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辞职信 > 剖析晚清的圣约翰书院英语教学特点|圣约翰书院

剖析晚清的圣约翰书院英语教学特点|圣约翰书院

来源:辞职信 时间:2019-11-12 08:49:50 点击:

剖析晚清的圣约翰书院英语教学特点

剖析晚清的圣约翰书院英语教学特点 剖析晚清的圣约翰书院英语教学特点范文 圣约翰大学前身为圣约翰书院,它是在华第一所实施全 英文教育的教会学校,并且以英语教育特色而闻名。近年来, 关于教会教育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研 究论文及涉及该领域的书籍。圣约翰英语教育也成为学界关 注的一个方面,但是很少有学者对圣约翰书院时期英语教育 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梳理该时期的英语教育特色,分 析其得失,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寻求启发现实的教益,为当前 的英语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1圣约翰书院确立英语教育的社会背景 19世纪初期,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基督 教教义,企图实现对中国宗教的基督教化,把中国纳入西方 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进而和平征服中国。但是,由于清政府的 禁止传教政策和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差距,使 得传教士的传教工作变得十分困难。因此,西方传教士采用 了最省钱、最有效的传教方式[1],即创办教会学校。由此, 就其性质而言,早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育是作为传播福音的 媒介。最初的教会学校规模小、生源不稳定,主要对象为中 国下层社会的子弟,其英语教育隶属于传教活动,教学的内 容通常包括基督教的教义及简单的日常生活常识。第二次鸦 片战争之后,在列强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及西方学生志愿国 外传教运动的影响下,涌入中国的传教士人数骤然增加,教会学校得到了发展的契机。1879年4月14日星期一复活节,美 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J.Schereschewsky)主持了圣 约翰书院的奠基礼。同年9月1日,书院正式成立,来自培雅书 院、度恩书院圣公会神道学校的39名学生来校报到,到第一 个学期期末学生增加到50人。第一批学生绝大多数出生于教 友家庭,学生的衣服、饮食、书籍、文具等均由教会免费提 供。书院初期设西学、国学和神学3部,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 课。施若瑟任校长兼国文部主任,小文惠廉 (Rev.Wm.J.Boone)主教任英国文学兼伦理学教授,颜永京牧 师任学监兼数学、自然、哲学教授,贝牧师任历史、宗教教 授,同时还聘请了4位国文教师。施若瑟十分重视教育在传教 中的作用,认为[2]4-5:早期的教会教育是传播基督教的一 种载体……如果教育已经成为确立西方基督教体系的一个 重要部分,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教育在东方宣传基督教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重要呢?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受条约、 租借及频繁中外交往的影响,英语逐渐具有商业价值,社会 上出现了对英语教育的需求。作为通商港口城市之一的上海, 变化尤其明显,南京路上不少招牌都用英语书写。英语的熟 练程度成为受雇于上海租界的一大条件,即使在非英语国家 的租界也不例外,如法租界管理局的文件就明文规定行政主 管、工程和文秘等人员必须懂英语,能同时兼懂中文更好,并 对懂英语的雇员有专门的语言津贴[3]。因此,1881年10月, 应旅居上海的一些广东商人的强烈要求,圣约翰书院设立了英文部(又称广东部、收费部),以迎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开 始时招收12名学生,其中只有2名学生为基督教徒子弟,每位 学生每月必须付墨银8元,先学后付。墨银即墨西哥银洋,是 当时在上海租界通用的货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8元墨银并 非小数目,高额的收费只有富人家庭才能承受。因此,英文部 的学生以富家子弟为主。圣约翰书院英文部的设立开创了英 文教育的传统并以其英语教学特色而日益受社会青睐。

