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述职述廉 >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中职德育教育

来源: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16 08:18:14 点击: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面对素质教育的新形势、道德危机的新挑战,强调道德教育的“首位”和重要性 无可厚非,但实际上道德教育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的尴尬境地,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倾向,突出表现在目标太高、内 容太空、方法呆板等问题。文章认为,消极心理学取向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 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 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德育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 理学理念下的德育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德育问题的化解,心理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 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 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一、问题呈现 传统和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关注 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而对他们身上的良好品德、发 展潜能和积极愿望关注不够。

因此,易形成重视问题矫正、忽视美德培养的消极教育取向。这种消极取 向的道德教育,会使教育者更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 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恶化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 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

因此,本文提出积极道德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氛围 与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 极资源,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良 品行,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身上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 德教育实积极道德教育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 与潜力, 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实践积极的道德行为, 逐步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克服与预防不良品德,因 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积极的 主观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积极地情绪体验、快乐与满足、乐观主义等;二是 积极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兴趣、价值等;三是积极的机构,包括学校、家 庭、社区、企业等。四是积极的活动,其中积极的主观体验主题中所包含的各种 积极体验类型,正是当前中职学生大部分学生所缺失的。因此,将积极心理学思 潮中所倡导的积极主观体验与中职德育相结合,通过对积极的主观体验理论所指 导的中职学生德育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更 多的学生摆脱消极的德育教育,将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课题研究目的定位为:
(一)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取向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积极的 情绪体验;
(二)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指导 意义;
(三)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构想包括(学生综 合素质量化考核体系、学生活动,自律体系、班主任工作体系、德育导师制)。

三、主要观点 第一,中职教育是一种不同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 等职业学校德育也应当而且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中职学校利用学校的办学 特色,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 牌文化,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获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青 睐。第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培养中职学生积极情绪(自尊、团结、 文明、勤奋、开拓)的培养、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的处理都 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

第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德育教育对提高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主 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三个纬度,即个体对过去生活的满意度、对现状的主观体验和 对未来的希望等。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方案时,特制定包 括对情绪的调节,对现状的幸福体验及对未来的希望等三个方面相关主题的辅导 活动,以达到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目的。第四,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中职德育的指导意义。

就目前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状况成果分析,教师更多的还是将目光停留在关 注“问题学生”层面。但是,根据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学生”相对于学生的总人数 比例并不高,因此从学生本身所特有的心理特点出发,探讨出何种理论指导的中 职德育,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多数“健康学生”进行教育。第五,积极心理学理论取 向的德育可以发现和挖掘中职学生的积极品质,使他们对美德以及美好生活的目 的和意义充满着渴望,重新建立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 获得更加满意的生活。

四、方法应用 (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人性先天具有善的潜质与禀赋,蕴藏着 巨大的德性发展的空间和潜能,而且人的本性也是趋向于善的。如果能提供一个 充满信任、接纳和关爱的健康的环境与氛围,受教育者就会趋向于德性的良性生 长、积极生成,原有的劣行和不良品质也会趋于减少、消失。所以建立充满尊重、 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关系建立是首要任务。建立这种道德 教育关系,需要借助多种教育方法与手段。这些方法包括耐心倾听法、平等尊重 法、热诚关爱法、接纳理解法、肯定信任法等等。

(二)促进教育者人格完善。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考失利,树立 积极态度,积极响应和推进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主要有内省慎独法、见贤思齐 法、自我激励法、积善成德法等等。

(三)促进教育者美德形成。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是积极道德 教育的主要的和核心的方法,也是直接影响道德教育成效的教育方法,其主旨是 教育者通过采用以积极、正面为主的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育者德性成长的道德需 要与内在动机,提升受教育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从而促使其产生积极的体验、 认知与行为,并促成积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巩固。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 主要有激发体验法、提升自我法、调节情绪法、欣赏强化法等等。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德育工作中运用不是对传统和现行的道德教育理论与 实践的一种彻底的颠覆与变革。在强大的文化传统、新兴的经济力量和长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影响之下,社会制度与教育体制的改革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渐 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迅速质变的过程。积极道德教育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 对道德教育现状的一种渐进的、量变的、逐步的改变与创新,也正是这种看似细 致的、轻微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会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提出过高的各种变革 条件,也不会对未来抱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期待与梦想,也许才能在教育与道德教 育改革的漫漫征途中行走更远、影响更深。

作者:郭顺清 来源:文化产业 2015年2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