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书信 > 倡议书 >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中国古代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中国古代典故大全

来源:倡议书 时间:2019-08-15 17:44:31 点击: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各种典籍记载的历史故事已经成为中华 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经典,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古代典故故事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辽宫阴谋 耶律乙辛的发迹,也源自一场宫廷政变。

道宗登基之初,将朝廷大事托付给耶律重元。时间一长,重元尝到权 力的滋味,想高升一级,让道宗下岗。一次,趁道宗和野兽作战正酣,重元率人 发动突然袭击,打到道宗行宫。不过,此时道宗的号召力还没那么糟糕,登高一 呼,应者四起。重元大败,皇帝没当成,老命没了。

叛乱平定后,道宗暂时停止打猎,回到宫中大封功臣,其中就有耶律 乙辛,他被封魏王,授南面枢密使,掌握对宋用兵事宜。大辽一半精锐要归耶律 乙辛指挥。此时为1063年。

六年后,道宗觉得耶律乙辛用着还顺手,再说也是皇族,干脆大笔一 挥,把所有兵权都交给耶律乙辛,“加守太师,诏四方有军旅,许以便宜从事”。

于是,大辽倾国之兵尽在耶律乙辛之手。

和道宗爱好打猎一样,接过大权的耶律乙辛也想高升一级。但重元是 前车之鉴,他知道不可贸然行动,一旦失手,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

几经思索,他选定一条迂回路线。

道宗上任以来,忙于狩猎,荒废了国政,也荒废了女色,所以现在只 有一根独苗——耶律浚。这小子口碑很好,如果不出意外,将接管道宗家业无疑。

这个“意外”,就是死亡。

可是,18岁的耶律浚年富力强,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死不了,不等 于不能死。耶律乙辛微微一笑,将目光转向后宫,瞄向耶律浚生母、道宗皇后 ——大辽绝世才女萧观音。

于是,栽赃陷害,恶意中伤,隔山打牛,一系列卑劣手法接连出现。二 萧观音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填词吟诗,妙绝一时。可是,这么个才 女,只因劝谏道宗打猎,就被扔在后宫里,每日寂寞,以听皇家乐队演奏为消遣, 尤其喜欢听乐师赵惟一演奏的《回心院》。

一日,宫女单登拿着一首十分香艳的《十香词》,请求萧观音抄写, 说皇后的书法是一绝,抄了她做镇宅之宝用。萧观音一乐,当即抄下。抄罢,意 犹未尽,又写诗曰:“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 窥飞燕入昭阳。”诗意明了,人人都怪赵飞燕,其实赵飞燕受冷落,可怜着呢, 孤枕独眠,又有谁见 这首《十香词》,单登没当作镇宅之宝,而是交到了道宗手中,说萧 观音不洁,和赵惟一有染,此乃证据。道宗的醋坛子顿时翻了,也没心思打猎了, 马上回去,用铁骨朵把萧观音毒打一顿,扔进监狱,然后命人拘来赵惟一,让耶 律乙辛和其羽翼主审。五木之下,何供不得赵惟一受刑不住,只求速死,叫说什 么说什么。一份偷情供状很快就送上去了。

道宗立时下发文件,将赵惟一凌迟,皇后萧观音赐死。死后,尸体裸 露,用苇席包裹,送回娘家。

单登完成使命,向耶律乙辛交差。耶律乙辛大加赞赏。这是耶律乙辛 的第一步。他知道,太子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要扳倒这棵大树,首先要拔除 他的主根。这主根,就是皇后。

萧皇后死前,太子披头散发地跑到道宗面前,号啕大哭,叩头流血, 请求代母而死。道宗大怒,一脚踢翻太子,拂袖而去。道宗觉得,自己明明是受 害者,可太子非但不同情,反而为母求情,甚至宁愿一死。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是,不能不忍,自己只有一子,难不成废掉道宗于是开始冷落太子, 继而发展到提防太子。

耶律乙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悄悄窥伺着,只等适当的机会出现, 然后突然扑出,一招制敌。

