 时间:2019-10-08 07:52:43 点击: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大学的应用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日渐得到重 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是既要考虑当前 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 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1]。如今,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概念得到延伸,除了环境方面,该战略还在教育、科 学、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社会 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和挑战,也是大学应负的社会责任和历 史使命。

同济大学在梳理、总结学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经过几 年的不断探索,确立了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以可持续发 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 引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2]。“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 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过程,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理念统筹大学的各个方面,即在学科发展、科研体制、课程 教育、人才机制、校园建设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开 拓与创新[3]。简单地理解就是统一思想、创新机制、改革 进取、造福师生,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校长裴 刚院士指出,“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3]。学生培养关键在教师,尤其对于高素质 专门人才的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因此,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导师队伍是学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导师的角色及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科研生 力军和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市 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对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起着巨大 的推动作用。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学术和科研 水平。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在 校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思想品德教育、就业以及日常生活 进行指导并全面负责的管理制度[4]。换言之,导师要重在 “导”字上下功夫,尤其要注重“四导”,即导做人、导方 向、导方法、导创新[5]。可以说,导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 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 部分导师并不理解“导师负责制”的内涵,有些导师只重视 学生的科研和学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职 业发展的关注;
有些导师甚至不了解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 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
有些导师是从国外引进的高 端学者,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学术成就,但对国内研究生的 教育情况并不熟悉,只能按照国外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 造成学生“水土不服”……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促使我们不 得不思考:如何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能力,进而提高研 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对研究生导师实施培训的重要意义 导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加强导师培训,是促进高校以可持续发展 为导向建立导师制度的有力支撑。

1.有利于导师自身素质的综合提高。导师培训为导师提 供一个再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新导师可以了解研究 生培养的规章制度、导师的权利与义务、研究生的性格特征 等,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如何“行导”;
老导师可以分享经 验,与时俱进,探索新方法,以适应更加年轻一代研究生的 培养。

2.有利于导师队伍的稳固发展。导师培训彰显了学校对 研究生教育所秉持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学校对 导师的重视和关爱。通过培训,导师将更加明确学校的办学 理念和目标,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会主动将自身职业生 涯规划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使 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导师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信 念,有利于导师队伍的团结和稳固。

3.有利于有效地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培训的最终 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通过培训,导师不但可 以学习学术和科研方面的指导方法,还能促使他们更加重视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使导师之“导”行之有效。

四、研究生导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或是只注重导师遴选和招生,而忽略 导师培训;
或是导师培训过于简单化、形式化,没有起到培训的实质性作用。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虽然比较重视导师 培训,在《同济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中也明确写 着“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上岗培训后, 方可列入当年招生导师名单”,但学校没有明确的培训机制, 培训工作由各学位评定分委会自行组织,大多是举行半天的 讲座或经验交流,且仅针对新导师,考核方式也很简单—— —签到即可。从导师培训后的反馈来看,其效果不十分理想, 与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立导师制度的目标相去甚远。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建梁等人曾对全国56所 设有研究生院的大学进行导师培训制度研究,他表示导师培 训工作的实施“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培训 制度缺失、培训考核缺失、培训时间过短、培训对象混淆、 培训内容片面、培训方式单调[6]。

五、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研究与探索 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培训机制,就是要健全培训 制度、设置培训管理机构、扩大培训对象、变革培训内容、 创新培训方式、明确考核评价指标,使导师培训规范化、制 度化、品牌化,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导师队伍奠定基 础。

1.健全培训制度。培训制度是培训工作开展的依据和保 障,有利于培训工作程序化、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对培训 对象监督和激励。导师培训制度要明确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要强化培训与导师遴选及导师招生的关系,引起导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

2.设置培训管理机构。管理机构负责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是培训工作得以开展的先决条件。管理机构可以单独设置, 如苏州大学的“导师学院”。该学院挂靠于研究生院,设专 门办公室,负责学院日常管理工作,如导师培训的规划制订、 课程设计、组织实施、考核管理等,其上有江苏省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研修培训中心,其下还有院级导师培训管理机构 [7]。这样的层级体系分工明确,便于上下联动合理配置资 源,有利于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地进行,但由于需 要专人负责,加大了人力成本需求。为节省成本,管理机构 亦可依托现有部门而设置,以同济大学为例,导师培训由校 学位办牵头,依托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实施,形成基于 学科群的校院二级培训体系。这一体系虽可节约人力成本, 但并未规范化,没有形成固定的培训管理机构。学校可以考 虑未来进一步地完善机构设置,如以学位办主任为组长、各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秘书为副组长,形成导师培训管理工作组, 这样便有利于明确管理职责、分配管理任务、提高管理效率。

3.扩大培训对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研究生 种类增多,培养模式也更加多元化:有学术型,有专业型;

