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方案 > 销售 > 农村问题与解决措施 从新农村谈农村教育审视及措施

农村问题与解决措施 从新农村谈农村教育审视及措施

来源:销售 时间:2019-11-06 07:53:02 点击:

从新农村谈农村教育审视及措施

从新农村谈农村教育审视及措施 从新农村谈农村教育审视及措施范文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令人振奋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这目标能否最 终达成的关键则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 的一代新型农民的出现。因此,反思农村教育的现状,对农 村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实施、教师素质等进行重新的规划 和调整,就显得重要而且必要。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背离 1.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办学目标的离农性。在所有农村 热点问题中,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最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 农村教育为谁服务,是“离农”还是“亲农~为农”。目前 农村教育中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培养方向的离农性。早在 20世纪初期,陶行知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乡村教 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 穿仪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
他教人羡慕奢华;
看不起务 农;
他教人分利不生利;
他教人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他教 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
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 弱。”¨’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教育中的“离农性” 和“城市性”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这种趋势的产 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一方面是历史上的原 因,由于建国后特殊的国情和赶超西方列强的迫切愿望,国 家作出了向工业倾斜的政策,农民、农村和农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作出了沉重的牺牲;
一方面是在现代化的历程 中,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明显,最重 要的表现在城乡差距愈来愈大,以致于出现了“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的情形:城市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载体,代表 先进、文明和富裕;
而农村则在人们心中代表着落后、贫穷 和愚昧,“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 国大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城市和乡村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 境遇使得农民对自己的子女的最大希望就是能考上大学,改 变自己的社会身份,获得社会升迁的机会,成为城里人,享 受城里人的物质生活,这是农民对自己孩子抱有的最美好、 最朴实的愿望。而农村孩子读书最大的动力也是能改变自己 可能重复的父辈的命运,“跳出农门”是他们的最直接的愿 望。这样,中国农村教育以及作为身份制度化的农民子弟出 现了一种悖论式的选择:在教育成本不断走高的前提下,要 么不断升学脱离农村(而农村正需要他们);
要么辍学(而农 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留在农 村。这种悖论所造成的恶果是: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屡 禁不止,“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现象,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不断上演;
另一方面,农村厌学、失学、辍学的现象 时有发生。农村教育领域里的二律背反,必然形成和加深农 村经济和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失衡,使得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 需要的人才不断流失,正如人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批评是在中 国办外国教育一样,农村教育变成了在农村办城市教育,这势必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2.农村基础教育内容的城市化和应试化。无可否认。

农村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着城市化和应试化的倾向。由于建 国以后特殊的国情和政策的某些失误,我们国家已形成了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城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在教 育领域不仅没有得以合理体现或区别对待,反而是以强制的 方式加以“消灭”。城乡学校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 教育途径和方法上强求一律,国家在选拔人才与用人制度上 又将这种人为的趋同性加以强化,致使农村教育毫无农村特 色,农村和农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不能进入课程领域,农村 和农业所需要的人才奇缺,导致农村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 生产关系变革迟缓。同时,在科举废除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农 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仍是把应试升学作为教育的全部目 的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不是面对全体学生,而是面对少 数尖子生;
不是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是“五育”变成了 一育,偏重于学生的智育;
在智育方面,又忽视智力的开发, 而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又忽视了教给学 生关于农村发展和做人的诸多知识,而偏重于与高考相关知 识的传授……一偏再偏,就使农村教育走上了升学指挥棒导 引下的仅有单一升学目标的独木桥。结果,一部分中榜者, 进了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走向了城市或发 达地区。而落榜者,命运最终要赋予他们难以承担的农村现 代化建设者的使命。那些考上大学的可能是“鲤鱼跳出了‘农门一。但也可能会面临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失衡而找不到自己 最终迷失自己的悲哀。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更尝到 了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现实和生存需要的苦果,“书越读越蠢, 学过的用不上,要用的没有学”,“种田不如老子,喂猪不 如嫂子”,几乎成为人生的失败者,特别是“农村青年,未 入学校以前,尚能帮助他的父母,――可是一旦人了学校, 受了一些城市文明的教育,他简直变成一个在乡村不安,到 城市无能,不文不武的无业游民”旧1。一方面,我们的课 程内容,有着较为浓厚的城市色彩,另一方面,具有地方特 色的面向农村的校本课程在农村教育中还没有很好地建设 起来,无形中加强了农村孩子对城市的向往和对农村的隔膜, 也就加剧了农村孩子对家乡的厌倦和逃离的愿望。

