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感谢信 >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体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体育心理学论文3000字

来源:感谢信 时间:2019-11-20 08:21:00 点击: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大学体育心理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 第1篇:大学体育训练与比赛中体育心理学的应用解析 一、在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 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 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 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 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 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 中成绩的发挥。

二、运用体育心理学进行心理训练和调节的措施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 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 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 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 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 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 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 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 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 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 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 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 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 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 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 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 信心。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 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 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 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 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 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 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 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 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 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 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 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 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 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 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 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 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 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 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 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 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 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 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 效提高。

作者:邹璇 第2篇:从众心理对大学生群体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1.从众行为的定义 从众行为常被大家理解为“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怎么做,我也怎 么做”等行为,准确地说,从众行为指由于群体的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个体放弃 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而使个人的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 化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终原因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与群体大众 间的矛盾和冲突,缓解压力,增强安全感。

从众行为因其具有一定盲从性,故产生的结果也为双重性。一方面其 有助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有助于学习他人经验等;
另一方面则会束缚思 想、扼杀创造力和抑制个性的发展。我们要趋利避害,努力提高自己明辨是非和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发挥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效应 (1)扩大高校体育组织的规模。心理学家认为,某种意见持有人数 量的多少是影响从众心理最重要的因素。事实证明,很少有人能在众口一词的情 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行为。在一定程度下,从众率的高低随群体人数的增 加而不断上涨。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形成, “随大流”现象更易发生。

(2)合理树立“行为参照”。有时无助的处境、重要的抉择都会使从 众心理越发严重。此外,相似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 在年龄、性别方面与我们相似且有着相似想法和行为的人的影响,利用“相似性” 原理,为广大学生树立“行为参照”就显得尤为重要。

某一群体中有着很高威望或者地位的人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多数人, 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校内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利用从众心理去引导广大师生参与体育运动。

(3)增强高校运动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团队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 影响着团队凝聚力的强度。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团队成员之间越熟悉,越了解, 团队凝聚力就会越强,从众心理倾向也就越强烈。因此,应当发挥一些大学生在 集体体育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大学校园体育活动的中流砥柱,促使参 与体育运动的人不断增多、坚持体育锻炼的人不断增多。

3.减少从众行为对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消极效应 (1)压力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因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 队内部如果有人背离了其他成员的意图,必定会遭到他人的反对,甚至指责,最 终被孤立。在健身意识不强,体育氛围淡漠的大氛围下,如若有人大力宣扬,鼓 动大家都去参加体育运动的话,那必然遭到其他成员的反对,适得其反,不能很 好地达到最初的目的。因此,要鼓励所有同学进行体育运动,增强对体育的认识, 因地制宜开展集体运动项目消除这种压力。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从众人群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家阿希经过研究分析证明:“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 致,从众率明显下降。”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学业压力大,而体育观念尚 未形成,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参加意识都处于开始阶段,可能一时兴起去参加 体育运动,但不可能长久地坚持进行体育运动,“一天打鱼,两天晒网”便成常态。

因此,我们要利用从众心理通过不同途径去引导我们身边的人,不断加强体育意 识,进而影响其他人,使形式上的“从众”内化为“习惯”行为。

(3)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从众氛围一旦消 失,则会很容易使众多从众人群不知所措,从而改变原有计划。社会上“一窝蜂” 现象很多,但是现象过后便又回到从前的情况,几乎没有任何大的改变。因此, 良好积极体育氛围的形成才是最终目的,这不能仅仅通过几次集体活动就能起到 效果,我们要不断进行长效的活动来巩固、带动、保持,促使形成“动力定型”, 而不应该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使本来好的体育氛围因得不到巩固而逐渐丧失。

作者:曲景亮 第3篇:关于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现状的对策分析 参与体育活动能增强体魄,增进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体育健身观念。《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高校教 育中应培养学生运动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

但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规定,对体育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 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引导。体育教学现状不理想,教育职能发挥不明显, 很大一部分学生体育锻炼动力不足。

一、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基本概念 1.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 理解,以及所产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活动,属于体育心理学范畴,是人脑自然物 质的一种属性。体育意识影响体育习惯养成,影响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一般而 言,体育意识需后天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积累和大量体育实践活动来逐步 养成。

2.体育行为。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时的具体表现形 式,是为满足体育锻炼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其基本理论是行为活动理论。体育行 为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受体育意识影响,还受人的观念、心理条件、社会文化环境 制约,而且体育行为也会促进体育意识养成,二者有着密切关系。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 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调查表明,缺乏体育锻炼的学生多承压能力差,性格内向,意志力薄弱,身 体素质低下。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大多性格乐观,热爱生活,敢于迎接挑战 和竞争。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磨炼学生意志力,促 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体育项目的 规则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另外,体育活动中的人际交流能培养学生社交能力, 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从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来看,65%的学生缺乏体育意识, 2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30%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太重要,15%的学 生认为应进行体育锻炼,但没有运动习惯。仅有3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锻炼非 常重要,其中20%的学生有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显然,很大一部分学生对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科学内涵没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体育锻炼, 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三、培养体育意识、引导体育行为的措施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并不乐 观,除了学生自身兴趣爱好问题,还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科学,缺乏学生体育 意识培养、体育行为引导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1.培养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因 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采取特色化教学模式,构建新型体育教学课堂,制订详 细教学计划,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产生体育意识,发挥 体育教育的最大效能。具体到教学中,应打破传统,不能仅停留在基本运动锻炼 和体操动作模仿阶段,还应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排球、羽毛球、 乒乓球等。

2.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应走出以“教”为中心的老思路, 优化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增强体育教学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锻 炼性、健身性,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学生心理需求,以引导学生体育行为,帮助学 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展现体育运动的魅力,利用体育运 动对抗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一些趣味性、参与性、对抗 性强的趣味运动会和体育运动对抗赛,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学生体育行为。

综上所述,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体育意识,没有运动习惯,体能素质 不佳。为使体育教育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校体育教学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 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引导学生体育行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李哲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