2文化输入式的英语教育目的 外语学习的目的可以分成两类:工具性的动机与综合型 的动机。前者出于现实利益的需要而学习外语,如升学、就 业等要求,很少重视外国文化的输入;而后者则是为了与外 国人交际,学习外国文化,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 强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相关的文化[4]。圣约翰书院的 英语教育属于后者,其明显特征在于重视文化输入。早在 1882年,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之一小文惠廉 (Rev.Wm.J.Boone)在给圣公会布道的报告中称:我们要在中 国地地道道地教授英语。许多学校仅仅为了商业的目的极为 浅略地教授一点英语,圣约翰不能浅尝则止。英语知识能使 大多数没有英语知识的人们具有他们所缺乏的道德品质… …我坚决主张,圣约翰应使更多的优秀青年能通过掌握英语 而分享英语民族的政治、伦理和文学遗产[5]。英语部聘请 中国早期留学美国建阳学院的葛胜芳担任教员,1883年9月 又请西方传教士施女士(EstherA.Spencer)加入。施女士具有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先后在圣约翰书院教授高年级学生 英文7年,为书院的英语教育奠基了基础。1888年,卜舫济牧 师(F.L.HawksPott)担任圣约翰书院校长后,愈加重视英语 教育。他认为英语是传播新教育之利器,是将现代教育介绍 到中国的关键。英语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犹如文艺复兴,中国 的文化开始走向衰弱,必须输入西方思想才能使中国得以复 苏。因此,他希望以英语为媒介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思想与文 化[6]。他大力推行英语运动,他在写给美国圣公会总部的报 告中陈述了教会学校发展英语教育的五大理由:一是华人研 究英语,如同西方青年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一样可以训练人 的心智;二是华人研究英语,可以铲除中国学生排外的偏见;
三是华人研究英语,可以训练中国青年与外国人交往和在商 界担任重要职位,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四是华人研 究英语,可以明了基督教事业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社会 培养人才;五是华人研究英语,至少在通商口岸已势在必行, 教会学校应捷足先登[2]5-6。这份报告被认为是教会学校中 提倡英语教育的典范。从小文惠廉、卜舫济提倡英语教育的 思想中不难看出,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 商业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文化输入。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 要载体,也是学习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语言本身 又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代表一种独 特的社会文化。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卜舫济强烈主张只有让 中国学生掌握这种承载西方文明的语言,才能完整地理解和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7]。西方传教士希望通过英语教育促 进中国人的心智发展,接受西方文化、价值观与科学技术,从 而使受过教会教育的一部分社会精英统治中国社会,最终把 中国纳入西方的体系。

3浸入式的英语教学模式 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 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 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 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在成立之初,书院设西 学、国学和神学3部,主要用国语和上海方言授课,很少应用 英语授课。1892年,在校长卜舫济的学制改革下,圣约翰书院 成立了3年制的正馆(即大学部),4年制的备馆(中学或大学 预科)。在卜舫济等人的努力下,圣约翰书院对学校英语教育 作了改革。书院正馆、备馆的英语教学时间逐渐延长,程度 逐渐提高[8]。正科英语部继续招生,同时将英语教育的内容 转入预科,课程大体上是半日教授英文(每周23h)、半日教授 国文(每周23.5h)。预科为英语教育的基础训练阶段,以英文 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包括单词拼写、造句、翻译、语法和作 文等,适当教授一些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数学和化学, 英语为教学语言,大部分课程用英语原版教材。预科前两年 开设汉语课程,但是只有1门从预科三年级开始,中文课程在 整个西学部的课表中消失,见表1[9]。而圣约翰书院的正馆 除了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所有教科书、参考书(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地理)都用英语编写,学生必须 用英语做习题,用英语回答教师问题。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 交流,中外教员也全用英语讲课和交流。这种浸入式的英语 教学方式使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相互渗透,语言学习隐含在 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学科知识以语言为承载,学生在学习学 科的同时也发展语言能力。100多年前,圣约翰书院提倡的语 言与学科相结合的这一做法为当前英语专业复合型课程模 式的设置提供了可资的参考。

