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党章 >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策略|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策略|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论文

来源:党章 时间:2019-11-17 08:14:46 点击: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策略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策略 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历史学是较早也是现在 开设的较为广泛的专业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历史 教育面临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三大问题, 高校历史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迅猛发展,但是与 此同时,人们亦越来越沉溺于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在心浮 气躁的社会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受到冷落,历史 专业沦为冷门中的冷门”。[1]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面 临“三难”问题,即招生难、培养学生成才难和学生就业难。

(一)招生难报考历史专业的学生不多,其中的优等生 更是凤毛麟角,还有的学生刚进大学就申请转系,这集中反 映了历史系招生难的问题。存在这一问题,究其原因是根深 蒂固存在于人们思想中的“轻史”及“史学无用论”观念造 成的,而其更深刻的根源则在于历史学学科的独特性。“历 史不像物理学一样,有其实际功用,不管其历史知识如何渊 深,没有人能用历史知识,发明蒸汽机,或使全城光明,或 治癌病,或在北极圈种小麦”。[2]但是,历史学有着区别 于自然学科和其它人文学科的独特功用,其大功用没有自然 学科所带来的成果那样具有直接性和可视性,但更多是以思 想的形态对人类的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二)培养学生成才难目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在教学过 程中存在诸多弊病,以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 才。首先是课程设置单一,内容单调。高校历史系的课程大 多以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断代史、国别史、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课程相对安排较少。另外,历史专业的 课程设置较多,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较少,以致学生视野狭 窄、思维不开阔。其次是教学模式僵化。目前高校的历史教 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引领课堂,通过口述 和板书来上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记录、背 诵老师所教的知识点。再次是考试制度模式化,重背诵,轻 研究。目前高校历史系大多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办法为考核方 式,学生平常不努力,考前背知识点与笔记,考核形式单一, 无法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思维能力。历史教育的目的不 是考察学生瞬时记忆的能力,而是“通过历史学学习,可以 训练我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反思能力、时空想象能力和综 合分析能力”,[3]但在此都成为空话。有的学者曾经谈到 我国历史考试和美国、日本的差别,美国、日本式的问题是:
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 么变化,中国式的问题则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 死于哪一年?他西征最远打到哪里。这两个问题鲜明的反映 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历史考试的差异。“如果考试的内容和 方式变了,学生们的学习将会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历史教学 也将会焕发勃勃生机”。[4](三)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是困扰我国高等教 育的重要问题,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 生更为困难,因此有的学校撤并了历史系,有的学校把历史 系更名为社会管理系或社会发展学院等,这些不过是治标不 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社会需要大量的历史学专业 毕业生,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社、文史研究、 旅游业等都有需求,但是为什么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还如 此困难?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高校历史教育没有按照社 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轨。“大学 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与方法之外,还 要努力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就业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 性地进行培养”,这是目前许多大学没有做到的。二是社会 对历史专业的成见和误解。历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并不 比其它人文学科毕业生差,但是很多单位对历史学缺乏了解, 认为历史学百无一用,不愿意接纳历史学专业的学生。

二、高等院校历史教育的作用 (一)帮助青年人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大学时代是学生的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最为关键的时期。青年人思维 活跃,接受、模仿和创造能力很强,这一时期的大学历史教 育如果仅仅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忽略了人文主义 教育,将会导致学生道德水平滑坡,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缺 失等严重后果。卢刚事件、马加爵事件给高校历史教育敲响 了警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了学会做人!为什么要在学校进行历史教育?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5]白寿彝先 生也说:“历史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习做人道理的一门学问”, [6]高校历史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社会发展 尽管经历着迂回曲折的过程,但总是一浪高似一浪。历史浪 头推动人们前进,人们也推动历史浪头前进。我们要强调用 这样的内容来激励青少年,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心,鼓舞他 们推动历史前进”。

(二)有助于青年人历史价值观的塑造“历史不只是记 录过去事实,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全人类 的生活。”[7]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是贯通过去、现 在、未来全人类生活的学问。历史学积昔哲之遗产,启后世 之智慧,使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直接利用他们所创 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改造世界。它保留人类创制的原理和技 术于久远,避免了人类精力和时间的浪费。历史学的研究客 体是人类在过去的作为,行为背后是思想的驱动,所以一切 历史皆是思想史。历史研究的主体――人的研究活动具有主 观能动性,背后仍然体现了思想的驱动作用,究其本质,史 学研究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交流。由于史学包罗万象的特 质,其内容势必是善与恶的交织,美与丑的杂揉,鉴前言往 行,智慧得以形成,因此,历史并没有完全成为过去,它通 过多种渠道影响现实。高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 学生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 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 种观念和要求”。[8]通过高校历史教育,使青年人深化历 史认识,获取历史感悟,以彰往察来,并最终把历史认识用 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