太子也知自己处境不妙,整日待在东宫,不敢有所举动。可是,树欲 静而风不止,不到两年,一声惊雷:太子谋反。上告者还指出几人,说是太子同党。道宗一听,火冒三丈。亲自审问,结果没证据。于是将那几人毒打一顿,贬 谪远方。

其实,这是耶律乙辛的又一步棋。他知道,要扳倒太子,光扳倒皇后 是不行的,还要斩断他的左膀右臂。这些臂膀,就是太子的亲信们。

表面上看,太子毫发无损,暗地里,这次的攻讦已经起到了一箭双雕 的作用:一方面,把太子的亲信一网打尽,另一方面,挑动了道宗心灵深处那根 紧绷的神经,使得他开始怀疑太子。

一旦太子被怀疑,扳倒,是早晚的事。

果然,宫中警报再次传来:太子谋反。这次首告者还“大公无私”地说 自己也参与了阴谋:“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 事发连坐。”不用说,这话是耶律乙辛教的。

两次如此,道宗的忍耐到了极限。由于供词中,耶律乙辛也是受害者, 再加上他又是道宗的同志,道宗自然而然地让他出面组织陪审团。陪审团成员, 也就成了清一色的耶律乙辛派。

审讯开始,主审官员就让抓住太子,也不管什么储君,大刑伺候,让 其供认造反。太子被打得半死不活,对陪审团成员请求道:“吾为储副,尚何所 求。公当为我辨之。”恳请大家,告诉皇帝,别听信谗言。

审查团成员听了,眼圈发红,连连点头,先让太子在纸上签名画押, 他们好交差。太子咬指出血,按在纸上,期望道宗回心转意。第二天,签着太子 名字的供状送到道宗面前,可上面的供词,全是谋反内容。原来,陪审团成员只 是哄骗来太子的签名画押,供状内容则根据需要,自行填写。

道宗看了状纸,既惊又怒,当即下令:参与谋反者全部处死,太子改 当囚犯,囚禁在上京高等监狱。

又一次,耶律乙辛胜利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太子活着,仍是道宗唯一的儿子,仍有机会翻牌。心思缜密的 耶律乙辛,要做则做绝。太子进入监狱不久,京都赶来两位宫廷大员,传道宗口 谕,着太子自尽。太子不肯,哭着要求面见道宗,陈说冤情。来人当然不答应,说他们只奉旨赐死太子,没有义务带太子回京。看太子迟迟不愿自尽,两人干脆 撸起袖子,拿白绫套在太子脖子上,勒死了太子。

两人均为耶律乙辛的手下,干完事情,匆匆回京复命去了。道宗打猎 之余,听到了太子死讯——不过不是勒死,是暴病身亡。道宗纳闷,你小子关几 天,咋就死了想到儿媳还在,就让耶律乙辛派几个人带太子妃来问问情况。可几 天后传来信息,太子妃途中染病,不治身亡(实乃为耶律乙辛谋杀)。

道宗此时猛然想起,自己唯一的继承人撒手人寰了。他扔下弓,不得 不第一次认真考虑,自己已45岁,寿终正寝后,这万里河山该交给谁。

三 耶律浚虽年轻,可史书说他“幼而能言,好学知书”,而且虑事周全, 算计有方。萧皇后死时,他的儿子才六个月,取名耶律延禧。

他知道,宫廷之争才刚刚开始,自己身处权力旋涡之中,时时都有被 洪波吞噬的危险,而且这次事变明显是冲自己来的。为了不至于覆巢之下无一完 卵,他偷偷派人把耶律延禧送出宫,托付给一个叫萧怀忠的人养育,临行时,在 孩子怀里藏了一块自己的玉佩,以作为将来父子相认的凭证。对宫内人,他则放 言,此儿已死。然后派宫人抱着一个布包,假做婴儿,送出宫去偷偷埋掉。

