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发言致辞 > 婚礼 > 《建党伟业》影片策划创意分析:建党伟业影片内容

《建党伟业》影片策划创意分析:建党伟业影片内容

来源:婚礼 时间:2019-10-09 07:54:18 点击:

《建党伟业》影片策划创意分析

《建党伟业》影片策划创意分析 建党90周年献礼电影《建党伟业》,受到社会普遍关注, 观众极其踊跃,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党 伟业》的独到与成功,主要在于编导、策划人的创意。整部 影片结构严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历史人物群像展示与个 性化雕琢相互映衬,人物塑造在还原历史面目的基础上,进 行了合理的艺术虚构,这些举措使《建党伟业》叫座又叫好。

摘 要:
《建党伟业》,结构,叙事,人物塑造 建党90周年献礼影片《建党伟业》完全改变了过去主流 电影的颓势,影片预期票房可能突破4亿,创造了前所未有 的佳绩;
它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社会反响强烈,产生了很大 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党伟业》的成功主要在于编导、 策划人的独到创意。

电影是一种创意文化,创意的高低深浅与否,直接关系 到影片的质量和效益。《建党伟业》整体结构紧凑、流畅, 疏落有致;
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时代气息迸发;
人物塑造 丰满、有戏剧魅力;
演员角色演绎传神、到位等是这部影片 取得成功的核心因素。

一 影片结构严整,叙事节奏张弛有度 《建党伟业》是真正的故事片,回归电影的主流叙事, 采用西方编年史创世纪电影的模式,①在这个模式里寻找历史节点、在历史节点里寻找民族心路和人物关联的结构。从 情节上来看,整部影片可分成三段,前三分之一具有史诗风 格,中间的五四运动提供了一种情绪的感染力,最后一部分 的上海建党活动像情节剧。编导在选取历史事件的时候都是 围绕着历史逻辑这一条"线"去结构全片。

具体来说,影片前三分之一的主题是"乱",采用了史诗 剧的结构方式,表现的是民国初年的乱相,近似于春秋战国 的局面,国家没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影片中大量使用双机三 次运动拍摄,一个动作会有好几个镜头,一个镜头就有六个 景别,影片90%都是运动镜头,掩盖了场面上的不足,情绪 和节奏感更能体现出来。

中间的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一大段,称为"上下求 索",采用了叙事加史诗的结构方式。这是全片最火的一段, 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如影片中"北大"辩论会那场戏,是编导 虚构的,这样更加集中,也更有戏剧性,人物性格也比较鲜 明。辜鸿铭有根辫子,让观众觉得很有意思,有象征意义。

中国各界对巴黎和会抱有很高的期望,最终希望与现实落差 悬殊,一直视西方为救世主的中国人彻底绝望,五四运动爆 发;
与此同时,一批人开始到西方敌视的俄国寻求新的主义。

第二部分逻辑线清晰,人物在里面定位就比较准确,表现起 来也就自如一些。陈独秀、李大钊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而章太炎、王国维、辜鸿铭等主张不能抹杀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一段不是结构性的,而是情绪性的,想尽可能让普通观众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如张勋复辟那场戏,以喜剧的方式来表 现,小皇帝、皇叔们造型像古惑仔,更能接近年轻观众。

第三段表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就有很多揭秘性的、趣味 性的东西在里面,采用了戏剧化叙事的结构方式,比如唱的 国际歌不是现在的版本,陈公博夫妇住的旅馆发生枪杀事件 其实是一对恋人殉情,相比第一段的乱、第二段的火,最后 这段比较青春、温情、轻快。如最后周迅在船头望风的那场 戏和南湖的那场戏整个就是意象。所有的过程都不重要了, 片中的南湖也比真正的南湖大得多,就是象征在淡淡的雾里, 一种信仰起航了。每个人都不知道结局,但他们都满怀信念, 唱着当时第一版的国际歌,好像全中国的责任都落在了自己 身上一样。这是很写意的,包括电影一开始的武昌起义也更 重写意,编导这样安排意在平衡结构,因为前面有大段的开 会,这段就加了一些噱头的悬疑的段落,为了调动观众情绪。

毕竟电影还是要有一些无语段落,不能老是在说话。

二 历史人物群像展示与个性化雕琢相互映衬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涉及到众多人物,采取了多 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 命讲到五四运动;
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加 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
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 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编导在选择人物和确定角色的戏份上遵循电影艺术规律,根据人物本身的重要程度和戏剧魅力来塑造。使用大量明星吸 引观众,也是一种高明的创意。

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时,把情感魅力融合在里面。像 《建党伟业》中的朱德,仅仅四分钟的战争戏,给人留下深 刻印象。这一形象和我们以往对他的宽厚长者形象的认知不 同。历史上的朱德是神枪手,而且他的军事素养很高,包括 他曾在德国和俄国学习军事,会讲三门外语,还有他年轻的 时候是非常骁勇善战的,看历史照片,他的目光犀利逼人, 一看就是悍将。把这个历史中的朱德真实地表现出来,不用 去虚构、雕琢,就能打动所有的人。

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时,赋予情绪化的元素,增加了 电影的可看性。如影片中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的情节,把这 个人物立起来了,不再是符号性的人物,而是故事、电影的 人物。对蒋介石这个人物也做了客观表述,描写了他为什么 失败。因为观众对蒋介石失败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悬念,但影 片把这个反面角色一号人物当时有心无力的挣扎、力图挽救 政权和事业的状态呈现出来了。只有将这个对立面刻画立体、 丰满、能够和毛泽东这一高度匹配,才能塑造好毛泽东这个 形象。

三 人物塑造还原历史面目,进行合理化地艺术虚构 电影需要的是具象的表达,《建党伟业》在处理历史真 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遵循"不曲解历史人物的本意和历史 语境"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我们在编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只写"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用历史 去表现人物,而不会去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而使人物被曲解。

"②如对辜鸿铭的塑造,选择辜鸿铭,就是因为这个人物很 有传奇性,他母亲是白人,自己出生在东南亚,从小接受西 式教育,会说八国外语,但是回到中国却成为了一个国学大 师,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他非常具有旧文化的代表性,对 旧文化,不管精华糟粕,他都义无反顾去维护,如别人都剪 辫子他不剪。电影里表现了他在北京大学接受聘书的时候, 很是反潮流,派头很大。还有王力宏饰演的罗家伦向他发问 的那段对话,历史上这一对话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辜鸿铭 和罗家伦,而是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但这一对答非常具有 代表性,非常能够说明这个人的理念、思想和个性,编剧进 行了艺术嫁接,这样处理避免了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化、平面 化。

《建党伟业》影片在追求历史感叙事、追求电影化叙述、 追求人物个性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众多人物为 载体的一部编年体史诗影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它 回到历史原点,回到当时的历史原点中去叙述中国共产党为 什么能够在数以千计的政党中脱颖而出,中国为什么选择了 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一种再现,其实也是对现实 的一种关照。观众能够从对历史的观看中获得某些现实共鸣。

注释:① 尹鸿:《创新的史诗片模式》:《当代电影》,2011.6 ②《"红色电影"的艺术创新与市场策略》:《当代电影》, 2011.7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