4多样化的英语课外活动 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环境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语 言使用规则的掌握及语言运用机制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 作用。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类似真实生活的语 言运用环境是英语教育中关注的一大问题。当时的圣约翰书 院除了浸入式英语教学外,学校的一切章程、通信、书信、 会议记录、年度报告等均用英语。不仅如此,圣约翰书院还 提供了不同形式的课余英语学习途径,如创办报刊、设立剧 团及组织辩论赛等,以此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1890年3 月,在校长卜舫济的建议和指导下,由学生朱葆元、蔡元卿、 吴任之等创办和负责编辑出版的英语校刊《约翰声》 (TheSt.JohnsEcho),是中国最早的学生英语刊物,其目的是 “增进东西之感情[10]”。卜舫济几乎在每一期社论栏中发 表一篇文章,新闻栏目记载学校最近发生的大事,在校学生 和教师踊跃投稿。《约翰声》的创办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还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进行交流。1896年, 圣约翰书院学生剧团用英语排演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 人》,女性角色由男性乔装扮演,表演水平精湛、英语地道, 圣约翰书院的学生自称:“当时青年学生擅长英语者,除香港 皇家书院外,当以约大为首屈一指[11]233。”在戏剧表演中, 学生成功将自己学习的英语运用到实际中,受到了社会的好 评。语言学习中成就感的体验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决 心,从而形成了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1898年,圣约翰书院成 立文学辩论会,以英语辩论为主,由本校教授及社会名流充 当裁判。辩论题目从时事政治到历史事件。学生练习演说, 往往“先撰稿,后背诵,夜以继日,预备功课,无不如是之勤也。

其功效之大,可想见矣[11]233。”以英语辩论促进学生学习 也是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的一大特色。

5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的启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 社会风俗、文化价值、经济结构、教育体制无不发生重大的 变革。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科学知识、文化思想、新式的教育 体制感兴趣。圣约翰书院适应了历史潮流的需要而在中国创 立,是第一所全英语教学的教会学校,它吸引众多中国社会 中的富裕阶层和名流子弟入学,使其实现最初的目标即“我 们要使约翰书院成为中国的光和真理的火炬,没有再比这个 目标更崇高的了。我们将努力给予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 丰富的和基督化的教育,我们将最充分地教授英语和文学,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能水平……”,是西方传 教士推行其语言和文化而“设立在中国的西点军校”[12]。

圣约翰书院学生与众不同的最大标志是他们地道的英语,许 多洋务部门如海关、电报局、洋行及外交部门都对圣约翰书 院的学生另眼相看,甚至一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把“圣约翰 英语”当作高水平、地道的英语。圣约翰书院为中国培养了 一大批英语教育和外交方面的人才,它成功的经验为当今的 英语教育提供了以下两点启示。

5.1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交际能力是进一步 获得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和手段。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 了进一步获得学习外族文化的能力。但是,当今的外语教学 出现了过于重视语言技能而忽视学生西方文化学习的误区。

许国璋先生曾指出: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有这样的 人,语音好,语调也好,打招呼的那几句开场白也像样,可是 谈完天气之后,再也没话了,不能连贯地谈论正经事,既没有 知识,也没有看法,这样是学不好语言的[13]。而圣约翰书院 注重用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文化导入中一 种主要方法―――实践法,使学生了解西方习俗、社会生活、 思想观念。

5.2应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 圣约翰书院不仅在课堂内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四大语言基本技能,还努力营造多种环境使英语成为教学和生活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浸入式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通 过不同途径的语言输入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并营 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使学生在非母语文化环境下成功学 习外语成为可能。

6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网络时代,英语成为全球性语言,尤其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英语 的新教学法、新理念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呈现。其中既有昙花 一现的,也有在经历了实践考验之后获得相当成功的。如何 处理语言与文化、语言输入与输出及英语与学科之间关系等 问题,在英语教育领域仍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因此,希望通 过对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特色及启示的分析,起到抛砖引玉 作用。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