就在道宗为继承人想破脑袋,愁眉不展时,萧怀忠进宫来告诉他,他 还有个孙子叫耶律延禧,养在自己家,同时拿出耶律浚留下的玉佩为证。道宗见 到玉佩,立即派人出宫接回耶律延禧。大辽国万里江山,又一次名花有主。

耶律乙辛很沮丧,也很愤怒。

机会,对阴谋家而言,永不缺乏。

1079年7月,正是夏草肥嫩、野兽繁殖的时候,耶律乙辛进宫叩见道 宗,奏事完毕,随口谈起自己最近打猎的事。道宗听得两眼放光,打猎瘾顿时又 被勾起,当日便整理弓刀,准备再次进山,和野兽们华山论剑,一比高低。随驾 的人中,有自己的皇孙。

随驾名单公布后,耶律乙辛提出反对意见,说皇孙年仅五岁,又是帝 脉单传,如有三长两短,后悔莫及。言外之意,让皇孙留守京城。道宗听了,觉得有理,便让皇孙留下监国。

这一刻,耶律乙辛心里美滋滋的,又一次看到了希望——五岁的小屁 孩,什么都不懂,到时只需送上一杯毒奶,就能让其一命呜呼。

可是,在道宗将要开拔时,突然冒出一人跑到道宗面前,拉住马缰绳, 跪下苦苦哀求:“陛下若从乙辛留皇孙,皇孙尚幼,左右无人,愿留臣保护,以 防不测。”话里话外,隐隐约约地指向耶律乙辛。言外之意,这样做对皇孙有点 不利。

道宗这次少有地清醒了,想想自己儿子没了,儿媳没了,千万别让孙 子再出意外。于是点点头,带上孙子浩浩荡荡而去。

四 其实,在这次打猎之前,道宗并非对耶律乙辛毫无提防。

一次打猎,道宗半天之内射死十头鹿,十分得意,等待大家高喊万岁。

可是等了一阵,鸦雀无声,道宗不爽,回头望了望耶律乙辛。耶律乙辛遂跪下高 呼,吾皇英武。其他大臣一见,这才纷纷跪下,大拍马屁。

这一刻,道宗没飘飘然,相反,心里一惊。他暗暗觉得,耶律乙辛的 势力已非同一般,自己在时,尚且如此,自己死后,那还了得! 还有一次,道宗巡视黑山的平淀,大臣们集体跟随,组成浩浩荡荡的 队伍。一路上,道宗骑在马上悠然自得,不经意回头一看,身后居然没有一个大 臣跟随,相反都到了耶律乙辛身后。原因很简单,道宗整天忙于打猎,跟在他身 后也是白跟,他没工夫升他们的官,相比之下,倒是跟在耶律乙辛身后更有便宜 可占,也更有实惠可得。

道宗冷眼旁观,心里压抑得透不过气来。他越来越迫切地感到,打倒 耶律乙辛,势在必行。

于是,为扶耶律延禧顺利上马,道宗开始有计划地打击耶律乙辛。他 先冷落耶律乙辛,然后暗暗清算其错误,并且悄悄拆散其同盟,放出话去,若能 举报耶律乙辛的错误,既往不咎,否则,与之同罪。皇帝这样一说,马上就有人 见风使舵,积极响应。证据交到皇帝手里,道宗呵呵一乐——耶律乙辛这家伙,卖官鬻爵,私藏禁物,倒卖战略物资。

道宗立马组织陪审团,审判耶律乙辛,之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死 罪免了,活罪难逃,道宗亲自动手,用铁骨朵狠狠敲了犯人一顿,关进幽州监狱。

刚过两个月,幽州监狱管理人员上报,老家伙不老实,带着兵器,准备越狱,逃 亡大宋。一个囚犯,又是个糟老头子,带兵器叛逃,明显是诬陷。这次,擅长诬 陷他人的耶律乙辛,狠狠品尝了一把被诬陷的滋味。

