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竞职演讲稿 > [数学表征与儿童学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探讨]

[数学表征与儿童学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探讨]

来源:竞职演讲稿 时间:2019-10-03 07:50:15 点击:

数学表征与儿童学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探讨

数学表征与儿童学习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探讨 摘要:儿童的思维是内隐的,而课堂学习又需要尽可能 多地了解儿童的学习情况。借助认知心理学的“表征”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外部表征来推测其内部表征情况,以 更充分地理解儿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儿童的数学表征能 力,则需要教师唤醒儿童的表征意识,丰富儿童的表征形式, 增进儿童多元表征间的联系。发展表征能力的终极目的是促 进儿童学习,具体做法有:沟通表征联系,推进学习活动的 深入;
善用表征错误,深挖数学概念的内涵;
转换表征形式, 突破数量关系的难点,等等。

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高度主观的信息处理加工过程。

只有理解儿童的学习是如何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教学活动才 能有的放矢,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儿童学习过程天然的内隐 性,又让他人难于对其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跟踪,这也是教学 活动中,儿童学习出现种种问题而难以解决的原因。

如何使得儿童内部的思维活动变得可以触摸和传递 呢?我们不妨引入“表征”概念,通过观察儿童内、外部表 征的转换,分析儿童的多元表征形式和不同表征间的转换能 力,让儿童学习过程外显,以了解儿童学习的真实状态,这 样就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儿童恰当的指导,提高儿童的 学习能力。

一、“表征“和“数学表征”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表征并不是一个 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种认知的过程,反映的是人们如何在大 脑中建构、组合、表示当前学习的知识;
它同时也是认知活 动的结果,即知识或信息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

因此,表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数学表征”则是指用某种形式将数学概念或关系表达 出来的一个过程。数学表征具有多元特质,即同一数学对象 或概念会有不同的表示形式,既可以是心理的、主观的内在 表征,如个体思维中建构的数学知识结构;
也可以是客观显 现的外在表征,如言语、文字、符号、图片、具体的事物、 活动或实际情境等。各个表征方式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优劣 或先后关系,重要的是表征方式的多元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与转换。

为了形象地说明,我们可以把数学概念看作人体的神经 元,那么它的每一种数学表征形式就是这个神经元所伸展出 的一条神经突触。我们知道,神经元的突触越多,大脑信息 交换与储存的能力就越强。同样的道理,一个数学概念,儿 童表征形式越丰富,其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越完善,同时, 这些神经突触还能够更好地建立与其他神经元的联系,即增 进数学概念间的相互交融,这也有助于儿童数学问题的解决。

当儿童将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建立良好的联系,其内在的学 习过程就可以通过外部表征得以显现,而外部表征的过程, 也能够引发儿童对内部表征中模糊和歧义的部分进行调整。所以说,儿童头脑中的数学表征的结构和内外部表征之间的 相互转换能力,是其数学学习水平的直接标志。

我们不可能直接观察到儿童的内部表征,却可以通过儿 童的外部表征推测他们的内部表征,从而了解儿童学习的内 在过程,明确儿童数学学习的困难所在,真正理解学生,改 进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因此,“表征”这一概念一直是 国际数学教育、认知科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国 外教育中“表征”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例如,美国《学校数 学教学的原则和标准》中,数学过程标准的五个标准之一就 是“表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应达到的表征都有具体的目 标设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数学表征能力 表征,尤其是数学表征能力,在个体上的差异是天然存 在的,这种差异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解。恰 恰相反,如果儿童的表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这种差 异会继续保持甚至变大,从而引发儿童学习中理解力的局限, 进而导致认知障碍和由之引起的情感障碍,使得儿童陷入学 习困难。尽管儿童的内部表征无法直接获知,但通过外部表 征可以进行部分的观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 关注儿童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让儿童尽可能地进行思维活 动的外部表征,以了解儿童表征的实际水平,通过多种方法 发展儿童的表征能力。

(一)自主研究:唤醒儿童的表征意识数学学习中,如果总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那么学生就 会失去表征的需要。而在自主研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自己加 工问题信息,建构知识概念,主动进行思维活动,并通过一 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就使得表征成为必然。

