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银行演讲稿 > 动机的指向功能【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的预防方法】

动机的指向功能【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的预防方法】

来源:银行演讲稿 时间:2019-10-24 07:57:58 点击:

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的预防方法

冲突和动机理论指向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的预防方法 001lunwen.com 摘 要 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丰富,却没 有达成统一共识。关于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 基于两种理论:冲突理论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协调思想、感 觉和行为冲突的努力,并由大脑统一协调负责信息转换,此 过程中,大脑前扣带回(ACC)的激活是神经机制表现;动机 理论指向认为动机涉及目标的权衡和设定为实现目标付出 的努力程度,这是自我控制的主要内容,而前额叶皮层(PFC) 负责奖赏表征,目标设定和行为进行都和它的激活相关。未 来的研究应该着重考虑整合两种理论指向的认知神经机制, 同时注意人格特质和不同文化对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造 成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400/j.cnki.kjdks.2015.06.020 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Research based on Conflict and Motivation Theory WANG Yanfei[1], ZENG Jiayong[2] ([1]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2]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Abstract Self-control mechanism of cognitiveneuroscience fruitful, but did not reach a unified consensus. About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of self-control study based on two theories:
the conflict theory that self-control is to coordinate the efforts of individual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s conflict, by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brain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conversion process, the anterior cerebral cingulate return (ACC) is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performance;
motivation theory point to consider trade-offs involved in motivation and goal setting effort to achieve the goal to pay, which is the main content of self-control, and the prefrontal cortex (PFC) is responsible for reward characterization, goal setting and behavior are associated with its activation. 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point to consider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bearing in mind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of 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Key words self-control;
neurocognitive mechanisms;
conflict theory point;
motivation theory point 0 引言自我控制是指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控制 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一种心理机能。它是人类个体能 动性的主要表现。

由于自我控制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括情绪、 动机、认知和行为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大多数的研究者 都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而且为了自己的研 究目的而对自我控制进行不同的界定,从而导致研究成果虽 然多,但却显得支离破碎,不成体系。随着认知神经研究技 术(如ERP、fMRI)的发展,目前除了可以从心理层面和行 为层面研究自我控制以外,还可以从认知神经这一层面来加 以研究。这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大进步,我们不但能够研究脑 损伤病人来获得数据,而且还可以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脑 神经发生机制,为统一自我控制这种支离破碎的研究局面提 供技术方法的支持。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方兴未艾,大 多数研究都是在冲突理论指向和动机理论指向的指导下进 行的。冲突理论指向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协调思想、感觉和 行为冲突的努力,并由大脑统一协调负责信息转换(Krug & Carter,2010);动机理论指向认为自我控制是认知和行为 被用于完成内部目标的过程,而动机指向影响目标行为。本 文将主要介绍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的有关自我控制的认知 神经机制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自我控制的认知神 经机制的研究方向。1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 1.1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早期 发现 上世纪60年代就有人指出当前的冲突通常会导致知觉 性选择的补偿调节以减缓冲突,从此引发了大量的研究。

Schneideran和Detweiler(1988)明确指出了冲突与控制的 联系,即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在一系列的加工模块中调节着信 息的转换,当冲突发生在要聚合成一个模块中的信息之间时, 控制将被纳入。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确凿的证据 证明冲突管理在人类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冲突的发 生会激发大脑的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 ACC)的活动。Posner和Pardo(1990)等人通过神经成像的 研究证明ACC脑区负责认知控制。

Carter等人(1998)做了大量的Stroop色词实验后推测, ACC检测冲突反应(高冲突单元中的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的 单元)并通过发送更多需要的信号间接作用于认知控制,以 保持在将来不一致任务中的表现和避免进一步的错误。

Botvinick(2001)用ERP实验证明了以上的推论。无论是错 误的反应还是高冲突单元中的正确反应,都会产生高冲突的 反应水平和背侧ACC的激活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这两种情况 下,背侧ACC激活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错误反应中,激活 的高峰是在反应作出以后,而在正确反应的情况下,激活的 高峰是在反应之前。

同样是用ERP来测量,Van Veen和Carter(2002)在Eriksen Flanker Task中,发现预测错误的ERN 负波和预测正确反应的N2波都出现在相同的ACC区域。这就 意味着冲突理论可以解释背侧ACC的激活与高冲突正确反应 单元和错误反应单元之间的关系。

为了作进一步验证ACC是负责行为选择还是负责冲突管 理或者两者兼备,Botvinick(1999)用fMRI设计了一个 Eriksen Flanker Task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了ACC是负责 冲突管理的脑区。随后Carter等人(2000)用Stroop色词实 验再次证明ACC负责冲突管理。

