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地区建设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地区建设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1-15 08:23:16 点击:

地区建设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地区建设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单位:辽宁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调研组 去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 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 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李岚清副总理要求各省要结合会议 精神和本地实际,搞好调查研究,精心筹备各地教育工作会 议。为贯彻全教会精神,上海市及时提出建设一流人才高地 战略,江苏省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还有一些兄弟省市 也都提出本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面对教育深化改革、加 快发展的新形势,我省也应提出一个既符合我省教育改革和 发展实际,又鼓舞和振奋人心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这既是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的需要,也是省委、省政府确定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题,制定贯彻中央《决定》实施意见的 需要。因此,我们根据世震、行湘等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 示,组织专门班子,深入到省内外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召开 了各市教委和有关高校领导、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征求了省 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的意见,建议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教 育强省作为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现对其必要性、可 行性及实施策略报告如下: 一、建设教育强省的必要性 1.建设教育强省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纪之 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强国 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穷国的落后历史无不说明,一个国家、一 个地区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 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是影响其在国际竞争和 世界格局地位的关键因素。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创新人才的 培养,知识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靠教育。我省作为国家的 老工业基地,经济实力曾居全国前列,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 献。但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使我省经济 发展速度、水平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我们必 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力素质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已经 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竞争力增强的一个重要 原因。当前,我省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 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经济转型任务 艰巨,面临着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 压力。要解决我省长期积累的十分突出的机制性、结构性矛 盾,再造传统产业的新优势,实现产业升级与劳动力的战略 性转移,振兴经济,重振雄风,我们既无特殊的地缘和自然资 源优势,也难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投入支持,只能依靠人力资 源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来推动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10年, 是我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向第三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 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明确提出一个富有时代感、符合辽宁省情的教育发展奋斗目标, 这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省。2.建设教育强省 是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 开放20多年来,我省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 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省21世纪 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我省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教育仍有很大 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还没 有形成教育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适 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各级各类教育 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的问题,振兴辽宁 经济,加快社会发展,还缺乏足够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全 省教育总量不少,但力量分散,办学规模效益差,因结构不合 理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 缺少在全国影响大的一流高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 教育相对落后,巩固“两基”成果的任务仍很繁重。综上可 见,辽宁教育必须深化改革,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 促进全省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把重点转向提高质量,由粗 放型转向集约型发展,把提高教育水平作为重点,努力把教 育大省建设成为教育强省,迎接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 科技挑战,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加大 教育对科教兴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以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于 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二、建设教育强省的内涵和目标 1.建设教育强省的内涵教育强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 我省实际出发,我们认为教育强省的内涵主要包含这几个方 面:(1)反映全省社会发展水平的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应有 较大提高;反映全省教育发展水平的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或 入学率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在全国的位置居于前列。(2) 高等学校强校建设应取得明显成效,使1―2所高校进入全国 一流行列。这是教育强省的重要标志,也是辽宁经济、社会 综合实力的一个象征。(3)教育投入水平应与教育强省建设 相匹配,即教育强省也应该是教育投入的强省,这是建设教 育强省的基础和物质保障。(4)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和教育自身规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 利于促进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结构和布局,使教育质 量和效益协调发展。(5)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育质量有较大 幅度的提高。(6)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 有很大提高,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等 方面,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7)全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 务的显示度和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使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 知识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推进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体 现出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2.建设教育强省的工作目 标我们认为,教育强省目标要包括事业发展目标和教育改革 的要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制定目标既要考虑全省教育事业50年来已经积累的知识存量,又要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要;既要考虑我省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支持能力,又要 考虑教育再经过3―10年的发展可能及实现的程度,要实事 求是,并留有余地。因此,经过调研、测算和反复论证,我们 提出建设教育强省分两步走的数量指标:到2005年,全省人 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青壮年文盲率不超过0.5%,学前教 育普及率达到75%,“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农村初中 辍学得到治理,基本消灭薄弱学校,全省逐步推进义务教育 阶段学制改革,城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初中毕业 生升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率达到22%,每万人口中大 学生数达到150人,高等学校强校建设初见轮廓,民办教育得 到较大发展。到2010年,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学前 教育普及率达到80%,实现高质量“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 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提高到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提高到30%;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达到195人左右,重点 建设1―2所国内一流大学和15个左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 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素质教育水平居全国先进行列,各 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实际能力等方 面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 能力大大增强,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高校 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各级各类教 育的有效沟通和相互衔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形成 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和终身学习体系三、建设教育强省的可行性 我省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目前,高等教育规模达到 209118人,有64所普通高校,拥有从高职、专科生到本科生、 研究生完整的教育层次和系列;基础教育有普通中学2444所, 在校学生1884915人,小学14084所,在校学生3829655人;拥 有中等专业学校170所,职业中学523所。此外,还拥有一批成 人院校、各类特殊教育学校。