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人大 > [从微角度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从微角度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来源:人大 时间:2019-10-07 07:50:55 点击:

从微角度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建设

从微角度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建设 一、微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成为了人 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热门的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5.64亿人,手机 网民规模超过四亿,微博个人用户规模超过3亿,其中手机 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是连续两年来使用率增幅最大的 手机应用。微博、微信之所以能够风靡网络,如此吸引人的 眼球关键在一个“微”字。《广雅·释诂二》中曰:“微, 小也。”微媒介篇幅有限,方便快捷,即时性强,给人们发 挥主体能动性提供了一个最佳平台,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 通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微”视角分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 教育的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型沟通路径,有利于增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也有助于确立思想政治 教育主体地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 间就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进行传递、交通,以使彼此理解对 方的意见,并在相互交流中达成共识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 沟通主体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客体主要指思想政治 教育的内容,沟通介体包括沟通渠道和沟通环境两方面。从 这点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主体间思想信息的传递和沟通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信息传递,增强 了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了解彼此的意见和想法,增进相互 理解,消除彼此的误解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高 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中共中央、国务 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非常较大的发展,在思 想政治教育沟通方面教育沟通主体间的沟通意识明显增强, 沟通方式和渠道也不断拓展,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 发展,特别是微媒介的广泛推广和使用给思想政治教育沟通 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还 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沟通主体虚假——徒有主体之名,没有主体之实 随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坚持“以学 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也逐渐为人们接纳和采 用,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也在形式上得以确立。但在微媒介 时代,信息海量涌现,思想信息不再由教师单向发出传递给 学生,学生们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的各种信息加 以判别、选择、整合和建构,形成了自身的认识并把这种认 识再以信息的形式传递给他人。“学生不再是洛克笔下的 ‘白板’,也不再是任由教师灌输的‘知识容器’,而是具 有将信息、经验、知识进行自组织而生成新质的主体。”学 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获得与自身价值需要相关的思想信息而且迫切希望自己的价值观念被他人认同。遗憾 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传统思维范式教育理 念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比较单一和传统。沟通内容 上,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和不可质疑性,学生 们只能被动地接受造成其被动地位并没有改变;
有些沟通信 息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相脱节或者大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 维和认知水平也使学生的沟通积极性降低,主体性难以发挥。

沟通方式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仍然维持在一对多的局面, 一对一式的平等沟通还比较少;
沟通渠道上,教师对以微媒 介为主的信息沟通应对不足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认 同。以上种种给我们呈现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的主 体地位依然强势,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状态。

(二)沟通客体僵化——理论实际脱节,缺乏主体建构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为主渠道,但理论课中的一些内容多是学生们从小学到 中学都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教材内容重复性比较严 重;
而且这些内容教条化严重,泛政治化明显,脱离学生实 际,过于注重理论道德认知,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比 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规定的10条 内容中,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三、四条之多(如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形式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等),而对 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内容缺乏教育主体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参与和 建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现实世界,各种真善美、假 恶丑的现象同时并存,微媒介中又充斥着大量的良莠并存的 信息,大学生是一个对社会敏感度和关注度非常高的群体, 这些现象和信息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建构和价值判断。美 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R.s.Brubeck)曾指出,高 等教育应该充实学生的思想,而不是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

如果忽略现实世界,一味地传递一些预设的、空洞的、不贴 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沟通内容必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会 被学生认为缺乏说服力而不愿意认同沟通内容。

(三)沟通环境缺失——缺少动态整合,形成无效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 部客观存在,具体是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那些凡是与思想政 治教育有关的并对其发生影响的外部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 育环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环境置于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之中,是指对具体的沟通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 部因素的总称,在宏观上主要指影响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 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
在微观上主要指影响人具体思 想行为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等。“人们 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 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教育环境与思想信息、教育主体之间却未能有效结合,成为了一个虚假的真空。比如两会期间 “上海黄浦江死猪事件”等一些新闻热点问题在国家正式定 性之前网络上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微媒介时代的即时性使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措手不及,很难及时应对沟通环境里出现 的突发情况。

三、“微”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的 创新思路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 不管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还是沟通环境方面都可以透射出 沟通机制的运作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制约,因此必须根据新的 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对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进行创新。在 “微”视角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沟通的新机制也需要 从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环境方面入手。

(一)“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的主体维度 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过程中的主体虚假,有名无 实的状况,必须要增强受教育者的沟通素质,提高他们自觉 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大 学生的沟通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并 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了解 沟通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摆正与教师之间的 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沟通过程中教师主体强势与学生 主体弱势的尴尬局面,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沟通意识。“自觉沟通意识是指大学生全身心 地参与到沟通活动中的自觉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 学、社会实践、课外交流等形式创造学生接触沟通信息的机 会,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增强他们在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建立 沟通关系的能力,在沟通中的获得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转化 为学生们进一步参与沟通的主动诉求从而使学生们的沟通 素质不断提升。最后,还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心理素质。

沟通是一个相互交流思想信息的过程,在沟通中由于观点相 左产生矛盾或者发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馈都是不可避免的, 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沟通双方的关系,正确处理沟通中遇 到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沟通 心理素质。

(二)“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的客体维度 从客体维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就要促使沟通 主体、沟通环境和沟通信息有效结合,突出主体的建构性。

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信息传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沟通主体对 思想信息进行采集、鉴别、选择、加工的过程,教师在对沟 通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容 要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使沟通内容具有感召力的前提。比 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验证的真理,是具有感召力的科学理 论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必须紧抓的主线,在思想政 治教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就不能纠结于既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而应更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以及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的介绍。正如邓小平 所说:“我们要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 体系。至于个别的论断,那末,无论马克思、列宁、和毛泽 东同志,都不免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二是沟通内容要符合 大学生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大学生对民主、自由、现实等 问题的关注远超过以前,他们更易于接受与他们心理需求相 贴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沟通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沟 通内容要与沟通环境紧密结合,要能体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变 迁中人们关注对象的变化及特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 显性沟通内容就应该及时修订,要能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化, 比如最近提倡的生态文明;
还要多增一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 案例,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防止只讲“一面理”而造成的 学生的不屑与厌烦。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中的隐性沟通内 容,老师要敢于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时代话题给予判断、甄别、 引导,传递给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沟通信息。

(三)“微”视角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 的环境维度 在“微”视角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被压 缩,由历史性变成了即时性,由绝对空间变成了相对空间。

这样的沟通环境不再是单一的脱离沟通主体和沟通客体的 纯粹的外界环境,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等因素,在思想信息传递、接收、内化的过程中融合在一起 的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 在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导下,由教育主体、中介工具 和环境要素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对受教育主体思想政治素质 的养成和提高具有连续、持久影响力的信息介质。”在思想 政治教育场内,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的、 精神的、心理的氛围和人际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民主性 和平等性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沟通过程中不对称的双 方,而是共同发挥主体能动性,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 激励的平等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场是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无论是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还是微观的社会家庭环境,无论 是祥和平静的现实环境还是波涛汹涌的网络环境,都会因为 沟通主体能动性的增强而变得不再复杂与可怕。构建这种思 想政治教育场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道德 真空环境,相反,它可以通过建构开放式课堂,凸显社会影 响,让沟通主体在鉴别和辨析中不断提高沟通意识和能力, 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良性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浩.趋向复杂:“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进路致思 [J].周口师范学院,2011(3). [2] 朱新均.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论丛[M].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8,119-120. [3] 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沟通[D].山东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张浩.论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 学报, 2009(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