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述职报告 > 人大代表述职 >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原因述评】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原因述评】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来源:人大代表述职 时间:2019-11-18 08:19:26 点击: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原因述评

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及原因述评 一、当代大学生生死认识上的偏差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来说,虽说实践决定认识,但是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选择 自杀或者他杀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源于自己生死认识上的偏 差,这是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死意义缺失 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让极少数大学生有成功感,有30% 的学生得过且过,达到70%的学生有厌恶反感情绪。他们便 只有听之任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法表现,个人的行为便 流于任意而为,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此种类型的自杀 是典型的生死意义缺失下的自杀。这虽然不能代表大学生整 体,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动力、激情及意 义感到彷徨与困惑。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二)生死观认识模糊 如“人死如灯灭”的观念,这种生死观告诉人们,“死 有什么呢?人一死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什么也不知道 了。死有何惧?一死烧之,一烧埋之,如此而已。”这种观 念是很危险的观念,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会让一些人胡 作非为,无所顾忌,认为“反正都是要死的,死了什么都没 有,还有什么不能干呢?老子一个人死是死,杀一个人是死, 杀两个人也是死,何不拉多几个垫背的,给我陪葬呢?”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就出现了社会上许多年纪轻轻的亡命之 徒,造成连环杀人案;
或者认为,“人都是要死的,一死万 事休,努力了有什么用呢,奋斗又是为了什么呢?”这同样 也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为何社会上总有那么多大学生觉得活 着没有意义,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观念不失为 其原因之一。又如某些影视作品中的“脑袋掉了碗大的疤, 20年后又是条好汉”,对死亡产生一种视死如归、不尊重的 态度,在生活中对一切事情无所谓,即便犯下严重刑法,就 算绑赴刑场时也毫不在乎。从本质上说,这种生死观坚信人 无论做什么、怎么做,都必然轮回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 的。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不足的客观原因 (一)家庭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中对生死观的回避与不重视成为大学生 生死观偏差的起点。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总 认为死亡是个很沉重的话题,对自己的孩子谈论还为时尚早, 也是个很难说清道明的话题,在家庭教育中是不必要的,从 而忽视甚至回避了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即进行生命教育。

当孩子对生命或生死理解的渴求想要得到满足,对于生死的 困惑想要获得答案时,得到的或者是阻止其不要瞎想,或者 是没有明确态度的回避。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会遇到很 多烦恼,如失恋时的郁闷、家庭经济的紧张、网瘾的不可自 拔、就业的茫然等,面对诸多人生第一次必须独立面对的生存、生活与生命问题,他们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式、释放方 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不愿意与他人甚至亲人谈自己内 心深处的秘密,以至于常常会陷入绝望与痛苦之中,最终以 极端的方式―――自杀来逃避问题。其次,家庭教育中对孩 子在物质追求与精神需求之间的期望失衡。在家庭教育中, 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考上名牌大学、 找份好工作,拥有高薪水、大别墅、小轿车,才算是成功人 士。但现实中,大学的普及化、高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就 业形势的严峻、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竞争的激烈常常使得 大学生压力很大,挫折重重。因此,这种家庭教育在物质上 的高期望值与精神需求的低期望值的不对称,很容易让入世 较浅的大学生把人生的全部意义就等同于这些外在的物质 条件。一旦面临激烈的人际冲突和社会碰撞之时,就会陷入 困境,甚至走上绝路。可见,生命教育是更重要、更基本的 教育。最后,家庭环境中父爱母爱的缺席。中国家庭在近二 十年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由于离婚、工作调动以及务工 引发的跨区域流动(尤其以农村和中小城市务工人群的流动 为主),使越来越多身为父母的流动人群成为了“缺席父亲” 或“缺席母亲”。这些父爱母爱缺席家庭中的孩子,无疑缺 乏生命教育。当他们得不到周边人的帮助时,易对社会产生 厌恶,对亲人无眷念,对生命漠视,最终草率地选择自杀。

(二)社会影响 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各种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表现在生死观上,一方面是积极进取、 勇于竞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生死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死 观中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 等不良风气使一些大学生很少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再积 极追问人生的理想,只顾当下的物质享受,从而在生死观上 发生偏差。另外,社会上各种网络游戏、暴力影视和恐怖小 说等因素会对大学生的生死观产生不可预估的负面影响。例 如,近年来,许多心智未成熟的大学生沉湎于一种流行的杀 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人可以加工、复制和重来,人可以 起死回生,故他们可以随意“杀人”。这使得寻求刺激而沉 溺其中的大学生逐渐分不清真实与虚拟世界的区别,也逐渐 丧失了对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看来,生死不过是一场游戏, 毫无尊严可言。

(三)大学教育中生死观教育的薄弱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教育 的至理名言一直以来成为指导我国古代教育的根本方向。因 此,学校的教育除了完成授业的功能,还应更多地传道、解 惑,尤其是解人生之惑,为大学生将来找寻人生归属和生命 依托奠定前期基础。而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远离了这 个根本方向,更多地学校几乎沦为职业学校、技术学校,围 绕着市场转,围绕着就业转,将大学定位成学生就业前的职 业培训基地,当前大学评估中对于学生就业率的片面强调就 暴露出这种倾向。“关于什么是好的人生、好的社会的伦理教育,则不再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大学的理念面临着降级 为技工学校、高级技术人员培训场所的危险。与之相应,大 学教育的内容便是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大学教 育的方式便是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那种自我的品行修养、 自我对个性的砥砺、自我的实践活动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方式, 因而教育活动被窄化,认为教育活动只是那种‘你’对‘我’ 的活动,而不是我对自我的精神活动;
大学教育的方法便是 灌输和接受,教育不再是主体自我发动、自我实践的享受性 活动,而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的负担。人性本有的教育追求 成为主体之外的强制。”由此可见,学校的生死观教育、伦 理教育、人生教育、生命教育是那么的薄弱,培养出来的大 学生必定是人格不够完善的人。具有人格缺陷的大学生在遇 到人生中的困难与难题而又无法解决时,往往就会采取一种 消极、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