3.农村教师素质的“不堪承受之轻”。陶行知先生曾 有一个愿望:“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 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对乡村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和要求。我们并不否定广大乡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作出的贡献 和牺牲,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 面,农村生活的拮据、清苦、捉襟见肘,使不少农村教师似 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乏味,导致自身的倦怠乃至生命之火的 黯淡,从而丧失了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另一方 面,有些农村教师似乎把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对立起来,认为教师命中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 淹没,自己唯一的安慰只能是来自于学生的成才。……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或者成为专家建议的盲目服从者、各 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有关部门行政指令的机械执 行者。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缺位 农村成人教育在我国早有萌芽。清末民初河北定县翟城 村的米迪刚兄弟就曾进行过“村治”实验,张謇也曾在南通 试行过“村落教育”,到20世纪的20年代,更掀起了乡村教 育运动。而其中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陶行知等人更是 作出过努力。晏阳初依据中国农村之根本问题是农民的“愚、 穷、弱、私”四大病症,提出通过“四大教育”即文化教育、 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使广大农民成为具有知识 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并主张四大教育 之实施,必须采取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三大方式”, 然而乡村教育运动作为乡村自治运动由于未考虑当时特殊 的政治、经济的背景和时代突发性因素而最终不得不归于失 败。解放后我们国家也曾搞过农村的成人教育,主要在于农 民的识字扫盲运动和移风易俗运动,在改革开放后也曾组织 过“三教统筹”和“星火燎原”活动,但都收效不显著。现 在的农村成人教育更因为农村改革的深入而进人衰微或者 缺位的状态。“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研究课题组” 2003年对西部部分省区进行调研后认为,农村劳动力整体受 教育水平不高。而其原因则主要有:基层组织管理不力,对 农民的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不够重视,即使存在专门负责对村民进行教育的组织和机构,也因缺乏教学资源,如教 师、教材和经费而浮于形式。而江苏扬州市一项调查更说明 农民对成人教育与对基层村委会的态度基本相同,绝大多数 农民认为村委会和成教机构的设立“没什么特别意义”;
“撤 掉也没什么,农民的生活不会受影响”;
“有没有无所谓”。

