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演讲稿 > 安全演讲稿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研究_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研究_药物不良反应

来源:安全演讲稿 时间:2019-10-27 07:59:01 点击: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某种药物导致的躯体及心理副反应、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等非治疗所需的反应。可以是预期的毒副反应,也可以是无法预期的过 敏性或特异性反应。在物质使用中,包括用药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躯体反应。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使许多国家都意识到药物不 良反应监测在临床用药中的重要性。随着大量高效、高选择性和治疗剂量范围窄 的药物不断上市,且联合用药机会大大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这也使ADR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药物监测提高广大医务人 员对安全合理用药的重视,定期分析导致ADR发生的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药品 不良反应的发生[2]。作为一所三甲医院,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人数众多,因此, 明确开展ADR监测,对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药源性疾病 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我院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 日上报的568例有效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规 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查阅我院于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报告ADR共568例。

1.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别按患者年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 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从年龄分布来看大于60岁老人(180例, 占31.69%)和小于14岁儿童(103例,占18.13%)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人群,两者 共占发生ADR的一半(共283例);且是发生严重或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重点人群 (严重或新的ADR共10例,占71.43%)。见表1。

2.2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给药途径的分析发现,引 起ADR发生最多的为静脉给药(占72.89%),口服和其它给药方式占较小的比例。

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有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口服给药有3 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1例新的一般不良反应。2.3药物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通过对药物所属类别进行分类统计得 出,568例ADR报告中涉及多类别药物,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排名 前20位中占8个品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及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中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最多,占据前三位,分别是阿洛西林(30 例)、头孢呋辛(20例)、头孢他啶(19例)。见表3。

2.4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对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进行 统计,结果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282例(49.65%) 和胃肠道260例(45.77%),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某些药物ADR 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可能不只一个,其临床表现予以分别统计)。见表4。

2.5合并用药情况在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单独用药438例,占77.1%, 合并用药130例,占22.9%。

2.6报告级别分析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11例,新的 不良反应3例。

3讨论 3.1ADR监测的目的和意义ADR监测虽然不能阻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生,但是其有助于及早发现因药品导致的不良反应,从而避免对患者造成意外伤 害,同时还可以为药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ADR监测,不仅可以发现ADR, 还可以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假药问题、药品的处方或标准问题、药物的风险大于 效应的问题等,从而为患者提出安全性建议。同时,这些方面都为药品安全监管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2ADR的诱发因素 3.2.1年龄年龄因素是诱发ADR中的重要因素。婴、幼、儿期各器官系 统发育尚未完全,肝微粒体酶系代谢比成人弱,肾功能发育不完全,对药物代谢 的能力较差,药物容易透过血脑屏障[3];而老年人器官功能退化,肝肾功能减退, 药物代谢慢,血浆蛋白含量较低,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合并用药也导致 ADR发生几率增加[4]。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发现,568例ADR报告中,ADR发生的 主人群是大于等于60岁人群(31.69%)及婴、幼、儿童群体(18.13%),但我院14岁 以下儿童ADR发生报告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我院儿科医生对不良反应报告重视程 度不够有关。以上两类人群占据ADR总例数的一半(49.82%),因此,提醒医药护 人员在给婴、幼、儿童及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并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严格选择药物种类并遵守合理用药原则,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3.2.2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存在显着差异。568例 ADR报告中,引起ADR最多的为静脉给药(72.89%)。这是因为除了与患者自身特 殊体质因素外,还可与静脉注射液的赋形剂、内毒素、微粒、pH值、渗透压等 有关,同时静滴速度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缺乏规范性[5]。由于静脉滴注没有“首 过效应”,药物对患者疾病症状影响快速,一旦发生ADR,很难将药物从体内立 即去除,对患者影响严重。因此,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能口服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不输液”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3.2.3药品种类在发生ADR的多种药品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且具 有较大的危害性[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和抗肿瘤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由于抗菌 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其中不乏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且该类药物多在医院中使 用,报告比较全面和及时,导致ADR的发生率较高。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 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溶媒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 程不合理等都是引发ADR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守《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以达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目的。

在临床肿瘤化疗中,绝大多数药物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损害肿瘤 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亦产生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 [7]。因此在使用化疗药物时,尽量做到四个“RIGHT”,即“合适的患者,合适的 时机,合适的药品,合适的用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 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或者降低毒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政策 扶持,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与其同时,中成药尤 其是中药注射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频有发生,且发生严重ADR的事件也时有 报道,因此,医药护人员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疾病辨证施治,使用中药注射剂 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适当的剂量,适宜的溶媒且勿与其他药物同一容器 使用。

3.2.4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所累及的器官及系统存在一 定的差异。本次分析的568例ADR报告中,ADR主要累及在皮肤及其附件(49.65%), 临床表现为皮疹、红肿、瘙痒、色素沉着等,其次是消化系统(45.77%)和全身性 损害。这是因为常见的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发热等症状易被临床观察 到,因此上报率较高[8],而泌尿系统损害、肝功能变化、血液系统损害比较隐 匿,只有在造成严重损伤并表现出严重症状后才被报告。因此临床医生在给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时,应严格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并要求患者定期检查肝肾 功能,防止ADR的发生。

3.2.5合并用药合并用药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治疗一种或多种 疾病。使用得当,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但如果不科学或过多或盲 目并用药品就可能增加毒性或者使药物治疗作用相互抵消。如氨基糖苷类与强利 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 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等。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合并用药安全意识,减少不 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3.2.6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2012年度全院共上报568例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严重的11例、新的3例,占总报告数的2.46%,与其他医院上报比例相比稍低, 这可能与我院引进使用国家一二类新药较少,医务人员对药物ADR关注不够和对 新的或严重的ADR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3.3处理原则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在治疗允许的前提下,首 要措施是停用引起不良反应的可疑药物[9]。药品不良反应多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药源性肝、肾功能损伤等应采取对症治疗措施,以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总 之,医师应注意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药学人员要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普及宣传药物 ADR知识,加强ADR的监测与防范,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