道宗接到奏章,终于有了借口,派人立即赶到幽州监狱,拿着白绫, 赐耶律乙辛自缢。耶律乙辛当然不愿死,要面见道宗。来人不许,亲自动手,用 白绫勒死他,然后回京交差。

不知耶律乙辛死前是否记得,四年前,是他派人用白绫勒死了太子。

当被道宗用铁骨朵毒打时,不知他有没有想到,六年前,由于他的陷害,皇后萧 观音死前,也遭受过道宗铁骨朵的毒打。

他终于死了,带着自己未竟的欲望。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秦始皇悟透经济学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 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 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 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 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 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 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 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 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人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 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进行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劳动力损 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 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 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 一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竞达到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 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 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 占领广袤的草原,也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 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 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 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 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 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 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衷于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 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坚固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 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 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以逸待劳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 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 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牢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 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进退自如,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熟悉农活的士兵们 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 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 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 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 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 带,于是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五万劳工, 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八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 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 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又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 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 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中国古代典故故事:西施千金赎儿记 话说越国灭掉吴国后,越王勾践置酒文台之上,大宴群臣,欢庆灭吴 之功。在一片欢悦的气氛中,越国大夫范蠡发现越王勾践是个心胸狭窄、只能共 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于是,他托词向勾践辞行。勾践哪肯答应,流泪道:
“你走了,叫我靠谁你留下,我可与你平分越国江山。”又威胁范蠡说,真要走了, 将杀戮范蠡的家人!谁知范蠡软硬不吃,执意离开了勾践,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 之中,去向不明。

勾践毕竟念范蠡复国有功,不但没有杀戮范蠡家人,还赐封他发妻百 里之地,并令工匠铸了一尊范蠡的金像,置之案右,就像范蠡仍同自己在朝夕论 政一样。

那么,范蠡上哪里去了呢范蠡去太湖找西施去了! 原来,范蠡早就察觉到勾践是个反目无情的家伙,在越兵攻打下馆娃 宫时,他就伺机掩护西施先离开了馆娃宫,并与西施暗下订立计划:一旦自己离 开勾践,就立即去太湖中的三山岛与乔装隐居在那里的西施会面。尔后他们隐名 改姓,弃政从商。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范蠡与西施有了三个儿子:大儿大男,二儿中 男,三儿小男。一家人齐心合力,初在东海之滨治产业,后又在齐国经商,积蓄数十万。只因齐侯知范蠡有才能,要聘他为相,范蠡不从,推说“久受尊名不祥”, 尽散家财于亲友邻里,离开了齐国转移到太湖之滨从商,并改号为陶朱公,在太 湖边一个小镇上安顿了下来。

谁料这时范蠡家中出了件大事:范蠡二儿中男因犯罪被楚国拘囚,并 将处以死刑!噩耗传来,如雷击顶,西施更是肝肠寸断,哭成个泪人一般。当年 这个回眸一笑醉三军的绝色美女,如今已是四十开外的女人了,尽管这二十多年 舒心安逸的生活使她风韵犹存,但是经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她明显憔悴多了。她 哀求丈夫道:“朱公,快想想办法.救救中男吧!” “爹,快想办法救救二弟吧!”大男也忍不住一再向父亲恳求。

范蠡深思良久,最后决定不惜万贯家财救出中男。他先奋笔疾书,给 在楚国当楚王幕僚的好友庄生写了一封密信,然后打开地窖,搬出一车黄金。沉 吟道:“救儿之事,看来非庄生兄不可了。” “不!”西施忽然想起了什么,惊慌地站了起来,她抓住范蠡的手,“你 不能去楚国!”范蠡点点头,他心明如镜:自己是断断不能去楚国的。因为这里还 有一段故事。范蠡本是楚国人,当年,只因楚王暴虐凶残,嫉贤妒能,胸有大志 的范蠡一气之下,同好友文种一起投奔了越国。为此,楚王对范蠡恨之入骨。范 蠡如果重返楚国,楚王能放过他吗 那么,总得有人去楚国呀!谁去呢“爹,我去!”大男忍不住了,等不得 父亲指令,站出来请命。

