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工作计划 > 个人计划 > 【剖析数学教学的课堂特性】数学教学课堂

【剖析数学教学的课堂特性】数学教学课堂

来源:个人计划 时间:2019-11-12 08:49:43 点击:

剖析数学教学的课堂特性

剖析数学教学的课堂特性 剖析数学教学的课堂特性范文 “有效”一词,从词义上说就是钱实现预期目的、有效 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所谓“有 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 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因此,一堂课是否有效,既要看学生 在课前和课后的变化,还要看其变化的原因――学生是主动 获取知识,还是被动获取知识。课堂是提高质量效益的主阵 地,只有课堂效益的提高,才有质量效益的提高。在当前情 况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小学数 学有效课堂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呢? 一、探索性 【案例1】“循环小数”教学片断:在学生明白“连续 不断地出现叫做循环”之后,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如下两次 探索。

1.第一次探索 师:一根长6m的铁棒重11.56千克,1m这样的铁棒重多 少千克? 讨论:计算后,你有什么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什么?你准备怎样写出结果7(学生有序回答) 2.第二次探索 师:用除法竖式计算:1÷3、13。7÷11。’讨论:实 践后,你有什么发现,7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有序回答) 小结: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 重复出现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分析与思考】 第一次探索,学生会发现11.56÷6永远除不完(无限小 数),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这里是从千分位 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商的最后只能用省略号表示。学生 第一次体验在小数除法中商出现“循环”现象,初步形成循 环小数的概念。第二次探索,学生会发现第一次实践的结论 依然存在,同时发现余数依次重复出现,商也就从小数部分 的某二.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而这恰恰 是循环小数的本质特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学 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苏 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 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 火,显得尤为重要。

二、筒约性 【案例2】“正比例的意义”教学片断:、 1.倒水实验 师取出一个杯子,邀请两位学生用量杯量取50毫升的水,把它倒在玻璃杯中,量出水的高度是2厘米。师取出另一个 同样的杯子,让学生先用量杯量取100毫升的水,再让学生 猜一猜:把这100毫升水倒入这个杯中j水面的高度是多少? 生:老师,1OO是5O的两倍,倒入这个同样的圆柱形的 杯子,水面的高度也应该是2厘米的2倍,就变成了4厘米。(倒 水,量一量,果然是4厘米。) 师:那第一次与第二次相比,为什么水的高度会增加 呢?(趁机引导学生表述: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 这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如果在杯中倒入15O毫升的水呢? 生:6厘米! 师:如果把150毫升水倒在这样一个中间部分“胖胖” 的杯子里,高还是6厘米吗? 生:不是。

师:那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杯子?生:还是同样的杯子l 师:好!就拿同样的杯子!如果在杯子中倒入200毫升的 水呢?250毫升呢?300毫升呢?……(学生有序演示操作) 2.适时提升 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并将演示 的杯子图同步投影(如图1):水的体积在不断增加,水的高 度也在相应增加,在横轴和纵轴方向同步动画显示增加的过 程,最后竟然变成近似的正比例图像(如图2)。

3.发现本质师:当杯中水的高度伴随着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时,什么 量没有变?不变的量与变化的两个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一 步步的出示中,最后得到了如下的连等式:
502=1004=1506=2008=250=.1030012。

【分析与思考】 上述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是倒水实验, 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第二环节是适时提升,目 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数学化表达;
第三环节是发现本 质,目的是借助图片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量的关系和特点。

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课简单、实在、有效,能够在40分钟 内完成。大道至简,真水无香!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简约之 美,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 的期盼。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从字里行间 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然后深入浅出地把编者眼中的 数学文本变为自己独特理解的文本,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在 学生面前。

三、本质性 【案例3】.-植树问题”教学片断:
1.从生活中找原型 师:(出示一只手)手指数是几?手指与手指之间的间隔 数又是几?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请一列同学起立)这一列同学有几个?同学之间的 间隔有几个?同学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师:(出示一列竖立的电线杆)这一列电线杆有几根?间 隔有几个?电线杆根数与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你还能列举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吗? 小结:像这种现象就称为一对应现象,用这种一一对应 的方法可以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2.数形结合解决植树问题 (1)出示:园林工人要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的一边植树, 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7 师:在线段图上模拟种树,设计植树方案,并说说你的 想法。

(2)反馈交流 生1:我是两端都种的,种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下 来,树的棵树比间隔数多1。Il――l――『l――I――Il列 式为:20÷5+1=5(棵) 生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种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 对应下来,树的棵数等于间隔数。lI一――l――l――l― ―列式为:20÷5=4(棵) 生3:我是两端都不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一一对应下 来,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I――lI――I――歹4式 为:2O÷5―1=3(棵) 3.总结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出示:在一条1000米长的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 棵,需要多少棵数?师:利用刚才在线段图上模拟种树的过程,在大脑中想 象一下怎样种,并把思考的过程用关系式表达出来。

生1:两端都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下来,树 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根据这一规律,可列式为1000÷ 5+1=201(棵)。(教师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距离,树的 棵树=间隔数+1) 生2:一端种一端不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下 来,树的棵数等于间隔数。根据这一规律,可列式为1000. 4-5=200(棵)。(教9币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距离,树 的棵树:间隔数) 生3:两端都不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下来, 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根据这一规律,可列式为1000"4-5 ―1=199(棵)。(教师板书:间隔数=全长÷间隔距离,树的 棵树=间隔数一1) 【分析与思考】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首先创设了从生活中找原型的活动, 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植树问题”的本质特征――一一对应。

