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母亲节 > [剖析德育教学中的对话技巧] 对话技巧

[剖析德育教学中的对话技巧] 对话技巧

来源:母亲节 时间:2019-11-12 08:49:45 点击:

剖析德育教学中的对话技巧

剖析德育教学中的对话技巧 剖析德育教学中的对话技巧范文 1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灵魂,是对话教学始终如一的不变原 则。任何对话,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思想、个性、才能、知识 储备等方面的透彻了解之上,只有了解学生,对其情况了如 指掌,才能区别对待,科学引导。所以人们常说,了解学生 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注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 特长,扬长避短,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是基本立足点“。

创新能力来源于个性的差异,学生个性的养成关键取决于教 育模式的个性化”。施教是建立在知性和知材的基础上的, 只有理顺了这个关系,对话才能找到现实的路径。传统德育 教育在方法上有一个误区,即简单化,忽视学生个性、心理 成熟度和思想进步层次的差异,所以不论怎样努力,效果总 是不好。其实,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金子一般的闪光点,他们 的个性差异很大,我们要因人而异地做工作,善于发现,善 于鼓励,与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营造民主、平等的和谐课 堂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 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 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让每位 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对话教学不强调课 堂是老师的,而提倡我们的课堂,要因材施教,教师应“卧 底”,要不断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要怀着真挚的爱心,以朋友式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健康 的心理关爱他们。现实德育课在学生心目中普遍比较枯燥, 常有学生上课睡觉、看小说或做小动作、不做作业等现象, 这都令老师很棘手、头痛,大多老师对此视而不见。其实, 这些往往与学生的一惯对待德育的态度、心理特征与个性差 异有关联,如果我们不去了解,不针对性地展开工作,因材 施教就会流于形式。

2启发诱导策略 对话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课堂上 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话题,对话就根本无从展示。如何调 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是对话教 学的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德育策略。在对话教学中,总有一 些老师抱怨说:“不怕学生提问题,怕的是学生不提问题”。

是的,开展对话教学,并非我们想到就能做到的,教师首先 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学会启发诱导,重视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生动表达 了启发教学的特征。启发诱导是有突出针对性的,是在立足 教材内容基础上达到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强化人格的目的。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是为提问题而提问题, 而是让学生的提问能够产生预期的课堂效果,进而在满足的 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给学生以充分说话 的权利,给予他们精神自由,通过提问、讨论、辩论或直接 的师生对话,从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动向和价值判断,疏而不堵,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一点一滴地激活他们 的灵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真、善、美的 东西。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针对所学内容和学生的 认知结构,巧致疑难,恰当引导,适机点拨。实施启发诱导 策略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 知识的能力“,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 感‘唤醒’”,开启学生思维的潜能。“授之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授人鱼,只能解决一时之机,授之以渔,则可受 益终生。也如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教学,不在于要 学生搬去可以致富的金子,而在于给学生点金的指头,教师 不是给学生大量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 学生”。在德育课上,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一路 走来,总觉得课堂就是老师的,自己是接受知识的,因此, 他们觉得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由于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俗话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 青的”。德育是人类生存情感的凝结,是人生的第一需求, 它散发在我们人生实践中,是最生动、活跃的生活琴弦,按 理说,只要有关注,就会迸发出心声,产生魅力。而学生无 动与衷、默默无闻的表现,实际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漠不关 心的态度,教师只重理论的灌输,把简单的道理讲得很复杂, 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讲得很糊涂,直到学生厌烦为止。而不用 所教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难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让 学生从感受中去享受,不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这种失去启发诱导的教学,很难摆脱长期困扰德育的“闷课”现 象。

3质疑策略 直接来说,质疑是对话教学中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 萌芽”。爱因斯坦也说过:“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 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是实验手段问题,提 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从中使我 们领略到,不管是学习,还是科学研究,质疑都是不可缺少 的因素,缺少质疑,意味着知识的枯竭。现代教育强调的是 知识的构建和创新,在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尝试的机会, 学会质疑,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参照中,发现问题才是 教育的重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允许学生进行反向的 思考,允许他们犯错误,意味着给他们同时提供一个改正错 误的机会。事实上,学生自走进课堂时就带着无数的疑问, 他们每一次的学习,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明白错误也是一种 “教育的成功”。因此,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励学生进行 大胆的自主学习,勇于探究,乐于创新,敢于怀疑,敢向教 师和教材说“不”字,这更应当是今天和谐教育的内在要求, 是“生态化教育”的最基本表现。让学生质疑,教师应重于 挖掘,在学生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其产生疑问,充分调 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师生情感 的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更不能用僵化、强制的 态度让学生接受即定的知识与结论,要知道“真正创新型、 综合性人才的诞生,是在学生自主融合知识,按照自己的发 展需要和兴趣去学习知识的,是在个体自主学习中完成的”。

