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元旦 > [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思考措施启示论文(共4篇)]德育工作措施

[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思考措施启示论文(共4篇)]德育工作措施

来源:元旦 时间:2019-11-10 08:09:46 点击:

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思考措施启示论文(共4篇)

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思考措施启示论文(共4篇) 第1篇: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措施探析 一、强化道德意识,净化学生心灵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其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的一种外部反映,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 增强自身抵抗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德育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 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认识自我和完善 自我,把自己塑造成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 价值。

德育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主,充 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所谓自我教育是指大学生通过联系自身的思 想实际,自觉克服不良思想和行为,并主动接受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 形式。在德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认识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接受教 育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通过解决思想问题进行 自我教育过程,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从外界获取知识、接受教育,而受教育的内容 内化为其自身的深刻认识。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包括自 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教育”的转变,还要教 会其自我教育的方法,如内省法、慎独法、自我分析法等,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 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加强道德建设,健全道德体系 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了居民群 众的精神面貌,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文内涵,使老有所养、失有所助、贫 有所帮、灾有所救,公民道德建设让整个社会日益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园, 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逐步在形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 观念相互交融,产生了强大力量,正不断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向前发展。

面向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有德则安,循德则兴。当前, 我国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学校职能,开展道德教育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 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面对高校德育现状,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当代大学 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高校德 育工作的有效性。德育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个整个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 所以我们要掌握德育原则,即必须遵循德育发展的自身规律,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同时德育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中面临复杂的问题和对象,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方法, 如心理学、伦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做到既要解疑释惑,又要凝聚人心,既要理直 气壮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和风细雨、恰如其分地分析是非曲直,让受教育 者心服口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可以说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有缺点的,多年来 的应试教育已经形成了强制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上课就是教,学生学,然 而对于思想道德这样一个特殊的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 的,可能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模式,创新德 育模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忽视主体需要、轻视人文关怀、注重教条灌输的经验型、 工具型、单项式的德育模式,以实现高校德育模式的现代化。使高校德育凸显主 体精神,回归生活世界,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功能,提升大学生的品格高校德育。

四、构建德育环境,营造文明氛围 道不可以坐论,德不可以空谈。德育工作的关键是践行,重点应放在 知行统一上。德育环境包括两个层面:即学校的内环境和社会的外环境。学校的 内环境指学校内部的班级、同辈群体、课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
社会的外 环境指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大众传媒以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

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环境内部的各要素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

重要的是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减少磨擦,构筑新型的 德育环境,形成社会化和开放性的道德教育体系。重视和加强显性的道德课程, 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隐性 课程的潜在道德教育作用。重视学校各科正式课程教育的德育功能,强化教师教 书育人的责任。同時,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关注不良事件的背景,如谁的观点、什么文化背景和历史情境,教育学生永葆民族文化的精华,坚守民 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 影响。

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外部生活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 为此,我们必须占领宣传教育主阵地,在电视、广播台、新闻报纸,互联网上大 力传播主流思想,同时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影响稳 定大局的间题,旗帜鲜明的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思潮敢于开展批 评;
其次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传播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 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使他们 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再次可以在学校、社区设立心里救助站 或心理咨询中心,使每一个心里不畅快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个倾诉的地方和倾诉 的对象,通过心理咨询和救助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具体思想问题,提供单独的指 导和帮助,实施个性化德育教育。最后必须在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 活动,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 展励志青春主题报告会,网络道德问题辩论,重大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等,以丰富 多彩的文化生活来感召他们。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6年度课题(编号GJD1316028) “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海旭 第2篇:关于医学院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医学生加强德育工作的特殊意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 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当 前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 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 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 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 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具体到医学院校来说,加强医学生德育工作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方面, 从医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开始接触到医学生誓言,教育广大医学生要恪守医 德,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另一方面,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基础理论课 之外,还要应对繁重的临床实习任务。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摇篮, 肩负着向医院输送高素质医疗人才和提高医务工作者医疗水平的重任,如何加强 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每个医学院校 要着力加以重视的问题。

二、深刻认识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 的若干意见》,着重强调各高等医学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着力于人才 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显著 提高,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切实结合医学生的特 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德育工作。

为充分了解医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笔者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的500名大 学生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随机选取研究生样本100份, 本科生样本4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由于德育是高校 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多数学生高度关注德育教育对青年一代的价 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给予本次调查以极大的配合和认真作答, 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高等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从学生对德育教学效果的认可度来看,认为“满意”或“比较满意” 的比重已经达到94%,认为“一般”或者“不满意”的仅有6%,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 德育教学效果认可。

