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电力演讲稿 > 逼着学生独立行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实践与思考:三角形的面积

逼着学生独立行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实践与思考:三角形的面积

来源:电力演讲稿 时间:2019-10-14 07:55:27 点击:

逼着学生独立行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实践与思考

逼着学生独立行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实践与思考 【课前思考】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图形与几何”课程领 域中的内容板块,是数学老师非常熟悉的内容,在各类公开 教学中经常看到其身影。一般的教学都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编 排意图,借助老师提供的两两相同的三角形,采用“扩拼法”, 将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再根据三角形 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方法。这样的教学看似学生有操作,有交流,教学效果似乎 很好,但反思这样的过程,学生都是在教师“不放心”的搀 扶下,被动地操作、发现,整个过程,学生不需要深层次的 思考,只需要充当一个“操作工”,简单地完成拼一拼就行 了,学生没有经历有价值的思考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对学生来说前面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 算,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法”印象是很深的,如果在没有 任何暗示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思考,估计大部分学生想到的 是怎样沿高去割补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而强行将学生 的思维局限于“扩拼法”,全然不要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其次,在以往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 教师从来没有提供过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而今天研究三角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提供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 就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这次图形公式的推导需要两个 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了,而这往往是学生想不到的。那怎样“逼”着学生借助已有的“割补法”知识经验思 考出“扩拼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呢?笔者进行了 以下的教学尝试:
【课中实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推导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你 准备怎样来推导? 生: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 长方形,我猜想,三角形肯定也是转化成以前学习的会求面 积的图形。

师:那三角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进行计算呢? (学生猜测: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应该怎么做? 生:动手操作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要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老师就给你 们提供操作的机会,课前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个三角形, 拿出来看看,你发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发的是直角三角形。

生:我发的是等腰三角形。

…… 师:同学们发到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怎样利用发到的图 形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生面面相觑,皱起眉头,突然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把等腰三角形沿着它的高剪开,就得到两个小直角三角形,再把其中一个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了一个长 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你怎么想到沿高剪的? 生: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就是这样转化 的。

师:通过你的操作,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面积。因 为长方形的长等于等腰三角形的底的一半,宽等于这个三角 形的高,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底÷2×高。

师:你的发现真有创意,了不起! 生:老师,他的三角形是等腰的,可以这样转化,那我 的三角形不是等腰的,沿着高剪开,也不能拼成长方形,那 怎么办啊? (学生们拿着手中的图形又陷入了沉思,有的同学小组 间讨论着,几分钟后——) 生:我们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来拼一拼。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因为刚才他把等腰三角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直角三 角形拼成了长方形,那我就想两个完全一样其它三角形可不 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师:他的想法听起来很不错,可是我们每人只发到一个 图形,怎么办呢?生:我们每人虽然只发到一个,可是小组里有发到一样 图形的,两人一样的可以合作完成。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通过操作,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到什么结论? 生:我们拿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完全一样呢? 生:因为把它们叠在一起,会发现完全重合,然后我们 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旋转、平移,会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形。(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哦!你们真善于发现!那你们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我们发现这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锐角 三角形的底,高等于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锐角三角形 的面积等于拼成的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底×高,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哇,你们说的太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博士是 怎么说的?(课件演示整个推导过程) 师:和电脑博士说的一样,不简单!老师要给你颁发一 个杰出发现奖!还有那个小组小组也想来展示的。

(分别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相 拼的情况。) 师:老师还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到把两个完 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的? 生:开始我们都是仿照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通过把三角形沿着高剪开进行转化,但发现这条路有点局限 性,不过在尝试剪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想到了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

师:“转化”的确是个好方法,但转化的方法、途径有 很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点灵活应用。

【课后反思】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该追求“平铺直叙”的完美,而应 该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坎坷和思维的历练。上述教学片段,教 学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学生经历了借鉴研究平行四边形面 积公式的经验把等腰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喜悦,又经历了 把一般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的烦琐,继而又另辟蹊径,借鉴 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发现了更简洁的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 算方法——拼。这一过程,教师没有刻意安排、也没有巧设 “陷阱”、更没有强烈暗示,而是随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 话、学生思维发展的思路而展开。学生经历了“山穷水尽疑 无路”的苦恼,又尝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整个 过程,学生体验深入,记忆深刻。由此,笔者又有两点思考:
一、教学应尊重并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学为了什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什么? 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 身潜能的内在需要,都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尊 重。上述教学片段,“既然大家要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 老师就给你们提供操作的机会。”这是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满足学生想自己去发现、去探究知识的欲望的体现;
“你的 发现真有创意,了不起!”“和电脑博士说的一样,不简单! 老师要给你颁发一个杰出发现奖!”老师的评价语不断给学 生送去鼓励,给学生带来探究的信心与动力。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还深刻地体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要灵 活运用,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可以想象,学生在 苦思冥想后顿悟的那种激动是何等的幸福啊! 二、教学应创作适合学生主动探究的条件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 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 点。”试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包办代替, 为学生扫除行进路上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难,学生还需要努力, 还需要思考吗?上述教学片断中,当学生提出“老师,他的 三角形是等腰的,可以这样转化,那我的三角形不是等腰的, 沿着高剪开,也不能拼成长方形,那怎么办啊?”老师没有 急着去回答,没有急着给学生寻找降低思维难度的“梯子”, 而是学生自己拿着手中的图形陷入了沉思,几分钟后,有了 思考的结果。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进行真探究,就要留给 学生一些自己去体验的机会;
自己去解决的困难;
自己去探 索的问题;
就要为学生提供足够大的空间,“逼”着学生在 摸爬滚打中学会独立“行走”。学生由此获得的数学活动经 验无疑也是深刻的、牢固的。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