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创设能引发儿童自主研究的情境或 问题,并辅之以一些具体的要求,能让学生开始尝试进行初 步的表征。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 一课,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直接呈现了学习内容。这虽然能 够形象地展示学习对象,引发学生的相关经验,但并不容易 激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和表达。如何让学生已有的经验得以激 活,自主建立内部更为有序的结构,并进行有效的外部表征 呢?学习前,不妨设计一个自主活动(如图1),让学生回 顾这些熟悉的图形名称和形状后,在身边找一找这些形状的 物品。这些图形,学生在学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生活经验, 几乎都知道了它们的名称,但也大多止步于此。“找一找” 的过程,既尊重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也是对内部概念的 一次外部表征;
“说一说”的过程,进一步将学生对图形概 念的内部视觉表象和空间表征以语言表征的形式外显出来。

这一内容的学习,由于活动要求的驱动,学生的图形表 征和语言表征都得到了激活和发展。当然,除了“找一找” “说一说”这样的要求以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独立研究或 合作学习中,经常性地要求他们把思考活动的过程“画一画” “做一做”或“打比方”“举例子”,使其有意识地把内部表征转化为可视的外部表征,提高表征的自觉意识。

(二)交流展现:丰富儿童的表征形式 有的儿童习惯于言语思维,其表征多以语言为主要形 式;
有的儿童习惯于符号思维,在学习活动中表征的方式则 倾向于具体直观。尽管每一种表征方式并没有必然的优劣, 但不同的表征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支持不同的认知建构过 程,如果儿童表征形式过于单一,则会影响他们对数学对象 的深度加工,进而影响后继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数学学 习中,重视对儿童表征形式的展示和点评,提升儿童表征工 具的丰富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 在复习数的意义时,给出了几个不同的数,让学生想办法表 示出自己对这个数的理解。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看出他们不 同的表征方式:文字表征(如图2)、用图形表征(如图3)、 数轴图表征(如图4)等。

这说明,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的习惯于从数的组成 角度理解,有的习惯于从数的位值意义理解,还有的习惯于 在数的关系中理解……这正是他们思维习惯的一种映射。但 我们知道,表征的丰富性对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很重要。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妨通过技术手段充分地展示这些不 同形式的表征作品。展示作品的方式比较多样,可以请学生 用语言说明,进一步辨析多种表征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直接 呈现,让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的概括,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教师还可以在展示表征作品的过程中,总 结全班学生在这次学习中的表征情况,点评典型的表征形式, 对具有创造性的表征方法进行放大,提出希望和要求,让学 生在形成自我表征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吸纳他人的表征 形式,并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尝试应用,提升表征的丰富性。

(三)求同寻异:增进儿童多元表征间的联系 能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表征形式,或在不同表征间灵活地 进行转换,说明儿童对数学对象的内部表征有着较好的联系 和沟通,真正学会了怎样学习数学。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学习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开展表征间的比较 和沟通。

如学习乘法时,让学生想一想:3×5表示什么?从乘法 的意义角度,学生能说出“3×5”表示“3个5“或者“5个 3”,或用圆圈图表达“3×5”的意义。但这些其实还是停 留在乘法表示“几个几”的层面,没有建立不同表征之间的 关联。教师不妨让学生观察图像和文字,进一步理解:为什 么“3×5”既可以表示“3个5”,又可以表示“5个3”?它 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呢别?这样的比较沟通,可以进一步凸显 乘法的意义,同时借助图像表征帮助学生理解意义中两数交 换的内涵是“一份量”和“份数”的变化。教师还可以及时 给出情境表征,如“每个孩子分到3颗糖,5个孩子分到多少 颗糖”和“会议室里放了5排桌子,每排3张,一共有多少张 桌子”,让学生在列式过程中,体会同样用3×5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地强化这 样的沟通和比较,可以让原本孤立的关于乘法的图像语言、 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之间产生更为有效的联结,这不仅能加 深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在学习倍的概念、归一问题、分数问 题时,还能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更多的连接。