其次是学生主观上的学习意愿,“感兴趣”的有125人,比重为27%;

认为“一般”的有258人,比重为55%;
“不感兴趣”的有83人,比重为18%。这反映 出大多数学生在主观上对德育的学习还不是很积极。再来看看学生群体认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7个备 选项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内容不吸引人”、“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运 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与学生互动少”这四个选项。可见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式教 学方法已经成为阻碍德育教学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运用现 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以 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成为摆在广大德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 重要课题。

三、着力创新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 为了着力创新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形式,笔者就某地方医学院校的做 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希望为其他医学院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近年来,学校瞄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 头脑”目标,把德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着重从以下几个方 面做出了探索和尝试: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 总体目标,强化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 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把立德树人作 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引导管理,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 伍,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 和感染力。学校从医学院校、医学生和卫生行业特点着手,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 形式模式进行研究,特别注意加强医学生在临床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用历史上 的名医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型教育他们,增加新形势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教育的内容和为人民群众着想、为病人办实事的内容,注重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 效果,使医学生在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就注重医德医风的养成。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 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所形成的素质教育影響力,往 往更深刻与牢固,影响惠及学生终生。学校以校训为灵魂,统领校园文化建设, 以办学传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以育人理念和校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 的两大支柱,不断创新大学文化建设载体,充实精神内涵,彰显全校师生的价值 追求。学校通过实施文化构建工程、素质教育工程、历史回眸工程、成就展示工 程和文化标识工程等大学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学校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文化建设全过程。编辑出版校园文化 丛书,展示学校厚重的办学历史,宣传老一辈的创业精神。深入整理和挖掘学校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做好校园文化精神研究工程、修订校史、编撰学科 发展史、制作“校歌”,以传承创新的文化精神,迎接建校90周年,评选“杰出校 友”,激励广大师生的爱国爱校情怀。

(三)以载体建设为依托,创新教育形式。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根据不同时间节点的形势政策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教学内 容。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中,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作大学文化与理念和 校风学风的报告,帮助新生更好地了解校情校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把 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二是成立模范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 并开展巡回演讲,从附属医院一线临床教师中遴选出报告团成员,以身边先进人 物和事迹,教育感染身边的人,教育全校师生。报告对象以学生为主,以模范教 师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师德、拼搏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严谨的态度,培养医学 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塑造他们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崇高灵魂。三是加大精神文明 创建力度,开展“学习雷锋在行动”活动,宣传在学校各个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加强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教育,汇聚学校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四是制订大学生社 会责任教育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大学生为国家、社会、学校和他人服务的热情,引导大学 生用青春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王陶 第3篇: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路径启示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以对善恶的评价为标准, 从传统风俗、社会群体行为习惯、个人的品行三者构成的社会关系所共同遵守的 行为原则及行为规范的集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部分,德育的内容和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东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的德育 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的座谈中也强调“一个人只 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 对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希望。如何从当下大学生存在的价值观扭曲、诚信观 念淡薄、自私自利、组织纪律性差等道德问题以及大学生德育教育难中寻求出路, 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所 蕴含的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下的大学生德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方式 1.学思行三位一体 儒家的德育思想是通过其教育思想来完成的,这也就是说儒家的德育 思想蕴含在教育思想中,如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学习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中关于讲诚信的内容。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学习可以直接 接受到以人伦道德为主体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与学习并行 的思考,学思结合有助于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辨别是非善恶,做到视、 听、言、动的合礼,也即是德。至于行,则是学思之后的行为方式,也可以归为 视、听、言、动的行为准则。对于行为的规范是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儒家思想将 人从小到大的行为规范都专门著书以作为检验个体行为的准则,对一个人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进行了规范,以实践道德来实现道德的教育目的。

2.树志与持志并重 对于志的修习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论语·子罕》中提出“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说法,可以体会到儒家思想对于志,即理想信念的 重视程度。而孔子还指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2]”,则指出了个体树立做到“仁” 的理想信念就可以达到“无恶”,而“仁”在孔子看来就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在强调 立志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对立志之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如孟子就指出了坚持志 向不可“一曝十寒”和做到“仁”就必须要坚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3]。