ACC是负责管理冲突的脑区,那么哪一个脑区是负责控 制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Macdonald等人(2000)用事 件相关的fMRI设计了一个将任务分为准备期和执行期的 Stroop色词实验。实验证明: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纳入会减轻ACC的激活强度, 并且个体会在随后的不一致任务中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作出 反应。显然,在Macdonald等人的实验和后来的研究都证明 ACC要纳入DLPFC来进行自我控制。

以上是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 发展脉络。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认知神经机制:ACC 与其说是直接作用于控制不如说是负责调节冲突,如果冲突 水平很高而需要更多的控制,ACC就将DLPFC控制系统纳入进 行控制以保持行为的表现,达到个体的目标。

1.2 冲突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新近成果 冲突理论从形成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0年,得到越来越多 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支持,而且被应用于更广泛和更高级 的认知控制领域。

最近的研究(Walsh等人,2011)表明,ACC的激活,除 了会引发DLPFC的激活以外,还会预示着前额注意认知神经 系统的激活,从而使被试在实验任务中表现得更好,即有更 好的自我控制的表现。因此,他们推论ACC与注意认知神经 系统在自我控制中是相互作用的。

冲突理论和ACC所扮演的角色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情 感和社会认知领域。在情感领域,有的研究者认为认知和情 感功能是由ACC的不同部位负责的,Spunt等人(2012)用fMRI 实验证明背侧的ACC不但负责个体的认知控制而且还负责个 体的负性情感控制。而在社会认知领域,研究证明ACC的激 活则预示着随后态度的改变。

2 动机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动机理论指向下的研究者认为自我控制是认知和行为 被用于完成内部目标的过程,包括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 具体措施的实施和行为的执行。动机涉及到权衡行为的利益 和损耗,决定哪种行为是最好的,设定为了最终目标需要付 出的努力程度,因此动机是自我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机 不但对外显行为产生影响,而且还对认知和认知控制过程产 生影响(Locke & Braver,2010)。2.1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中的动机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变量(如目标、人格与 情感等)和任务变量都会通过影响奖惩对动机产生影响,并 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Heggestad 和 Kanfer(2000)认为 个体完成他们的目标主要依靠“动机技术”,动机技术包含 了追求目标完成和任务坚持的资源,同时这些技术是会随着 时间而发展的。

人格心理学家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人格差异方面。如具有 不同人格特征的人,不但影响个体怎么看待自己和自我印象 而且影响个体的动机。在自我差异(理想自我、应该自我与 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理论的基础上,Higgins’和Freitas (2001)认为个体关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预 示着其关注自我提升;而关注应该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 异则预示着其关注自我妨碍。关注自我提升的个体更倾向于 获得奖赏,因此他们会寻找更多的有利目标,而关注自我妨 碍的个体则会更倾向于避免消极结果,因此他们会更多地寻 找有害的目标。

2.2 神经科学中的动机与自我控制 早期的研究认为多巴胺是会引起人和动物兴奋的化学 物质,但是Salamone(2002)经过试验研究后都认为,多巴 胺在动机中的奖赏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具体是什么 角色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有的认为多巴胺引导奖赏行为, 有的认为作用于动机特点,还有的认为作用于寻求奖赏。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推测受多巴胺影响的大脑边缘系统 (如伏隔核NAcc、基底核等)和内侧和外侧前额皮层(medial and lateral frontal cortical regions)都与动机有密切 的关系。有研究指出,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尤其是PFC中的前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 OFC)是专门负责奖赏表征的。奖赏表征是指保持奖赏的种 类和价值的信息,它将指引个体在面临选择时直接比较并引 导自身资源倾向于最佳的奖赏或选择。例如,当一个人面临 着一个冰淇淋和看一个小时的好书时,他会考虑他的内部状 态(是否饥饿),对这两个奖赏的喜好的评估,考虑这两个 奖赏的价值等等。而这一系列的自我控制功能都是由OFC很 好地完成(Montague & Berns, 2002)。

在有人认为 PFC与奖赏的相关过程有关时,Leon 和 Shadlen(1999)则 进一步认为DLPFC(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与奖赏有关。他 们在一个有关保持目标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的认知实验里 发现,当刺激线索呈现出如果表象正确就有获得较大奖赏的 可能性时,DLPFC的激活得到增强。

2.3 认知神经科学的动机与自我控制 在社会人格和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很多认知神经的 心理学家发现动机对于个体的控制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于是 他们从动机的角度来考虑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2.3.1 认知控制过程的神经机制 米勒和库恩认为,自我控制被应用于注意保持、设置任务、准备任务、干扰与阻碍等,而这些都被证明了由PFC(前 额皮层),特别是LPFC(侧前额皮层)负责。他们认为最关 键的是前额皮层能保持有关目标的信息,并在尽量减少干扰 的情况下完成目标。