“对,此事只有让大男去了。”西施点头表示同意。大男自幼与父亲共 患难、治产业,经历不凡;且大男生性机敏,善处世事。范蠡凝视大男良久,竟 摇头道:“此事我看还是让小男去最合适……” “让小男去”西施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她惊奇地望着范蠡。

“对,此事非小男莫属!”范蠡果断地说道。

这一决定,使西施与大男颇为惊讶。西施不由自主地紧紧抓住范蠡的 手道:“朱公,这可万万使不得。小男才十六岁,这么大的事让他去,办不成的 呀!”大男也急了:“爹,还是让我去吧!这千两黄金、人命关天的大事,小 男难以承担的呀!” “不!”范蠡再次果断地说,“此事只有小男去才救得了中男!”西施与大 男还想说什么,范蠡已拂袖转身进了内屋。

第二天,当范蠡醒来时,发现小男正沮丧地站在身边。他不由有些生 气,埋怨道:“小男,天都亮了怎么还不启程呢”小男撅着嘴,不满地道:“爹, 你还让我走呢,妈早让大哥去了!” “什么!”范蠡这一惊非同小可,连忙奔出书房,来到大院,但见大院 中空空落落,昨晚备下的马车黄金早已不见了踪影。他急了,跺脚喊道:“夷光! 夷光!” 西施闻声急忙赶来:“朱公。” “大男呢” 西施不敢正视范蠡,低头讷讷道:“我想来想去,想了一夜,觉得还 是让大男去合适。所以,我就……” 范蠡闻言抱怨道:“你好糊涂呀!” 西施委屈地哭起来。范蠡上前扶住西施说:“夷光,你这样做的结果, 大有可能是适得其反,我估计大男救不了中男呀!” 二 却说大男奉母命押上黄金车辆,怀揣密信,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仆仆 来到楚国,终于见到庄生,呈上了密信。

这位楚王幕僚,与范蠡同龄,当年他俩风华正茂,意气相投,结为至 交。范蠡因怀才不遇而投奔越国,临走曾劝庄生与他同往。无奈人各有志,庄生 婉言拒绝。但庄生极重义气,几十年来,虽与范蠡政见大相径庭,却从不对范蠡 有何偏见,一向十分敬重范蠡。

庄生读罢范蠡亲书密信,不吱一声,坐在那里,闭目做沉思状。一边 的大男急了,忙上前施礼道:“庄公,家父令侄儿带来千两黄金,还求庄公笑纳不弃,在楚王面前多多周旋。” 庄生仍是闭目无语,少顷,他微启双目,向大男挥手道:“此事我明 白了,你且去下处休息,静候回音就是。”大男还欲说什么,庄生已面露烦躁之 色,道:“去吧,不必多言了。” 大男回到住处,望着一车沉甸甸的黄金,心疼不已。他想:这庄老头 究竟有何能耐会在楚王面前力谏相劝吗他有这回天之力吗他要有能力救回中男 的一条命倒也罢了,要是不成,这可是偷鸡不成反蚀了把米,到时候白丢了这一 车黄金呀! 大男想了一夜,最后决意自己暗下活动,凭借自己当年做生意时结识 的几个楚国贵族,请他们帮忙疏通王府内臣。

第二天,大男扮成楚国人的模样,怀揣碎金,去私下活动了。他暗访 了几个文武官员,重金贿赂请求他们伺机上谏楚王。

再说庄生是个冷面热心的人,对于范蠡此托他早已放在心上。范蠡很 了解庄生,他送来千两黄金,特别在信中说这是委托庄生在楚王面前周旋的费用。

作为一个幕僚,庄生深知楚王秉性:楚王乃是刚愎自用之人,一旦认 准的事,轻易不肯改变。但楚王又笃信天象神教,一向信奉天命。所以,庄生抓 住楚王这个弱点,决定用神教之说促使楚王开恩大赦。