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应能引导儿童理解同一概念的不 同表征之间的关系,理解表征之间结构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并有意识地对自己或他人的表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表征之 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才能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表征水平, 帮助儿童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三、依托数学表征,促进儿童学习 发展儿童的数学表征能力,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 数学学习的真实状态,帮助儿童找寻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 点,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或对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有 效的表征策略,提升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情感体验。

在不同的学习素材、问题研究或教学活动中,依托数学 表征促进儿童学习的方法也是非常多样的。在此结合教学实 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沟通表征联系:推进学习活动的深入 丰富的外在表征能够很好地展示数学对象的多元属性, 还有利于学习者对不同表征的认知连接。因此,我们在课堂 学习活动中,应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表征资源,引导 学生相互学习,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入,促进学生内在表征间的联系和完善,最终将新的内容结构纳入已有表征系统中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内容的学习为例。对于“32×30怎么算?”这个问题,让学 生充分地思考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给出了口算、笔算的 不同方法(如图5)。分析这些方法可以看出,具有不同表 征倾向的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有着不同的偏好:有的偏向 于关系表征,则其思考的方式就表现为借助之前口算乘数是 整十数的乘法知识,或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口算;
有的 则偏向于原理表征,其头脑内部对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结构 较为稳固清晰,因此选择笔算解决;
还有的通过课外学习已 经了解了如何进行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并借助图示表征出 来。

有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充分认识后,我们的教学活动需 要尊重每个学生已有的思考和经验,引发其内部的新的映射 和思维,将学习活动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的内部表征结构更 为完善、清晰。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 品”,用语言描述的形式还原解决问题的过程,唤醒其他学 生的相似经验;
通过“怎样笔算比较简便”“可以这样算吗? 道理是什么”等问题,在对比联系中揭示各个算法之间的内 在联系,让学生体会简便笔算与口算方法、原有笔算方法间 的关系,从而对算理、算法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将这些新的 认知顺利纳入原有内在表征体系中。

(二)善用表征错误:深挖数学概念的内涵重视儿童的数学表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学习的真 实过程与状态。在儿童表征概念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 错误。这些错误的表征信息,恰恰是儿童思考过程中的问题 节点,这也是我们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尤其在概念学 习中,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错误,更能让儿童准确抵达概念 的本质。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内 容的学习中,学生第一次开始认识图形中的高,对处于水平 位置底上的高,他们的理解和认识相对容易;
但当底的位置 发生变化后,不少学生在操作中就出现了各种困难和错误 ——或凭感觉随手画,或只能关注到垂直于底边这一个要素, 甚至画出和底边不对应的垂线段(见图6)。

这说明,对于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学生还存在着认知 偏差。针对这些错误,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它们 是三角形这条底边上的高吗”“为什么不是”,让学生对照 三角形高的定义,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借助具体的错点, 对何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何为“垂直线段”, 何为“这条对边”这些抽象的数学词汇,进行新的“图像动 作语义”的多元表征,真正理解三角形高的内涵。

(三)转换表征形式:突破数量关系的难点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是 一个重点,在解决实际问题、字母表示数、方程等学习中都 会涉及。在学习活动中,总有一些学生很难正确把握由文字传递的数量关系,在解题中束手无策,错误较多。

这是由于学生在文字信息和数量关系之间没有建立良 好的沟通方式,尽管每个字都能认识,但文字转化为数学关 系还缺乏一个联系的有效媒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对直观 图示更为敏感,因此,在理解数量关系时,要鼓励学生尝试 转换表征形式,将文字表征转换为视觉表征,以增强对文字 信息的理解。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 条件想起》的例1,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是学 习的关键。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自己思考表达的活动:
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在阅读文 字后,用圆圈、线段甚至图片,表达出后一天比前一天多5 个的数量连续变化的情况,从而对已有条件之间的关系有清 楚的认识,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像这样的过程,如果从低年级学习比多比少、倍的概念 等过程中就不断渗透强化,图示意识就能深入学生的表征策 略中,当他们遇到理解困难的语句时,就会想到利用多种图 示来把握数量间复杂的多少、倍比关系,以突破数量关系理 解的障碍,顺利解决问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