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党委政府 > 城建 > 【基于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完善】教育发展

【基于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完善】教育发展

来源:城建 时间:2019-11-10 08:03:39 点击:

基于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完善

基于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完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 大量剩余已成为我国“三衣问题”的症结所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有学者认为有关“三衣”职业教育都属于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既包括衣业职业教育,又包括工业和其他产业的职业教育;
既包 括地处农村的职业教育,又包括在县与地级市中主要面向农村招生的职业教育。

二战后遭受严重创伤的西欧和日本,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 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如,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战后国家重新崛起的“秘密武器”;
日本职业技术 教育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柱石”。21世纪以来,我国的杜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 化。但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 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0%,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未接受过技 术培训的则高达76.40%,这直接影响劳动力资源能力的提升。而自1999年秋季以 来,农村中职教育出现了招生严重滑坡的现象,至今办学情况仍处于艰难的境地, 因此探索我国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1.1出路不畅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主要原因 1.1.1就业压力。1997年以前,我国对大中专学生实行分配,由国家承担学 生就业的责任。1997年以后,国家毕业生分配政策改变,就业模式从国家分配为 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继而受高校扩招、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B向, 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中职毕业生在就业领域处于竞争劣 势。城镇生源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在双向选择的就业中显示出有效力量, 就业相对容易,而农村的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农村生源中职毕业生处于稳定就 业的边缘,导致出现了农村中职教育领域的“读书无用论”,同时造成杜会上技术 工人尤其是中、高级技工的短缺。

1.1.2升学缺陷。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毕业生升学的渠道并不畅通,高等教 育一般只录取高中毕业生。这种升学模式剥夺了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无形中也制约着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教育,向高素质熟练技工的发展。

1.2招生困难是中职教育处于困境的直接原因由于出路不畅,很多农村学生宁可出去打工或在家待业,也不愿意接受中职教育。生源的流失致使中职招生 异常困难。

1.3教育模式落后是中职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职教育缺乏出路与招生困难归根结底与教学模式落后有关。长期以来, 学校和企业双方都缺少主动寻求合作的行动,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在专业和课程设 置中缺少行业的参与和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有的中职学校仍沿用陈旧的 教学模式,即使实行新的教学模式也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毕业生不能适应杜会、就业市场的要求;
另一 方面,用人单位也难以招到得力的人才,发展受到限制。长此以往,教育和市场 之间形成供需矛盾。

2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九年基础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进入后义务教育时期。后义务教育是指职 业义务教育,主要是中职义务教育。后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 需要从招生、教育和就业3个方面建立与完善。

2.1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招生环节的建设与完善农村中职教育招生义务 化。由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有2种类型,即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多年来, 职业教育通常被视为后一种。这就使得国家把投资重点主要放在高等教育和义务 教育阶段。在农村,基层政府也把投资精力主要放在义务教育方面,无暇顾及职 业教育。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国民普遍达到初中学历水平,但初中毕业生 在年龄和技能上并不具备直接从事职业劳动的资格,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尤其是 体面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国家义务教育应该随 经济杜会的发展继续延续。2007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政策体系,但这对农村中职教育招生形势的帮助不大(表2)。学者认为,农 村职业教育为全杜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应当结合国力 的发展,将农村中职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2.2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教育环节的建设与完善2.2.1农村中职教育国家、 企业、学校三方联合。21世纪,学者将眼光投向国外,总结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 的经验和做法,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总体 来说,可借鉴的经验有:政府和企业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职业教育层次丰富,与普通教育综合;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理 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目前,我国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等。但是学 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要迅速 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明确国家、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责任。政府与用人单位在职 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主动扶持、积极参与。在政府的调控下,企业与学校建立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协商安排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在合作企业学习,企业也可派 员参与教学工作。2.2.2农村中职学校要优化教育结构。目前,我国农村中职学校 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实现城乡教育资源 共享,按照对接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要求,调整优化农村中职 学校专业结构,避免同质竞争,实行错位互补、差异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和品 牌。

2.3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就业升学环节的建设与完善 2.3.1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式的就业模式。在就业从国家分配 为主转变为市场与学生双向选择为主的形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应该无 所作为或者欠作为,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应当承担起帮助毕业生就业的重任。

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只有就业顺畅,才能招生兴旺,才能办校繁荣。中 职学校要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 紧密结合,实行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建立中职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模 式,需要学校有组织地帮助农村中职毕业生妥善就业。要能妥善安置毕业生,学 校应该切实投入力量进行市场调查,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校企合作 会。广泛考察就业单位,不断地巩固和建立就业基地。应该准确地把握就业时机, 深度开发用人单位。与管理规范、业务前景好、学生发展机会多的企业建立长期 的合作关系。根据双方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 既可免去高额的中介费,又能降低学生就业的安置成本,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有利于形成“三赢”局面,形成良好的杜会效益。完成学生的就业安排工作后,还 要做好就业跟踪管理工作,确保农村中职毕业生真实有效地就业与工作。

2.3.2升学模式的建立与完善。除了就业,多数农村中职毕业生还有明确或 潜在的继续学习的愿望。教育模式应该铺平中职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使中 职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学习的渠道更加畅通。中职教育应和高等教育实行联合办 学,而高等教育,也应该对中职毕业生进行“扩招”中职毕业生通过考核合格后进 入相应的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学习。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的机制,变终结性的中职教育为阶段性教 育,为中职学生提供继续接受高一级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机会,同时有利于扭 转中职教育“入口大、出口小”的局面,也有利于进一步拉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使 职业教育具备更为广阔的前景。

3结论 农村中职教育要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职“招生-教学-就 业”一体化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企业和学校都需要加大投入,互相协 调合作,以建设符合新时期经济、杜会发展的农村中职教育发展模式。

作者:阳耀芳(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