随着商品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一波一波的民工潮涌进了城 市或发达地区,他们为生计所迫像候鸟一样挣扎于城市和乡 村之间,在城市从事最苦最累的重体力劳动,涉足的大都是 基建工程、服务业以及合资、独资企业中的脏、累、苦、险 的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到农忙或年尾带回一点薪资,维持家 庭的运转。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利益诉求往往成为农民进城 后的压倒一切的主导诉求,在车站倒卖车票、发票的人当中, 都有着农民的身影。另据调查,近年来自农村的女青年性罪 错率明显增高,1998年犯性罪错的女性20%来自农村,而 2005年来自农村的比例已高达66%。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对 政治的普遍淡漠与部分农民对社会和富人的仇视。农民政治 意识的普遍淡漠客观上也给基层村官进行非正常的权力运 作提供了空间,纵容甚至助长了村官的腐败,而农民在社会 中的身份低微和求富不得又极容易带来心理逆反和仇恨。北 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2003年审结的2ll件民工犯罪案件进 行的深入调研资料表明:以获得金钱和财物为目的的侵财性 犯罪突出,其中盗窃、抢劫、诈骗占民工犯罪案件的80%以 上。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当然主角,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民的发 展为前提。因此,如何对农民进行文明、文化、科技和技能 的熏陶和教育,就成为农村成人教育不能不解决的难题。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边缘化 农村职业教育在重人事、学问和轻劳动、技能的中国始 终处于附庸和被轻视的地位。从最近对1500户农民进行的调 查(回收有效记录891份)看,农民对“您希望您的孩子长大 后从事何种职业(从政当官;
学者或研究人员;
企业主;
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的有效记录中,有6l%的农民选择第一 项(从政当官),36%的农民选择第三项(企业主),2%的农 民选择“学者或研究人员”,而“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则无人问津。在问及“为什么希望孩子当企业主或从政当官” 时,答案比较一致:“企业主有钱”、“当官就有权,有权 就不怕没钱。”因此,尽管现在媒介再三宣传蓝领也是人才 的观念,但农民的第一选择还是普通教育,只是在自己的孩 子无望在读书中求出路的时候,才无可奈何地选择职中,即 便这时,也还基本选择能够脱离农村的职业学校和专业,农 村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专业几乎被边缘化了。农村职业教 育在师资、经费方面同样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一方面,优 秀师资在不断流失,另一方面,真正能指导农村孩子就业方 向和就业技能的老师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政府在以往有限的 教育经费中更多地倾斜普通教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为了生 存,要么增设专业,变成为城市输送工人的培训学校,要么改制为普通中学,这样的“招生难,就业难”使得农村职业 教育进一步边缘化。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大力发展职业 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 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 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要把学校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 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今天的学习和 明天的就业结合起来。”【刮随着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 视,农村职业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因此,我们更有必要思 考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究竟何为。

四、为农村的农村教育究竟何为? 1.实现农村办学方向的调整和回归。新农村建设要求 农村教育在升学教育之外,还应有一个目标:“为了农村, 面向农村,改造农村”。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办学方向和培养 目标的调整和回归,即农村教育一方面不能杜绝农村孩子的 社会升迁的机会,不能使农村孩子隔绝于外面的世界,但另 一方面也不能不培养“为了农村,面向农村,改造农村”的 人才。而这种调整和回归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了解农村、 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意识,使他们•244•中的一部分人 即使走出这块土地,也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块土地,即 使离开这块土地,也往往神牵梦绕这块土地,并为改造这块 土地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同时使他们中没有走出这块土地 的人不再不安和失望,既能安心地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 扎根奉献于斯,又具有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技能和实力,“叫中国个个乡村变成天堂,变成乐园”po!在新农村建设 的旗帜下,要当心农村教育的另一个误区:把农村教育培养 的目标定位为培养新型农民,甚至把新农村建设中的“具有 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形象 作为农村教育的唯一培养目标,这样的提法显然把农村教育 目标狭窄化,也预设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前提:农村可以脱离 城市而独立存在和发展,所以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留在 农村而不是流向城市。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技浪潮对 当代经济和生活的覆盖力已经使农村现代化的自力更生成 为一种过时的浪漫。倘若硬要农村陷入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 的体系中,那么农村的崩溃和断裂是不可避免的。更何况,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农村的现代 化,决定了农村人数要不断减少。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 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将有2.2亿一2.3亿人口转移城 镇,意味着现有的农村适龄儿童将来面临大规模转向城镇, 如何使农村人口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文化素质等方面适 应城镇生活,并且在城镇中安家乐业,同样是农村教育必须 面临的挑战。因此,农村教育改革的重点不再是培养养猪大 户、种田能手。而是适应农村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向 城市转移服务的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公民。为农村的农村 教育决不一味提倡让农村孩子安守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 村,一切为了农村的发展,而更多地给农村孩子提供多向发 展和多元选择的机会,只是特别希望他们别忘记他们的“根”和“土”在农村,要热爱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随时随地心 甘情愿地为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克服普职分离的弊端,实现教育的统合化。中国的 农村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通教育和 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主要是为城市 输送人才,后者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普通教育和职业 教育的分离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一方面,普通教育因为面 向学生的升学而没有面向学生的就业,使得高考的竞争越来 越白热化,千军万马挤上了“独木桥”,掉在“桥”下的就 成了“冤大头”,无法继续升学也无法就业,也就无法保证 他们将来生存和生活的尊严和快乐。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在 中国始终处于附庸和被轻视的地位,无论是生源、师资、经 费方面都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成了人们无法升入普通高中 之后无可奈何的选择,尽管后来有了一些对应的学院和它相 衔接,还是很难改变对它的看法。从西方国家改革的历程看, 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或统合化是一个明智而 必然的选择。比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高中教育不单单是 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要为眼前的生活做准备,中学应当实 施综合性教育,面向所有人接受教育的需要,不应该单纯实 施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而应该在普通教育范围内,广泛地 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瑞典的高中教育具有两个 更鲜明的特点:一是统合化,二是专业化。统合化有两个意 思,一是指全瑞典高中阶段教育现在只有一种,已经不存在许多国家现存的职业高中、普通高中或其他级别的高中的区 别;
二是指高中的现行专业设置和学业要求都已由国家统一 规定,每所高中都必须根据国家的要求分门别类地按专业进 行教学,其综合高中既培养技术工人,也培养初中级管理和 工程技术人员,还为高校输送各种人才,适应社会发展和经 济发展的要求。美国中学的主流模式就是综合中学,兼顾普 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了很多职业或技术方面的选修课, 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式,这样自然形成了精英 学术流、职业技术流和普通学历流的教育环境导向。综合中 学一般有三个培养方向:学术科,目标是为大学培养合格的 新生;
普通科和职业科,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文明素养 和职业素质,做社会良好的合格的公民口o。打破普职分裂 的状态,实行统合化教育,既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 也应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潮流。

