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1-07 07:59:14 点击:

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弘扬古人先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深沉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奋 发学习、建设祖国的热情;有助于消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 促进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帮助学生形成尊重他人、使学生学会团结互助的伦理 规范,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理解、关心、体贴、尊重人的基本品质,形成友善 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完善学生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最终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执着奉献、勤劳节约等一系列传统美德,有效地 指导学生的人生实践。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架构,难以承担起开展中国传统 文化教育重任。缺乏针对性和可选择性,课程设置上作为公共选修课来配备,师 资力量、课程建设及经费投入都不能满足需要;
课程的结构和承载量也远远不能 满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及无限堆集的可能性、扩展性和多项的选择性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体会到,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在高职院校开展中 国传统文化教育,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表达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其它项目难以媲美的优势。

一、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节日是依附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情感、和信仰而产生 的文化集合,它以四时为框架,以文化为脉络,几乎包罗万象地涉及祈福纳祥、 伦理道德、农时节气、养生处世、民俗礼节等文化元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等丰富内容,既有物质文 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处处蕴含着中华民族流传千百年的生活智慧, 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历史渊源、 美好传说、精点诗文和独特情趣。如中国传统八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 中秋、重阳、腊八,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祈福纳祥。考察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重要节俗活动,几乎都包含 了这一主题,如春节时的守岁、祭祖、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端 午节的插艾、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的祭月、拜月,重阳节的登高、插茱萸、 饮菊花酒,腊八节的腊祭等等。还有在节日中形成的一套吉祥语、祝福语,如“长 命百岁”、“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吉祥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无一例外地表达人们祈求远离灾疫、阖家团圆、吉 祥美满的良好愿望。

2.伦理道德。传统节日活动中,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素, 在传播道德规范、塑造人的品格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养成作用。如春节中给年 长者拜年,清明节祭祀活动中对祖先的礼敬,端午节给孩子系五彩线、香荷包, 中秋节给孩子买“兔儿爷”,节日宴席中长幼座次的排定,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尊 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再如寒食节对介子推的纪念,反映出人们推崇居功不傲的人 格与美德;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反映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夕节对牛郎、 织女爱情故事的赞美和认同,反映了对爱情忠贞不愈的美德;
中秋节关于八月十 五送月饼的传说,反映了反抗强敌、维护和平的社会道德理想。还有节日期间走 亲访友、馈赠美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道德教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

3.农时节气。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 伴生物。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时、物候、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 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传统岁节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人 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而确定的,与 农事生产息息相关。

一些特别的日期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节”正是对岁时的 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之日时定为交节,由 此转意为节日。每当特定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农耕 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如春节时的各种庆典,清明前后的耕种,中秋前后的收 获,腊八节祭祀等,都显示着先民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时序,重视农业生产 的观念。从古至今还流传的许多关于岁时节日的谚语和民谣,如“清明前后、种瓜 种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二十 四节气歌等,都显示出这一特点。纵观中国传统节日,在时序的安排上宛如一条 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无一不体现着 人们应时而作的农业文明印记。

4.养生处世。中国传统节日蕴含了许多科学养生的智慧。如春节的扫 尘、洗浴、饮药酒、吃春盘等习俗,除了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外,还有讲究卫 生、预防疾病的作用;
清明的郊游、踏青、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端午龙舟竞 技、重阳节的登高等活动’既愉悦心情,更强身健体;
中秋时节瓜果成熟,新鲜 丰盛,营养丰富,是人们水果养生的最佳时节;腊八粥中更是“群英荟萃”’以各类 米为主食材,以豆类、药材、水果、坚果类等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兼备的各类食材为辅料,是健身养生和赠送亲友的最佳礼品。同时,节日期间亲朋好友相互问 候、相互祝福、礼尚往来,增进了感情,促进了和谐,甚至有些亲戚邻里之间的 矛盾也通过节日“化干戈为玉帛”。

二、通过节日文化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许多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 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通过“超链接”和深人挖掘,可以通过节日使学生感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受到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如通过端午节,可以 从三个方面来深人挖掘其文化内涵。一是弘扬爱国主义,讴歌执着奉献。端午节 起源,有纪念屈原说、纪念曹娥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日说等等。从社会普遍认 可的纪念屈原说,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屈原作品,诵读领悟,在体验文学魅力 的同时,感受屈原明志修身、坚持理想、执着追求、爱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忠贞 情怀,受到思想和心灵的洗礼。二是顺应自然规律,祈求丰收健康平安。从时间 和节气来说,五月初五在芒种与夏至之间,农作物及万物进人旺盛的生长季节, 象征着收获与希望,传递着人们对希望和丰收的企盼。五月阳气极盛,适宜早起 锻炼,而端午前后又是大地中各种病菌和蠹虫的旺盛生长时期,因此人们有悬艾 草、挂菖蒲、喝雄黄酒等习俗来驱虫防疫,因此也留下了许多佳篇名句,如诗歌 《午日》“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节令门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 更买雄黄酒一壶”,谚语“良辰当午日,偕老祝千年”、“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早”等 等,无不形象反映出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渴望。三是倡导团结奋发的健康生活,追 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选择端午节最隆重、最热闹的南方赛龙舟习俗为切人点,组 织学生通过视频观看热闹的竞赛场面,欣赏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验精诚团结、 奋力拼搏的精神。

三、传统节日是学生最易于产生共鸣的文化载体 教育人类学认为,“节日和庆典是人的‘超感觉的深层次的经验’,因此 将成为人的不可放弃的教育媒介。因为只有在节日中,人才能超脱他的日常活动, 并以新的方式返回到他人生内的更深层次的真谛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载体, 在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按照课前精心设计、课堂深人挖掘、课后积极践 行、彰显时代精神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活 动为主体,搭建好学生人人参与的平台,使节日变成每个学生自己的节日,可以 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在欢乐祥和中受到浸润,在弥漫于全社会的怡洽氛围 中,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群体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在自觉学习中 感受中国传统节曰文化的独特魅力,潜移默化地弘扬传承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积极践行中彰显时代精神,开展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的教 育教学过程对学生精神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将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

四、通过节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差, 往往学不懂或不爱学。但他们又有展示自己的渴望和意愿,对自己能亲身参与或 能动手操作的活动很感兴趣。可以针对这一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及学生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结合各类社团活动,紧扣一年四季中的各个节 日,设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系列活动,如春节--过大年、话团圆,元宵节-- 孝亲人、体亲情,清明节--缅英烈、祭先祖,端午节--话屈原、讲爱国,中秋节 --重亲情、惜友情,重阳节--话重阳、敬长辈等。这些节日虽伴随他们度过了十几 年的青少年时光,但大多数同学只知道简单的节日习俗,并没有真正了解每个节 日的深刻文化内涵。因此,在活动中让他们通过亲身践行、查阅资料、歌咏竞赛 等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习惯、象征意义以及有关传 说,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优秀文学著作等,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 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热情。

周葆青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735000)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