与我省GDP在全国位居第7的位 置相对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第7个实 现“两基”,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8年;初中毕业生升 学率达到了52%,位居第7位,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各级各类 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均居全国前列;普通高等学校64所,位 居全国第3位;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108人,位居全国第4 位;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15%,高出全国平均6个百分 点;1999年高考录取率达到71.8%,位居全国第4位;推进素质 教育,全省有氛围,各市有特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 重大进展,先后有10所院校合并成5所,30余所高校开展各种 形式的合作办学,有9所部委属院校划转地方管理,促进了教 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了高等教育资源存量。总体上看,我 省教育规模总量大,普及程度高,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教育的 持续发展,已经为建设教育强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 础上,只要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制定切实可行 的策略措施,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教育强省的目 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四、建设教育强省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关键,也是本次调研的重点。我们从本省实际出发,借鉴了发 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经验,参考了我国一些发达省份的作法, 认为总的来说,要坚持“改革、调整、创新、提高”的原则, 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 应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力度,增强教育与 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此,应 当采取以下重大措施:1.盘活存量,重点抓调整―――要调 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1)以实 施九年一贯制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目标,调整中小学 布局结构,盘活中小学教育资源存量,提高全省人均受教育 年限。随着人口高峰上移,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在2003―2007 年,小学在校生将减少50万人,初中在校生将增加30万人,为 避免小学校舍闲置、初中教育资源不足和新建校舍造成的浪 费,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并减轻初中入学择校热,应逐步 实行九年一贯制。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盘活存 量,最大限度地挖掘高中阶段学校的潜力,普通高中和中等 职业技术学校都要千方百计地扩大招生数量,并积极利用社 会资源,发展民办高中阶段教育,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试办综 合高中,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2)理顺学制, 规范名称,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为彻底改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多样、教学质量和培养标准不一的 局面,除普通中专外,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成 人中专统称为以3年制为主的职业中专;省里主要举办少数 与支柱产业联系较密切或专业性较强的中专,其它省属中专 可根据当地需要逐步下放到市,由市政府为主统筹管理本地 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学校的联合、合并,中专、职业 中专、职教中心校均规模要分别达到1000人、800人、2000 ―3000人,并使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占有适当比例,为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出贡献。(3)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改革,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 强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改革和调整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国家 的总体部署以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可能,除沈阳、 大连外,其它各市地方政府原则上举办一所高校(含职业技 术学院),形成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中央、省两级管理,以 省统筹为主的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格局。中央和省主要举办 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各市集中力量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 育。结构调整以综合性、多科性大学建设为龙头,建设具有 较强学科优势、部分学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强校;促进专 业相近、有互补优势的高校或科类单一、设置重复的高校, 通过合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普通本科院 校校均规模达到5000人,专科学校校均规模达到3000人;通 过兼并办学条件好、质量高的成人高校和普通中专,设置职 业技术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搭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2.扩大增量,出路在改 革―――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改革,形成体制多元 化、形式多样化、投资多渠道,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 格局(1)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 种形式办学。我省发展民办教育,重点是非义务教育,学前教 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举办,鼓励发展民办高中教育。具备条 件的公办高校可以整体转制为国有民办,或部分转制举办国 有民营二级分院,到2010年形成5所万人规模民办高校;鼓励 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采用社会力量办学政策和机制,形成教育 产业集团;引进境外资源在我省兴办高等教育;挖掘省内教 育资源潜力,拓宽市场,吸纳省外、国外教育消费资金。(2)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非义务教育要依托市场机制,引导 教育消费,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占培养成本的比例, 实行“优质优价”。(3)大力推进高中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我省要抓住教育内、外部环境 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供的难得机遇和条件,加快改革,打开 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学生 生活后勤服务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学生公寓的建设。应 抓紧制定扶持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建设高 校后勤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优惠政策,如:免征建设用地税费、 免征三年营业税费。3.实施素质教育,要突出创新―――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 教育质量(1)端正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把教学改革作为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认真抓起来。调整课程 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教材建设,编写出一批符合时代发展 要求的新教材;鼓励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发学生的潜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 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2)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 高等教育。扩招是要引导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削弱升学 指挥棒的作用,减缓升学压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环 境,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3)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要求出发,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政府和学校要针对各类 层次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 试方法、考试的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改革。(4)要建立一支素 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着手二级师范教 育体系向一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进一步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开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公开招聘教师;开放师范 教育体系,积极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类院校向基础教育 输送人才;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 市场运行机制的用人和分配制度。4.保障条件,要狠抓落实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落 到实处(1)依法增加教育投入,保障建设教育强省目标的实 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具体 体现,是实现建设教育强省目标的根本保证。中央决定从 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按同口径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同时要求各地也要根据本地实际, 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据了解,上海市现在是 16.89%,将连续5年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江苏省现在是 25.01%,将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北京市现在是 18.59%,将在3年内提高4个百分点。为此,从我省财政实际情 况出发,建议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省、市财政支出中教育 经费支出比例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使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 支出的比例由目前的15.66%提高到19.66%。(2)切实加强领 导,营造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良好社会氛围。各 级政府要真正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 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要把教育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 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教育工作责任制和考 核机制。各级领导联系学校要形成制度,领导同志要经常到 学校去,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多办实事。各级政府要加强教 育法制工作,把工作方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法治和制度管理 教育,加大教育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建 立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就业 指导,创造就业条件。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用正确的 舆论导向,加大对建设教育强省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观念, 形成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