接着让学生在线段图上模拟种树,借助形象的图形来解决问 题,使抽象的“植树问题”直观化、生动化,使学生进一步 体验到了植树问题的本质特征。最后总结规律,建立数学模 型,把路长定为10{}0米,“逼”着学生用建模思想解决问 题,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进一步体验植树 问题的本质内涵。数学本质是指具体数学内容的本真意义。某个具体内容的数学本质既表现为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 数学知识、数学规律,又表现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本质 属性,还表现为统摄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关注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把 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也有利于其能力的发展和数学素质 的提高。

四、生成性 【案例4】“万以内数的读法”教学片断:
教师首先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选取10条信 息,得到了10个数,即452、6000,3002、6453、980,7050101、 8002、9070、1864,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数分类。

师:请小朋友把桌上的数字卡片分一分,再说一说为什 么这样分就能读得既对又快。同桌两人边分、边读、边议, 随后汇报。

生1:我们把这些数分成了四类:中间有0的、末尾有0 的、中间和末尾都有O的、一个O也没有的。

师:(很得意,是意料之中的分法!电脑演示分的结果) 请你读一读!――还有别的分法D_-q? 生2:我们分两类,一类是三位数,一类是四位数,这 样就不会把四位数读成几百多,三位数读成几千多。(学生 读数) 师:(意料之中,很从容地一点鼠标)请你读一读! 生3:我们是把末尾是0的分一类,末尾是2的分一类,其余的分~类,我觉得很简单。(学生读数,教师犹豫了, 意料之外) 生4:我们是从小到大排列,读得也很快,教师茫然, 太出乎意料了) 【分析与思考】 学生对数的分类,前两种情况是教师意料之中的,而后 两种情况则是教师意料之外。正是课堂中出现的这些偏差, 才使教师了解到学生还不熟悉读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寻求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 去思考各种不同分法的理由,去体会因不同分法而产生的读 的效果。学生动态生成的两种分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动力,而且为正确的分类提供了对比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 经历“面对材料――•比较辨析――明确读法”的思维优化 过程。不仅如此,对这一类偏差的处理,也大大-/olI练了 教师自身的课堂应对能力。可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 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过程由师生 及多种因素共同来把握和推进,过程远比预设和计划的生动、 丰富,也必将会发生更多的意外情况和问题,教师的把握和 调控成为教学成功的关键。

五、聚焦性 【案例5】‘认识分数”教学片断:1.课件出示3只兔分蘑菇的画面,同时出现一篮6个蘑 菇。

师:小免在分蘑菇呢。这篮蘑菇有几个9师:3只兔平分 这些蘑菇,想一想,怎么分?每只兔分得这篮蘑菇的几分之 几?(学生独立练习,完成后同桌先进行交流) 生:每份是这篮蘑菇的1/3。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篮蘑菇的1/3。

师:谁也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略). 2.课件出示:蘑菇的个数变成9个。

师:现在有几个蘑菇?还是平均分给3只兔,每只兔分得 这些蘑菇的几分之几?试着写写。

生:每只兔分得这篮蘑菇的1,3。

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轻轻地说一说。

3.课件出示:蘑菇的个数再变成15个。

师:现在这篮蘑菇还是平均分给3只兔,每只兔分得这 些蘑菇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兔分得这篮蘑菇的1/3。

师:能说出你的想法吗? 生: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篮蘑菇的1/3。

师.这篮蘑菇中的一份有几个? 生:5个。师:5个是一份,是这篮蘑菇的几分之几呢?生:5个是 一份,是这篮蘑菇的1/3。

4.课件出示:蘑菇的个数变成不确定的量。

师:3只免平分这一篮蘑菇,每只兔分得这篮蘑菇的几 分之几? 生: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3。

师:真棒!我们不知道这篮蘑菇有多少个,只要把它们平均 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可以用1/3来表示。

师:如果这篮蘑菇再多些,每只兔分得这篮蘑菇的几分 之几? 生:还是这篮蘑菇的1/3。师:把你的想法大声告诉同 学们。

生:只要把这篮蘑菇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1 /3表示。

小结:我们发现一篮蘑菇的数量在变化,但只要平均分 成3份,其中的一份就能用1/3表示。

【分析与思考】 为了使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不断深化,教师对问题情 境的呈现方式作了精心考虑。3只兔平分蘑菇的条件始终没 变,但蘑菇的数量从6个、9个、l5个发展到不可知,整体“】” 从可知可数变为不确定的数。随着蘑菇数量的变化,学生的 思维逐渐从具体发展到抽象,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也得到了 升华,不仅巩固了几个物体是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还在比较中揭示了分数的内涵: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其 中的一份就能用1来表示、看来,课堂教学要克服以往那种 在教学中零散片断的内容和活动,聚焦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结 构,以少胜多,鼓励学生在重要的概念上花更多的时间深入 透彻地理解:具体地说,就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确定 课时教学的探索点,然后像聚光镜聚焦一样集中时间把探索 点的探索过程做精、做细、做强,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就 能探索成功探索点突破了,其余知识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课堂教学效益也就大大提高‘总之,探索性、简约性、本质 性、生成性、聚焦性是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五大特性,但并 非面面俱到,具体教学时可有所侧重。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从 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开始,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有针对性 地探索,建构对活生生的简约而不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当然也包括建构对数学学习本身(观念、态度、方法和价值 观等)的理解,最终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