学生质疑,不是对教师权威的否定,而是一种学生敢于超越 自我的表现,是达成对话的必要条件。从哲学角度来说,质 疑是敢于否定的品格,是自我发展的必要保证。创新思维是 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质疑往往在不满足中产生出一些别开生 面、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的效果,让人眼界大开,豁然 开朗,更能引导人的思想向纵深之处开发,探究更多新的奥 秘,而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突出的要求。

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学生的思维之门才能被启开,创造智 慧的能量才能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最终才能促进教学相长, 找到摆脱教育困境的方法。

4创设情境策略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 性。创设情境,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热情,教师要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增强感召力,使学 生设身处“境”,在愉快中进行对话、体验、感悟,获得知 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受到启发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其核心 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原国家教委督学柳斌说过 “: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情感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播知识的误区,枯燥的死 胡同”。今天,注重情境教学,但如何创设情境呢?情境的 创设手段多种多样,有歌曲、故事、名言、警句、热点、广 告、漫画、游戏、竞赛等,与其相伴的形式有:生活情境、 交往情境、问题情境、视频情境、想象情境等。对德育课来 说,创设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德育本身是与人成长紧 密关联的情感符号,良好的教学情境正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 的,教师以此为根据创设情境,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 点,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同时,又展开理性的思考。同 时,交流情境也十分重要,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 角色来体验生活,获得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体验。对话交流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伸长,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育的 格局。特别是面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若能组织学生集体 合作,则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点 拨,就会形成一个主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 的效果。德育对话本身是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实现互 动的纽带是双方的情感,互动的基础是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 问题,教师要把枯燥、抽象的概念、原理,通过由内到外的 表达,产生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师生情感的互 动性始终都是不能缺少的。创新情境不能注重形式,而要始 终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多一些思考,少一些 浮躁。杜绝以任何形式转移话题,反对为热闹而对话。情境 创设还要始终贴近学生实际,要真实,为多数学生感兴趣,适应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使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水平符合学习的需要,反对可望而不可即的,或者胡编乱造 的,情境一旦远离了学生,势必削弱、淡化德育的渗透力和 判断力。“德育低效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普遍利用虚拟道德教 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而不可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

这点必须在德育情境创设中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5反思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在教师 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 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念和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 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且在思考中发现,表征所遇到 的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我们 认为: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 学行为不断进行总结的一种行为,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 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可 以及时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达到不断创新的目的。对话教 学中,反思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 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 意义”。反思离不开对话,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与 历史的对话,与事实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对话不是单向的传授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免、互 赠的交流活动,在对话情境中,教师不断在对话中反思自我, 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在对话中得以成长,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反思也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增强 教育能力,生成教学智慧的有效途径,是一种用社会、他人 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做比较的过程,是对自我教学行为的深 刻反省。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自新,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形 成自觉的意识,并逐步摆脱对一定意识的依附性,提高自我 意识水平。

反思策略的基本要求正在于在教学中寻求新出路,拓展 新的发展空间。用我们日常用语来说,研究的目的是“解决 问题”或“提升认识”。对话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过程, “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个课堂”,而这些变化往往 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有主动地反思,才能在不断 总结中探究出走向对话的成功之路。对话策略是教学中怎样 进行对话的问题,是解决对话教学问题的突破口。伴随我国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话教学已提到重要的教育议 事日程上来,把教学本质定位在交往对话,这意味着教学不 仅是传播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 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和学科知识的主 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

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对话的策略,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 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自觉构建全新和谐的教 学模式,促使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挑战德育,教师必先挑战自我,挑战传统,选择对话,优化教学 行为,也许会使我们找到德育教学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