3.坚持“富教合一、文政跟上”的原则。求富和摆脱 生计的困扰是农民的朴素的愿望,教育如果不能给农民带来 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致富的可能,则很难吸引农民。20世纪由 中华职教社发起的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为什么能取得 一定程度上的成功,就在于它体现了“富教合一、文政跟上” 的原则。正如黄炎培所说:“要是我们没有法子在他们的生 活上,尤其在生产上,增加些利益――至少减少些损害,随 你讲多么好听的话,全不中用。”因此徐公桥的乡村改进实 验一开始就把发展和培植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计放在第一位,就是“一面教他致富的方法,同时使他得到了许多人生 实用知识和道德行为的最好训练。这种教育是跟着致富方法 走的,是以物质为基本的,不是谈空话,强迫人家不吃饭去 做好人的”。他们在徐公桥切切实实做了以下的工作:一是 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农作新技术;
二是重视基础设施建 设,促进经济开发;
三是积极拓展公益事业,加强经济发展 基础,这样“一切农业教育均应以农村为对象,乡村教育又 必须以解决农民生计为前提”,“使农民生计日裕,则一切 问题皆可迎刃而解”【6J。后来中华职教社在徐公桥推行的 政治和文明文化方面的改革之所以顺利,和“富教合一”的 策略紧密相连。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政治改革要想取得成 功,这个经验值得借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一项英明举措, 但任何建设,都不可能超越由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所构成 的社会条件。为农村的农村教育是构成这些社会条件的重要 因素,同时又是改造这些社会条件的重要工具,但农村教育 要真正为农村服务,取得实效,也不是“在教育而言教育” 所能取得成功的,必须经历综合性的渐进性的改革过程。目 前,从事农村教育改革的条件已大为改善,只是,我们还有 当初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从事乡村教育实 验时的奉献精神和顽强毅力与坚定的决心吗?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