3.发挥能动与内省 在强调外在教育引导的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教育对象要调动自身的 能动性开展自主学习,进而将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内在的自主行动,同时还要 保持内省的自觉以检查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和“慎独”的思想, 都指出只有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使自己做到“君子”和合乎“礼”,也就是 我们所说的道德。能动的学习和遵从道并能够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防微杜渐, 就能够做到礼而不逾矩。

4.师者以身行为范 儒家思想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体现于孔子的言论中更体现于其自身的 实际行为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时候孔子指出自身应该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主张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同时孔子提 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并以此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做到以 身示范的学习榜样作用。儒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在儒家看来“不 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老师要先做到“仁”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

5.中庸与情感培养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个体道德体现的最高境 界。《中庸》一书中将中庸之道集中归纳对内的慎独自修和对外的忠恕宽容、至 诚。作为儒家重要思想,《中庸》作为儒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伦理道德 内容就成为学生修习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做到了“中庸”而不违背“礼”的准则,就 是有道德。与此同时,包括中庸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还强调人的情感培养,这种 情感的培养存在于人与人相处的关系上,如对长辈的“孝悌”、对朋友的“至诚”、 对不知者的“不愠”,对待人接物的“礼”等,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体情感培养 的规范和教育上的重视。

二、当前大学生德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及讲座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全国各高校纷 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教育,主要形式有思想道德修养类通识课程、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等相关的选修课程以及主题讲座三种形式。教育开展的平台有线上、线下 两种,即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授和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

2.举办各类德育类活动 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各高校实际情况,高校都会开展相关类别 的活动,如“学雷锋”等以纪念日为契机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诚信读书征文比 赛等思想道德类系列活动、以相应国家号召为契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的形 式主要包括座谈类、汇报类、学习类、比赛类、公益类四种。

三、儒家德育思想下的当代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 从高校思政从者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 丰富的多元的。但是从教育的初衷和成果上来看,则有较大反差。这一方面是教 育者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也存在于接受教育的学生主体对德育教育的不接受和无意识。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某种程度上还存在教育成果停于表面,而没有让学生 真正接受和以此来进行自我约束的层面。结合儒家教育思想值得借鉴的部分,对 当前的大学生德育发展路径做以下探讨。

1.以教学为主导强化内省与行为教育 发挥教学的主导地位,深化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形成专 业化的德育教学团队,防止课程内容的僵化和说教。在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同 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以实践活动和课程为契机,加强学生的内省 式教育,让学生从外在的行为方式到内在的思想上逐步接受,由浅入深、从外到 内,使学生平时可能忽视的一些道德行为和观念慢慢變成自己的一种潜意识的行 为。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自觉的自我约束,进而规范自身的行为。

2.以实际为出发点助学生树志与实践 当前的大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成熟以及接受到的多元文化、碎片式信 息爆炸的影响,往往会形成多元的、具有不稳定性的心理特点,促成了学生存在 盲目、茫然、不确定性的行为,对自己的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和人生追求等都 具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不空讲大道理,从 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为切入,如学生宿舍群体生活需要和谐才成生活愉快,通 过引导让群体生活经验欠缺的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和包容心;
如没有诚信就无法得 到别人的信任,让学生学会诚信不欺人等。通过具体情况的引导,让学生形成道 德的意识,并通过实践来得到验证,以次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志向。

3.课程内外教师以身为范树立榜样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言传身教”。德育教育,作为最终体现于实 际行为上的教育,身教的重要性就更能体现。作为教育者自身要先能够做到师长 所应具备的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可信度,让学生接受德育的内容。

言行不一的德育教育不能为学生信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首先做到有“德”, 言行举止处处体现“德”,一言一行合乎“德”,如此课堂上的德育才是有信服力的。

与此同时,课外教师“德”的示范作用同样重要,因为课外才是“身教”的课堂,通 过日常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学生能更看到和体会到一个老师的真实状态,此环 境下的教师如果能处处做到“德”则更能够给学生真实感和榜样作用。相反,如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教和所行合乎“德”,但是课堂外的老师却和课上相去甚远,则 很可能推翻学生对于老师的认识,甚至颠覆了对于课堂教育的认识。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都应该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言行举止上都先做到“仁”和“礼”, 才能够达到儒家思想里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让学生自觉的以德育的内容 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4.以陪伴式的道德培养为手段教育 陪伴式的道德培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课堂的延伸让学生处处能够体 会到道德教育的存在,一种是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处在一个有良好道德的 环境。这两点从操作性上来讲有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的课堂之外很难实时掌 握,很难做到家庭教育式的陪伴;
另一方面,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和信息量远远 超出教师的掌握范围,外部的不良信息,尤其是网络上的负面影响很难把控。作 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从课堂外积极开拓德育教育的领 地,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外。有效的手段是将德育的教育和学校的实践活动进行 有机的结合,将课堂德育和非课堂活动的其他校园德育活动进行挂接,使学生能 够接受到有连贯性的、系统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活动。这种形式能够从时间上更 为连续的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教育。

