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述职述廉 >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来源:述职述廉 时间:2019-11-08 07:56:12 点击:

分析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分析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 诞生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负面情绪和负面 行为的研究取向,倡导从积极的视野、以积极的心态重新解读心理现象,关注人 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
主张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 德,通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人的积极体验,形成良好人格;
关注人的潜 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帮助人们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积极 心理学一经产生立刻引起了巨大反响,汇集成了一场气势如虹的心理学运动,广 泛影响了心理学众多领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应主动以积极心 理学理念为指导,寻求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实效性的突破,实现功能与取向、内容 与目标、途径与方法的全方位变革。

一、取向调整: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培养”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所依赖的心理学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 精神分析等均来自传统心理学,传统心理学以帮助人排除心理问题、战胜心理疾 病为己任,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类积极品质与善良美德的研究与培养。心理 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种不平衡,“临床心理学只关注心理疾病;
社会心理 学关注社会偏见、种族主义和侵犯行为等;
认知心理学关注影响人做出正确结论 的偏见和误差。,传统主流心理学总是致力于帮助人们提高摆脱各种消极情感的 策略、手段、能力、勇气等。

心理健康教育从传统主流心理学借鉴过来的技术与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心 理问题的疏导与消解、心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如行为疗法、认知疗法、自我防 御机制等。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 缺陷当作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与 困惑,侧重分析学生各种心理疾病的表现、成因及矫治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自 己的心理问题,掌握预防与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这种工作重心的偏 移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只知道怎样避免负面情绪,而不清楚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 验,以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 标和基本原则,陷入一种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病态心理学取向。

积极心理学认为指导人解决心理问题固然重要,帮助人养成积极品质则更 具价值。一方面,具有突出的心理问题和明显的心理症状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 多数学生的心理是正常的、健康的,他们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发展与提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多数同学的心理需要,而不能只把目光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另一方面,预防可以分为积极预防与消极预防,消极预 防是被动的,直接针对具体问题,而积极预防则是间接地通过培养人的优秀品质 与美德,进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积极心理学认为,治疗并非以消除病人身上 现有的紊乱为准,而是首先在于努力发动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主潜力, 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力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积极干预主张用 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 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 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当前的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主动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正如有的学 者所言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积极型心理健 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体现为1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 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 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研究取向的调整同时 体现在人性观、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系列观念的变化与革新。价值观上, 从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转向关注多数学生的积极品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 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积极品质的全面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诉求;
教育观上, 从以心理问题的解决为己任到关注个人潜力的挖掘与善良美德的培养,与其消极 地应对心理问题不如积极地促进人性的成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人性 观上,从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到关注人性的善端、潜能与美德,积极品质养成 的过程就是消极品质退场的过程;
学生观上,从对学生被动性、消极性的诠释转 向对学生能动性、建构性、积极性的欣赏,学生就像花草一样,只要有了适宜的 环境与条件,自然就会追求茁壮成长。

二、目标提升:从“适应”转向“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心理 健康教育最基本的目标。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 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 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 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认真解读就会发现,上述目标只是心理 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没有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健康,免于心理疾病只是一个人 心理健康的最低标准。

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心理问题的症状、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诊断被当作是首要任务,诊断的重心是学生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认知。从负性情绪的角度, 如果一个人被评价为少焦虑或无焦虑、少恐惧或无恐惧时,这个人就是心理健康 的。事实上,免予心理疾病,只是一个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至于这个人是否积 极地热爱生活、是否充分地发挥了潜能就不得而知了。

事实上,人们早已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预防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 不过传统心理学理论关注、研究较多的是如何预防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 理障碍,涌现了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一系列方 法和技术。虽然人们意识到了还存在着发展性目标,而且也意识到了发展性目标 面对的人群更广泛,但是苦于理论研究的匮乏以及措施与途径的迷茫,发展性目 标主要停留在认识层面。

积极心理学超越了适应性目标,旗帜鲜明地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积极认知的 培养、积极体验的回味与积极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 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 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积极心理学主张, 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既有潜在的自我冲突,也有自我 完善的内在能力,在不断追求幸福、快乐等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人类可以通过挖 掘与培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实现人格的完善,促进个人生活的充实与完美。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 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 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 侧重于心理品质的优化与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 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 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发展其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成熟 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

三、内容转换: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研究积极品质” 传统主流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心理问题的消解,比较详细地分析了 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解决对策,而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关注则相对贫乏。