Taylor等人(2004)的研究证明,无论是增加任务的要 求还是奖赏,都会增加DLPFC的激活程度。由此可以得出如 果要保持或改进行为表现,就需要增加更多的注意。

Sarter等人(2006)认为动机的关键在于保持注意,特 别是在干扰和双任务等条件下。他们认为ACC负责检测冲突, 然后要求增加注意的努力,接着右侧前顶叶神经网络和前注 意神经网络就会进行认知控制以减少冲突或干扰。

动机激励可以通过影响控制的功能来改进个体的行为 表现。Locke and Braver(2008)通过一个脑神经成像的行 为实验观测到LPFC的激活可以保持与任务相关的目标(与米 勒和库恩的实验结果一致),而当在奖励条件下,即如果表 现好就有金钱奖励,就会有几个脑区的激活来保持认知控制 功能。它们分别是右侧LPFC,右顶叶皮层(parietal cortex), 右下额叶皮层(inferior frontal cortex,RIFC)和左背 侧的ACC。右侧LPFC和右顶叶皮层被认为是调节注意保持的 核心脑区(Posner& Petersen, 1990),RIFC负责认知抑 制或抑制无关刺激、记忆和反应的脑区(Aron, Robbins, &Poldrack, 2004),最后,ACC被认为负责检测和解决干 扰和冲突的脑区。综合以上各个脑区的功能,就可以推论,以上各脑区的活动增强就反映更强的认知控制,即被试在动 机激励的情况下,争取行为表现以获得最大的报酬。

2.3.2 任务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的认知实验任务 会激活不同的脑区,这是因为注意的分配引起的不同,而奖 赏会将这种效应放大。

在一项空间注意研究中,Small 等人(2005)发现在奖 赏和惩罚这两种条件下,后扣带皮层(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在激励条件下出现了更强的激活,由此 推测这一区域是连接动机与空间注意控制的脑区。

Krawczyk等人 (2007)在一项研究中,将实验任务分 成知觉场景和面孔两种,同时给被试呈现场景和面孔两种刺 激,要求被试注意其中一种刺激而忽略另一种刺激。实验结 果显示,在相关脑区的活动强度会因为注意其中一种刺激而 增强,因为忽略其中一种刺激而减弱。

结合以上两种思路,Berkman等人(2012)考虑结合认 知控制过程和任务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对目标追求过程的 认知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他们首先将目标追求过程分为目标 保持、行为管理和反应抑制三个过程,然后设计能区分这三 个过程的相关任务的fMRI实验来检测各自的认知神经机制 和相互作用。他们认为这样的实验更符合我们的现实生活。

或许,他们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3 小结与展望通过比较两种认知理论指向下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 机制,发现ACC和PFC是它们共同的脑神经区域。这与他们的 理论基础是相关的。自我控制的实质就是管理和解决冲突, 而自我控制的过程又包括目标的设定、策略的制定、具体措 施的实施和行为的执行,在这四个过程中都包括了各种垂直 性和水平性的冲突。因此,自我控制既包括冲突的协调,又 包括动机的完成过程,它们可能由某些相同的认知神经基础 负责。

通过比较除了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外, 还可以发现它们的研究范式是不一样的。冲突理论指向下的 自我控制研究大都采用Stroop实验任务,动机理论指向下研 究者则大都采用认知信息加工的一些实验任务来研究自我 控制。实验任务的不同,导致两种理论指向下的认知神经机 制产生差异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未来对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有值得深 入的地方。

首先应该整合两种理论指向。在研究自我控制的认知神 经机制时,不应单纯地从一种理论指向出发,而是全面考虑 两种理论指向,形成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以统一自我控制 的认知神经机制。在这基础上,积极寻求一个全面包括冲突 和动机的实验研究范式。在寻求这种全面的研究范式时我们 可能需要考虑一些生态因素。

最后,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会存在文化差异。在上世纪90年代杨忠芳就指出,中国人的“自己”与西方的 “自己”是不同的。中国文化注重个人的内倾性,要求个体 “克己复礼”,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的外倾性,要求个体 表达、表现及实现“自己”。在中国人的自我与西方的自我 之间的差异的实证研究方面,朱滢和张力(2001)通过自我 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国人的自我与西方的自我是存 在差异的。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中国人的自我记忆与有关母亲 的记忆存在高度的一致性,而西方人则不存在这种情况。由 此他们推断中国人的自我与西方的自我的神经机制是不同 的。因此,中国人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可能会有别于 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的自我控制的认知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1] 杨忠芳,高尚仁.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 台湾: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