有全日制,有在职教育;
有工程型,有学位型;
有校内培养, 有校企联合培养;
有来华外国留学生,也有在外交流的中国 学生。不同类型研究生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所需要的指导 方式也必然有所差异。因此,导师培训不应只是对新增导师进行培训,而是要综合考虑导师情况,将新导师、老导师、 国外引进的导师、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甚至研究生教育管 理人员等都纳入到导师培训工作中来,使与研究生培养和教 育有关的老师都能接受全面的学习,以便他们更加充满自信 地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去。

认知类:认知类培训即对学校、学生情况的介绍以及与 研究生培养相关规章制度的解读,是针对新增导师或对学校 情况不是十分熟悉的国外引进导师、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等 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培训环节。认知类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大 模块:①对学校的认识。通过回顾校史校情、解读学校章程、 展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使导师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 获得归属感,坚定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心。②对研究生 培养的认识。介绍研究生招生、培养(如课程、考试、开题、 论文、实习答辩等)、学位、思政(如社团活动、竞赛等)、 奖惩、就业等情况,使导师了解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以便在 培养过程中有章可循。③对导师职责的认识。通过讲解“导 师负责制”,解析导师的权利、义务与职责,使导师明确自 己的任务,便于规范“行导”。④对研究生的认识。结合教 育学、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当代研究生的性格特征、 家庭情况、心理诉求、社会压力等,使导师积极主动地与辅 导员建立联系,共同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不必 要的伤害和损失。

研讨类:研讨类培训的关键是参与讨论或方法交流,根据导师如何实现“行之有理,导之有效”的目标,对研究生 培养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法开展各种讨 论和学习,如围绕用人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看法、研究生培 养质量下滑的原因等而开展的讨论或对科研方法、优秀论文 写作方法等进行的交流。

体验类:体验类培训的宗旨是亲自参与、亲身感受。一 是导师可以就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开展实地调研,深入认识 该问题并促进对导师工作的启发和改进。二是导师要融入学 生,了解学生。研究生群体成熟睿智,他们当中才华横溢者 更比比皆是,遗憾的是,很多导师只关心学生的科研和论文, 如果这两项工作完成得不好,那就是导师眼中的差学生,学 生因此而丧失自信,与导师的关系也渐行渐远。导师可以通 过参与学生活动(如观看学生编排的晚会、在简历设计大赛 中当评委),或体验研究生管理部门老师的工作,亲近学生、 感受为学生服务的辛苦与乐趣,通过这些轻松愉快的方式建 立师生关系,无疑是一劳永逸且受学生欢迎的。

以上述三种培训类型为依据,可以设置一张培训课表, 其中认知类内容设为必修课,互动类和体验类内容设为选修 课。根据每次培训的要求和特点,为每类内容设计具体的课 程,供导师酌情选择。如前文所述,由于导师培养的学生类 型不同,导师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也不同,所以培训不 可“大锅烩”。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可以考虑在选修课中设 置一门专题课程,如留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博士生培养问题探讨、在职研究生导师的困惑等,以吸引不同类型的导师学 习和研讨。

5.创新培训方式。为保证导师培训的效果,培训应由导 师培训管理工作组主办,负责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工作的 总体规划;
所辖各学位分委员会轮流承办,负责会务后勤等 工作,同时还要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开设1—2门课程(必 修、选修均可),这样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为不同学科的 导师提供借鉴经验、取长补短的机会;
同时,导师可以借助 培训平台扩大交流范围,拓展朋友圈,这对建设稳固和谐的 导师队伍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受众多,认知类课程宜采 用讲座、报告等形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
研讨类课程可以 结合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式培训
而体验类培训则多为调研 或情景式。当然课程与方式并不是硬性搭配,每门课程在设 计时尽量考虑多种培训方式,给导师以直观、形象、突破性 的体验和感受。培训方式不拘泥于课堂学习,也可以是在线 学习。培训管理工作组可以搜集一些影音或图文资料,上传 至研究生院官网,供导师学习和下载。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6,(1):518. [2]裴钢.汲取群众智慧稳步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的大学建设[Z].同济大学新闻 网.10/21/2013,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5-newsid40591-t-show.html. [3] 张男星, 王春春“. 可持续发展大学”理念的确立 与践行———访同济大学校长裴钢[J].大学(学术 版),2012,(10):7-9. [4]秦惠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北京:北京理 工大学出版社,1994:241. [5]侯光明.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应重视并处理好的四 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3. [6]王建梁,魏体丽,覃丽君.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 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24-25. [7]金薇吟,和天旭.导师学院:生成因·功能质·机制群 ———以哲学视角观照苏州大学的实践探索[J]. 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15,(9):2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