有人曾在网上对1887年至2000年间有关心理学文章的内容摘要进行了搜索,结果 发现关于生气(anger)的文章有8072篇,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 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文章有70856篇;
而在同一时期关于局兴(joy)的文早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文早有2958篇,关于生活;两意(lifesatisfaction)的文 早近5701篇,前者与后者之间的比约为14:1。心理健康教育沿袭了主流心理学的 这一传统,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焦虑、狂躁、妄想、幻觉、忧郁等消极心理特征, 较少关注健康、勇气、乐观、希望、快乐、信仰、毅力等积极品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赛力格曼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 幸福感、好奇心、心理弹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 拉开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序幕。[4]积极心理学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其 一,关心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以积极的方法看待世界,如乐观、希望、自我接 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
其二,关注人的 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
其三,关注 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 爱的能力等。PI 心理健康教育借鉴了积极心理学的目标设置,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心理健康 教育的内容,把积极情感的体验(包括生活、学习、自我和人际)、积极人格的 塑造(包括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运用等作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了认知、体验、人格、社会等多方面内容,全方 位关注人的发展。有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总结为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 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 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 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等14项内容。

四、方法变革:从“感知为主”转向“体验为主”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从“知”入手,注重知识的 理解与掌握,主要模式是先提出心理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心理学对心理问 题做出的描述性概念,然后举例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再让学生联系自身的 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反思、体验,经过冲突或斗争,进而提高认识,掌握 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有效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重视知识掌握的倾向甚至体现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测评与评估中,表现为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考核。在传统心理健 康教育过程中,虽然也重视情感体验,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 人格的基本途径。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 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 之后,它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是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 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以情绪体验为例,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可以导致不同 的行为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能使人建构起不同的心理资源。

消极情绪能通过缩小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组织起一种应激资源,主要应 对威胁到自我的各种危险,使个体迅速采取特定的行为,从而避免使自己受到伤 害,这是个体最低要求的自我保护。与消极情绪的应激保护不同,积极情绪则能 通过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这 些资源趋向于从长远的角度、用间接的方式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如能使个体充 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 到其它方面。研究显示,积极情绪可以通过健康的归因方式、良性的人际关系、 正确的应激和心理防御系统、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影响人格,从而实现对 人类健康的呵护。

积极环境营造积极体验,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以体验、参与、合作、 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 渠道,构成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 在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传授” 和“培育”的关系。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传授教给学生,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 水平是无法通过传授完成的,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提供适于学生健康成长 的条件与氛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完善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其二,“感知” 和“体验“的关系。如果说其它学科教学主要通过感知来完成,那么,心理健康教 育更需要通过“体验“来实现。积极体验与积极认知相互影响,是形成积极人格的 基本途径。其三,“主动“和“被动“的关系。无论是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积极品质 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动的体验、参与、合作、活动,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与良好美德的形成不可能在被动的训练、教育中实现。其四,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学习其它学科知识,个体在孤立或独处的情境中就可以 有所获。然而,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集体的活动,在活动 中对比、讨论、感悟、体验、反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五、工具优化:从“测量消极”转向“评估积极” 评估和测量是心理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总 是按照《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和测量,《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只提供了有关问题的评估和测量标准而没有提供任何有关积极的评 估和测量标准,这给心理学的评估和测量本身带有了某种消极的特性。传统主流 心理学的评估与测量总是告诉我们已在消极的道路上走了多远,我们已经具有哪 些消极品质。任何一个人,即使他有再多的问题,但一定有积极的东西,如果心 理学在对他进行评估与测量时没有看到他的积极方面,那么,这种评估与测量的 结果就肯定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精确的。

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量、评估使用最多的量表是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其他还有Zung焦虑量表(SAS)、生活事件调查量表等。严格说,这些 都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反映的是心理负面、病态的倾向,用这些量 表来刻画心理健康状况显然是不合适的,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心理健康教育应 该发展与应用正面指标,提供评估、诊断的有效工具,从积极角度刻画与评价学 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和测量变得更准确,也变得更 有现实意义。从评价目标上,与以往强调病理学的评估与干预不同,心理健康教 育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独特的个性,注重评估个体和群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如主观 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 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和挖掘 个体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的发挥积极的品质。

n作为正面评价指标之—的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已经形成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 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为全面、准确、深入揭示幸福的本质, 评估生活质量、生活满意提供着坚实的技术基础。

作者:麻彦坤(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广州510006)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