(三)强化青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爱国主义功用 高校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铸造民族精 神的作用。龚自珍说:“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历史 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只有通过尊重历史事实基础上的历史教 育才能被真正了解,才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 过程,政治、经济及文化上的光辉成就,历史上经历的挫折 和做出的努力,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得以贯彻和落实。

(四)“资治”、“救国”之功用历史教育功能的主体 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新中国成立之前而言,其主 体功能经历了从“资治”到“救国”的嬗变。中国素有尊史 的传统,史学观念又向来以经世明道为主,早在3000多年前 的殷周时期,史官就已认识到以史为鉴的重要性。此后,历 代统治者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把史学的“资治”功用深化, 如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 之行事,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

[9]时代越往前发展,史家对“资治”的宗旨和参照的认识 越明确和自觉,如司马光于《进资治通鉴表》中明确指出其 撰史的目的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等。西方 史学家同样重视史学对当世统治之大功用,认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研究是政治进步与 文化修养的基础。政治家就是实践中的历史家”。[10]史学 家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往事前朝的治乱兴衰认真考察和总结, 并将其熔铸于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之中,为后世的统治者提 供治国安邦之借鉴和依据,这也是史学兴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加深, 史学“资治”的主体功能被“救国”的现实需要所代替,史 学家纷纷“开眼看世界”,欲了解世界大事,以觅“御夷之 策”,“此时兴起的以抗敌御辱,探索救国真理为宗旨的外 国史地研究,正是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之深刻变化最具有时代 特色的标志和反映”,[11]以林则徐《四洲志》的面世为开 端,相继涌现出一批以救亡图存为著述宗旨的外国史地著作, 如魏源的《英吉利小记》和《海国土志》、王韬的《法国志 略》和《普法战记》、姚莹的《英吉利国志》、夏燮的《中 西纪事》等。其中尤以魏源的《海国土志》最为重要,该书 思想的核心为“师夷长技以制夷”,此处的“师夷”已非单 指工艺、科技等器物层面,还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等深 层次的内涵。当然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功用并非仅如上文所 言,它的存在也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以赤诚淳朴 之心敦风化俗”等更广阔的作用。

三、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之解决对策 (一)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相关学 科的课程内容历史学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涵盖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内容,历史研究与社会 科学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但 是传统的高等院校历史教育仍然以两大通史(中国通史、世 界通史)为主要授课内容,以政治史为主线,兼及叙述相关 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造 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高校历史 教育要摆脱“三难”困境,需要加快教学体制改革,调整课 程设置,唯有此,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备,视野开阔,符 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所需历史专业人才。

(二)加快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 学手段现在传统的高校历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 求,需要加快历史教学模式改革,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 功能生动、形象、快捷的传递知识信息,使学生从枯燥乏味 的口述加板书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领略历史的生动和鲜 活,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与传统的教 学模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等优点, 以书籍存储为例,电脑的1G硬盘能存储数百部电子书,这是 纸质书籍无法比拟的。这也意味着以往需要花数日或数月才 能阅读完的材料在课时内就能随时挑选展示,教学质量大大 提高,研究表明,“实行媒体教学,比之常规的教学法,能 使学习速度提高30%―50%,节约经费30%”。[12] (三)针对学生的未来目标,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高校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顺利就业,有良好的职业发展, 但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 校历史专业发展的瓶颈,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提 升学生的“就业力”。“就业力”是指“一组使个人能更好 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的能力,包括成 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13]这要求高校历史教育要针对 学生的未来目标,有的放矢的培养学生。高校历史教育除了 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道德情怀和爱国情操并且让学生 掌握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和研究方法外,还要使学生确立自己 的就业意向,了解就业选择,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如果 学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就要帮助他们夯实历史学基础知识 并且在历史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如果学生计划谋职,就需 要让他们了解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大学历史 教育必须与社会相接轨,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历史教育 已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关门教学已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开放式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4] (四)发展大众史学,培养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观念高 校历史教育如果要摆脱“三难”困境,需要发展大众史学, 不但要使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要使他 们明白历史学之独特功用。历史学要走入大众生活需走通俗 化之路,以大众为对象,史学研究者写出的作品要雅俗共赏。

历史学“不能仅躲在森严的学术殿堂里探幽索微,也不能只 关在高等学府里坐而论道,她应该走出来,迈向社会,成为各界的朋友”。[15]“要把历史知识、历史理论传播给广大 的群众。要走出课堂和学校。传播的形式很多,可以写文章, 写书,写小说、电影剧本以及曲艺、弹词等等”。史学通俗 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这些工作需要历史专业人才完成,高 校历史教育肩负着培养历史专业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 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灌输普及历史知识的思想。总 之,历史学传承了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不竭源泉。

我们不能只关注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忽略精神世界的丰富与 价值观的提升,轻视历史学之功用,把高校历史教育置于边 缘化的尴尬境地。高校历史教育本身也要在教学体制、课程 设置、教学手段、培养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并且在日 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传播历史知识的观念,唯有此,高校 历史教育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