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事 >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体会

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体会

来源:人事 时间:2019-10-09 07:54:54 点击: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体会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体会 从身边的燃烧现象入手,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燃 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主导,精心设计教学活 动和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探究。

摘 要:
探究法;
教学活动设计 笔者今年执教初中化学,感觉新教材(沪教版)集趣味 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并在本校上了一节公开课《燃 烧与灭火》,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天宫一号发射现场 [复习]:比较Mg,C、H2、F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 的共同点...... [板书]:一、燃烧的概念:......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你知道燃 烧发生的条件吗? [学生实验]:
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少量水和酒精,用火柴去点 燃,哪种能被点燃?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小蜡烛能长时 间持续燃烧吗? 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木炭,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 [演示实验]:见投影......[总结并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要能发生,这三个条件是只需其一呢?还 是要同时具备呢?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演示、讲解]:演示实验,讲解要点,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同样条件下试管中白磷燃烧了,而红磷 却没有燃烧?(引导)。

[提问]有没有同学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其他现象? [思考]水下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未与氧气接触,我 们能不能想办法也让它燃烧起来呢? [演示]用气节向烧杯中通入空气 [小结]这套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同时具备才能实现,缺一不可。

[启发]如果通入氧气会是什么现象 [小结]师生共同讨论并联系生活及铁燃烧的知识,得出 影响燃烧的因素。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反过来破坏一 个条件,能达到什么目的? [师生合作]:老师点燃几只蜡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熄 灭蜡烛,并说出灭火原理。

[总结并板书]:三、灭火的原理:...... [演示实验]: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只燃着的高低不同的 蜡烛。

[问题]:遇到火灾时如何逃生?[安全知识竞赛]:学生抢答...... [回顾]:总结与回顾,已完成学习目标 二.教学反思 1 .引导探究使课堂设计更具有动态性 一堂好课需要有好的设计:虎头、猪肚、豹尾,更重要 的是教学设计应该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教学应该是一个真实的 课堂,学生自主、投入学习,教师悉心、真情引导,师生和 谐地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 导中感悟,千万不能固化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让他们变成接 受知识的机器,变成老师的复制品。"本节课的亮点是探究 法运用,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 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沦的体验。教 学中将教材中的探究燃烧的三个对比实验改成直接提供仪 器药品,教师适当引导后,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让学 生自己讨论对比得出结论,让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够得到最 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 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2.根据学情灵活设计处理教材中的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燃烧的三者条件缺一不可,课堂 教学中加了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燃烧与灭火"的实验--红 磷、白磷燃烧的对比实验,但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会污染环 境。为此,我设计了改进实验,让实验完全处于密封的装置中进行,有效地解决了污染问题。同时由套在试管口上的气 球先鼓后变瘪引发思考。如何让烧杯里的白磷燃烧,学生回 答通氧气或空气,教师通入空气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想象 通入氧气后现象与通入空气有什么不同,进而由生活中这样 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分 析学过的铁燃烧的例子,这样由新知识去反思旧知识,学生 的思考会出现许多的亮点。

3. 多媒体技术的全新演绎可以让课堂更有现代感 以后为了将演示实验及学生探究实验更加清晰,可以抛 弃了传统的实物投影仪,采用了视频摄像头,这样不仅将教 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同步放大,更可以将摄像头对准学生,让 学生合作探究的全过程大屏幕上展露无遗。

4.幽默的语言,和谐的气氛是灵动课堂的催化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 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七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 率。"教师诙谐的谈吐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不仅使课堂变得 灵动、富有生气,而且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 的乐趣。在学生做探究实验时,以音乐为信号开始、结束实 验,让学生在一种特别的和谐放松的气氛中合作完成实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不"锁住"学生,多让学生进行" 活动与探究";
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
不"钳制 "学生,多给予"鼓励",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愉悦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高帆.拿什么吸引学生--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 细节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58 [2]自建娥.化学教育,2009,30(11):17一1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