庄生救人心切,当即上朝参见楚王。他对楚王道:“启禀大王,臣有 要事相告。”庄生是楚王的得意幕僚,几十年跟随楚王,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 深受楚王信任。楚王见庄生神情凝重,忙问道:“爱卿有何要事只管禀报就是。” 于是,庄生将话引入正题:“昨夜一更时许,臣坐观星象,见天王星 座位置不正,似预示有灾异在近日降临。如大王在近日内施行恩德,灾异祸事即 可消除。” 楚王向来笃信庄生的话,此番话当然深信不疑。一阵惊慌之后,又忙 问庄生:“依爱卿之见,寡人当施何恩德方能消除灾异呢” 庄生早有所料,不慌不忙答道:“此事臣不敢妄议,还由大王定夺。

不过若施恩德的话,只能在芸芸众生中寻求机缘了。”楚王想,这几年来,楚国可以说是国泰民安。要在芸芸众生中施德开 恩,只有对现今囚拘的罪犯开恩。于是,他征询庄生意见。庄生一听正中下怀, 忙拱手称:“大王英明,唯此举莫属。”楚王大喜,当即令手下封闭了宫中的三钱 之府。

三钱之府乃宫中掌处刑事的机关,楚王突然下令予以封闭,暗示楚王 将有大赦罪犯之意,一班文武大臣哪个不知这规矩所以,当三钱之府封闭之后, 曾受过大男贿赂的官员纷纷向大男通风报信,说他弟弟中男近日将获释无疑。大 男听了不由心花怒放,又取出黄金珠宝.一一谢过那些官员。

是夜,大男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高兴之余,不免又为那押放在庄生 处的一车黄金惋惜懊恼。中男之所以能够得救,完全是那几个朋友在楚王面前周 旋说情,那庄生老头没起什么作用。懊恼之余,不由埋怨起了父亲。父亲一向精 明,这回却将此等人命关天的大事系于这敷衍了事的老滑头身上,要不是自己另 外设法营救,中男这回必死无疑了。最后,大男决定巧言面陈庄生,从庄生那里 索回黄金。他认为:既然中男已经得救,这车黄金就不必白送庄生了。到时候连 车带人一起还家,岂不是人财两保了吗 三 翌日天明,大男兴冲冲地直奔庄府。见到庄生,尚未落座,就劈头笑 道:“庄公,您也许意想不到,我弟他得救了呀!” 庄生的眉尖跳了一下,只从鼻孔里“哼”了一声。

大男丝毫未察觉到庄生那细微的表情,继续侃侃而谈。庄生耐着性子 听完后,向大男冷冷一笑,令人推出那车原封未动的黄金,道:“范大公子的意 思,老朽都已明白。这车黄金老朽不敢收纳,还请公子带回,交还给你家父吧。” 大男还想假意客套一番,庄生已托身上不适,退进了内室。

大男回到住处后,只等兄弟一获释,就双双返家。

大男在下榻处左等右等,整整等了四天,仍没见一个人来。他慌了, 料事不妙,急忙找到那几个朋友,一问方知中男已于前天午时三刻被楚王开刀问 斩,丢了性命! 这消息无疑如焦雷击顶,打得大男呆若木鸡,茫然不知所措。他怎么也猜不透楚王为何又突然变卦,为什么这么快就处死了中男呢 原来,这是庄生让楚王改变了初衷。那天大男的一番话,极大地刺伤 了庄生的自尊心,他认为自己上当受了骗,受到了范家父子的侮辱。所以,一怒 之下,他再次面见楚王,告以外面居然纷传楚王将大赦囚犯的言论。楚王因被人 察觉他未施行的意图而恼羞成怒,当即下令立即处治死刑囚犯,以示君王的尊严 神圣。

半月后,范蠡和西施终于盼回了大男。可是,大男带回来的除了那车 黄金外,还有一具装有中男尸首的灵柩。

西施当即昏死了过去。唯有范蠡镇定自若,似乎早有思想准备。

事后,范蠡对西施说:“我早预料结果如此。因为大男与我共患难、 治产业,惜财如命。而小男从小没吃过苦,不知财产贵重。所以,这件事只能让 小男去办,才能如期完成。” 西施闻言,悲悔不已。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