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纪委 > 大学生【农科大学生就业趋向问题研究】

大学生【农科大学生就业趋向问题研究】

来源:纪委 时间:2019-11-10 08:09:04 点击:

农科大学生就业趋向问题研究

农科大学生就业趋向问题研究 摘要: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更是我国的人力资源 大省。一直以来,河南省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偏低,农业科 技人员相对匮乏。但农科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却不是十分 乐观。总体来看,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趋向整体呈现出由响应 国家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双向选择,向城市流动, 再到自主择业,双向流动的趋向。

关键词:建国以来;
农科大学生;
就业趋向 河南省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一,却养 育着全国约百分之七的人口。河南省的可耕地面积占全省总 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左右。且河南省旱涝灾害经常发生。河南 地区曾经有句民谣说:“旱三年、涝三年,风调雨顺哪一年?”。

客观现实要求河南省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然而河南省的 农业大学的综合实力相对而言较弱,农业大学生的比例相对 较少。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对于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趋向的研 究可以更好地为河南省有关部门更加重视科技兴农战略以 及农科大学生的就业,更好地为农科院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提供一些参考以及更好地促进农科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 趋向,提升自身的素养。

一、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农村的情况更为严重。

抗日战争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人每年的粮食收入为400斤左 右,此外,华北地区又遭受春寒,农业歉收,粮食供应严重紧缺。而60年前河南省大学生规模不足千人。“省招办调研 员郑观洲说新中国成立前夕,河南省高等学校的在校生仅有 804人。”如此之少的大学生,选报农科专业的大学生的数 量则更少。然而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学校按照指令性计划 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即所谓的“统包统配”政策,即 毕业生全部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 当干部:包培养,包分配、包当干部。建国后第一批农科大 学生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大多数留在了国家农业政府部门 或者是与农业发展有关的国有企业。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 增多,国家无力安置如此多的大学生,并且这种“统包统配” 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越来越不相 适宜。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家决定对于相对多余的大学生 “……先放到基层去……委托地方、工厂或学校代为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培养。”2P267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河 南省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随之发生了调整,1965年《中共 中央关于分配一批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指示》中提 出:分配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是实现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 结合,培养革命接班人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基层建设的 一项重要措施2P263,同时《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分配一批 高等学校文科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请示报告》中 提到:“……抽出高等学校毕业生一万余人,分配到县以下 的基层单位……农科抽出三千余人”2P265―266。而事实上 当时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大学期间就已经被国家分配到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一时期的大学 生尤其是农科大学生,必须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到大有作 为的农村地区,实现人身的价值目标。随后国家又实行“社 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政策,这也就束缚着大学 生的就业倾向,尤其是农村的大学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这一时期,国家的就业政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趋向。

尤其是农科大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就业的形势并不太 理想,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也比较狭窄。此外农科大学生通 过上大学没有跳出农门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部分 农村学生不愿意选择农学专业。由于我国在此时期过多的照 搬苏联的教育模式,很多专业设置不是很合理。此外,由于 计划体制的限制,大学毕业生不管学习怎么样,只要有毕业 证书,国家就包分配。而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导致了很多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双向选择,向往城市 1978年重新恢复高考后,高等学校教育逐渐得到恢复和 发展,学校教育体系得到了调整并确立了“在国家统一计划 指导下,实行抽成调剂,分级安排”的办法。中央领导干部 在讲话中说:“……农村工作尤其是……(选拔干部)应努 力学文化、学学术、学科学、学管理、学政策,以适应农业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应对于农科大学也有一定的扶持。

1981年我国科技发展方针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 学技术,科学工作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1983年全国农村科技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提出:“科学教育和农村的 发展不适应……凡是不适合农村新形式发展需要的都要进 行改革”1985年5月27日中央下发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其毕业 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 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河南 省就有关农业问题也做出了重要决策,并且在这一时期,河 南省成立了很多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种子化肥公司和家畜防 疫站等部门。国家以及省政府的大政方针的导向下,选择农 科专业的大学生比例有所提高。然而,这一时期西方思潮的 传播使大学生价值观一方面汲取外来世界的知识营养,另一 方面也动摇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感,越来越多的 追求自身的利益。首先,对于农村生活的枯燥乏味尤其不喜 欢,迫切的希望能够跳出农村到繁华的大都市。其次,在改 革开放以后,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 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也逐步改变了就业观念,越来越多追求物 质上的满足。第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大多 数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取得一定的社会 地位,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河南省内开设有农科专业的大学 整体有所增加。这一时期毕业的大学生整体上还是服从国家 的分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学校提出申请。然而此时 期的农科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农不爱农”的倾向,农科类 专业的毕业生有80%左右从事于农业无关的工作,甚至有学生认为上了几年大学再干农业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尤其是 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选专业失败被调剂 到农科专业的学生更排斥与农科有关的工作。针对这种情况, 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1991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 议上,国务委员宋健在讲话中说:“……为科技人才在农村 提供更多、更有吸引力的施展才能的就业机会”随着社会的 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农科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 时候有所改变。

三、自主择业,双向流动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 集型转变的过程中,我国的大学教育与市场的联系逐步加强。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相应地也发生了 改变。大学生就业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毕业生市场就业。1993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体 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布推进的方针,加快步伐,改革 包得过多、统的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尤其是1997年全国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后,免费接受高等教育 成了过去时,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完善, 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尤其是到了 21世纪。1998年部分高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择业,到了1999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原则。2002年教育 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加强对于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 立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 根据社会需要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总体看, 国家倡导大学生自主择业,这既使得用人单位有了用人选择 权;
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学有所长的本领,为社会主 义的发展、建设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同时也有效地改变 了以往统包统配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 下,大学生也逐步转变思想更好地适应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

首先,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第 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第三,国家分配工作导致的诸多 弊端的日益显露,国家逐步放弃了“分配制”开始实行“缴 费上学,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大学生越来越多地由单纯 的追求知识能力向追求素质能力转变,由追求社会地位转向 提高经济地位。此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尤其是农科大学 生,由于专业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城市的就业空间较小。同时 由于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扶 持,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态的调整,越来越多地注重自 己的经济地位。农科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逐步增多。

尤其是农民工大量进城导致很多土地荒芜,国家和政府倡导 “土地流转”号召的实行。农科大学生选择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所增加。最近几年就农村的大学生回村办养殖 场、蔬菜大棚、果园等的学生明显增多。这一现象在河南省 内的很多地方也逐渐增多。农科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很多 的注重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自 主择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国家、社会等有关 单位和部门的解决。总之,建国以来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倾向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逐步由服从国家分配到 双向选择在到自主择业流动。同时,也逐步呈现由追求精神 到追求物质、由社会地位提高向追求经济地位提高、由追求 大城市的生活到逐步转向农村发挥特长的就业趋向。但是, 当前我国的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河南 省农村地区对于农业科技人才的缺口较大。尤其是进入21世 纪以后,农民对于科技知识的渴求以及农村产业化经营“苗 头”的萌发。这就需要教育部门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趋向, 同时,农科大学生也要摆正心态、看清形势,尽可能地使自 己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建国60年河南大学生增长1500多倍 [EB/OL].2009/09-22/1879342.shtml,2015-7-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 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参考的启示.1978 ――199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51[4]王汉林.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分析[J],科技 进步与对策2011年1月第28卷第1期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参考的启[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95. [6]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EB/OL]. [7]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部.新时期重要会议 通览(1978――199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8 月,99. [8]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 2月13日印发)[EB/OL]. [9]徐晓燕.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进 与现状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7,24. [10]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 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2年)[EB/OL].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