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环保演讲稿 >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的融合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的融合

来源:环保演讲稿 时间:2019-10-06 07:51:41 点击: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的融合

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的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 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需要高素质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认识将生态文 明素质教育纳入高校德育体系的必要性,深刻理解生态文明 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属性,科学彰显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 育的德育价值取向,有效开展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培 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建设人才,推动“生态文明观念在全 社会树立”的需要,同时对于进一步丰富高校德育内涵,更 好地体现新时期高校德育面对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精神 和风格,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德育体系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 明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 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 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 的到来,生态文明建设对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德育提 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德育的本质是对社会道德规范与受 教育者道德素质之间关系的建构”[2]。当今社会正处于由 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 必须具备生态文明素质;
重视生态社会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道德素质之间关系的建构,是德育的本质要求体现。然而, 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缺乏从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角度认真 考虑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已有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以生态 文化价值观为重点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德育实施过程中 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高校德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及时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高校德育 体系之中,这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

基于当前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挑 战,以及对近现代西方工业化发展教训的深刻反思,“生态 道德在今天的出现是一种新的社会维度的凸现,对传统道德 提出了挑战”[3]。受时代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德 育忽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类中心主 义”色彩。在一定意义上,这是造成传统德育未能有效回应 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思想认识根源。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更加注重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使其牢固树立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理念,从而激发 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4]。相对 于传统道德而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 关系纳入整个道德调整领域,进而还原“人—自然—社会” 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这一意义上讲,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拓展了德育视域,是对传统“人际德育”的丰富和超越,理 应成为高校德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高校德育必须转变观 念,将其内容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态自然领域,深入开展生 态文明素质教育,发挥其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积极作 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社会关系”的实质即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与 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只有在这种双重的 和谐中,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现实的”[5]。可见,包括人、 社会、自然等在内的一切关系的和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 有构成性意义,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既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 和谐,又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社会、 自然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 的内在要求。因此,将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不仅 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丰富了高校德育内涵,有 助于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二、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属性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在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基 础上发展而来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属性,充 分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高校德育的内在价值和理想 追求。

2.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价值属性。必须看到, “今天危及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相反,追根寻源,它们的根源都是价 值理性问题”。“而今,价值理性的贫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 整体生存。继续回避价值理性,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 引出困境,其结果必将是‘文明史’将因‘无明’而告终” [7]。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倡 导一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伦理态度,引导学生确立以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生态价值观及相应 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他们通过增强价值理性而 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进行合理建构或科学筹划,以 自觉担当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可见,加强生态价值观 及相应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发展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价值 理性,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生命价值,正确追求生命价值实 现,既体现着高校德育价值属性的要求,也是高校生态文明 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

3.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系统属性。德育作为学校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德育系统要素 之间及其与外部教育环境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又要 注重教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信、行各环节之间 的和谐有序。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 分所具有的“和谐”价值取向,使其在注重发挥学校德育系 统要素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校其他教育资源,营造校 园生态文化环境氛围,实现学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资源的整 合。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引导学生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正确处理 学校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的关系,有效形成生态文明素 质教育的合力。就教育主体而言,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以生态 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学习生态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升华生 态情感为关键,以强化生态意识和信念为保证,以生态文明 行为的养成为归结,从不同的方面激发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价 值认知,使人们对其行为的生态意义产生认同和体验,进而 实现生态实践的自觉,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知、情、意、 信、行各环节之间和谐统一,进而整体提升教育主体的生态 文明素质。

5.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发展属性。社会是在不 断地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担当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德育必须增强与社会发展的适应 性,同时,还要关注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个性需要,使高校德 育充分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求的一 致性。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明形态,要求人们必 须走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褊狭,扬弃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 上的“经济人”局限,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成为 全面发展的“生态人”。讲和谐共生,重持续发展,追求节 能环保已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

生态文化价值观念对高校德育理念及实践探索的积极影响, 使得高校德育更加关注社会发展,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 培养的要求,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德育价值取向德育是 一切教育之根本。高校作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 基地,必须坚持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 育的德育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体世界观或生态世界观范式。人们对待生态 环境的态度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教育 是德育的重要内容。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高校通过开 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应使学生能够避免近代以来的机械论 世界观和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以系统的观点看待人与 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自然—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系统 整体,使其认识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人类的生 存和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依赖于它与其他物 种之间以及与生态整体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人与自然的和 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唯有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 经济才会持续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实现和谐社会才有 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 育应使学生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立足于尊重自然、 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与发展。

第二,生态善恶观。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善恶观亦 即生态道德观。生态道德作为人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保护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时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反 映了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生态善恶 观是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它消除了传统道德 的界限,把道德关怀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使人以道德 理念去维系生态平衡,树立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因而对人 类行为具有更大的支配性。当有了这种善恶感时,学生就会 把保护生态平衡作为自己的人生责任,当其行为有利于生态 平衡时就会感到高兴,当其行为有损于生态平衡时则会感到 可耻。人只有在“敬畏万物”的基础上,以一种“厚德载物” 的容物之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主客统一”。

第三,生态公平、正义感。生态公平亦称绿色正义, 是针对环境伦理的缺陷提出的,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的一 个信念与准则。生态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代际公 平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享受清洁环境、谋求 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均等,其实质是自然资源利益上的代际 分配问题。同时,世界各族人民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但由于各国及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资源 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阶级、群体对环境会有不同的诉求, 因而其利用自然的权利、履行环保的义务也有所差别。生态 正义理论告诉我们,生态正义不仅要求生态资源所有权与享 有权分配公正,还要求承担生态责任公正,其所追求的是生 态权利、生态责任和生态义务的统一。

第四,生态人格的塑造。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人格。高校生态文明素 质教育所强调的生态人格是指生态伦理原则与规范在个人 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个人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自 觉地对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命境界进行合理安排 或科学筹划的写照。生态人格是人超脱于客体性,达到主体 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使真善美融为一体而塑造的理想人格。

它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 统一,体现着人与人、社会、自然万物共生共济的伦理精神 和协同进化的生存智慧。

第五,生态实践活动。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 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其中包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有意识活动。

工业文明时期,人们积极地改造自然,但同时也带来征服自 然的负面影响,结果是造成了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这正是 人们不合理实践所产生的恶果。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我们改 变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改变人们不合理的实践活动, 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人们的生活 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有着更强的实践性教育要求。针对传 统德育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活动的不足,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 纳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德育实践性薄弱的缺点, 使得学校德育更加彰显其实践育人的特征。高校生态文明素 质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者掌握生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 他们树立生态价值观,并且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真正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进而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 终目的。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赋 予了新的使命。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德育适应社会发展 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受教育者以及德育自身共同协调 发展的要求。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更强的 教育,其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德 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功能的拓展等 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建构更好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取向 的高校德育模式,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