5.积极开展学生的中庸与情感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应适当加强中庸思想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守中”和合 “礼”,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入到你学生日常行为相关的荣辱观教育,从礼义廉 耻的角度来衡量和把握大学生的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机的契合 到学生的自身发展目标中。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更为深切的体会到 好的道德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能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对自己造成的 日常人际交往和生活以及将来的社会生存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情感教育应该 加深学生在家庭中的亲属关系、在校期间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关系的维系, 让学生能够转变自身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尊敬师长等问题。使学生能 够通过情感教育的学习,找到自己所处的情感位置,使学生在对待人际情感问题 时能够更加合乎“礼”,做到明礼义廉耻。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新的机遇, 也是新的挑战。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其从诸多方面都给我们 提出了借鉴意义,将儒家的德育思想和当下的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是有 益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路径。

作者:周迪第4篇: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综合网络环境的积极影响来说,首先,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主体 具备某些“非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被拓宽,学生受教育 过程中的被动性被弱化,其能够在更为平等、民主、自由的形势下接受德育教育, 因此其接触德育教育内容的意愿更强。

其次,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全面,学生具备广阔的选择空间。

从教育者角度来说,跟进时代潮流以掌握新潮化的教育内容,系统了解德育教育 体系以保证教授内容的全面性,是教育展开的必要条件。网络环境下信息渠道的 拓宽为德育教育新知的补充提供更多可能性,自然也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系统化 深入和与时俱进成为可能。

再次,网络化的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科学思想作为 社会进步的主要支撑,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互联网技术作为新世纪最 为有力的生产动力,能够保证大学生思想的不断解放。

最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当前德育教育提供新型手段。网络环境下,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手段不断改进,如以德育教育为主的《那年那兔那些事儿》 的漫画,以爱国教育为主的各类网络剧以及以公众号为代表的德育教育宣传平台 的利用都为当前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条件。

1.2消极影响 在积极影响的背后,网络德育教育还具备一些消极因素。

首先,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此模式下,大学生接受的德育教育信 息较为复杂,网络上某些以民主、人权等为幌子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 同时攻击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将会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导致 某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的良好发展。

其次,网络中的色情、垃圾信息等,极易对大学生思想造成影响。据 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非学术信息的网站中,有47%左右的信息与色情信息有关。在此情况下,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有可能因为过度浏览网络色情信息, 身心受到影响。

再次,网络的虚拟化环境给学生提供交流空间,同时也转变着人们在 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方式。過分沉迷于虚拟环境,有可能导致学生漠视周围的生活 环境。另外,网络环境本身的匿名效果也使得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可能缺乏必要监 督,进而导致如在校园网站中发布低俗信息的行为出现。

最后,网络黑客文化的流行和网络安全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使得学 生形成以侵入他人网站、传播网络病毒为荣的思想,前几年流行的“熊猫烧香” 的病毒传播,对社会既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模式优化 2.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为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各大高校首先需要从网络德育教育 工作入手,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比如各大高校可以 借助中国知网检索学术不断行为的办法,拒绝各类 2.2提高网络意识,加强德育网站建设 从高校自身发展角度来说,提高网络意识,能够保证高校教育内容的 与时俱进,能够促进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代表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宣传, 帮助学生在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梳理良好的价值观。因此,高校需要从德育教 育网站建设出发,一方面形成政治含量和文化含量较高的网站系统,帮助学生梳 理科学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网络教育活动,增强教育互动,提高学生 主动学习德育教育内容的意识。

2.3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 加强网络的监管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建设常规机构进行专门 网络德育内容的宣传和检查,尤其重视大学论坛等的监管,对学生中某些不规范 的行为及时制止和教育;
其次,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借助不良信息清理办法, 结合公安部门力量,对破坏校园网络安全的不道德行为予以及时、严厉的打击。

3结语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网 络德育教育问题。基于此,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自律意 识培养角度出发,从自身德育教育网站建设角度出发,从高校网络监管角度出发, 明确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办法,进而为培养更多道德品质高、 基础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促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作者:孔燕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