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 基础教育价值

【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 基础教育价值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1-16 08:12:37 点击:

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

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 基础教育基础性价值思索范文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了 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这份报告针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预见性地提 出了许多影响至今的命题,其中一个是有关“教育预见”的 命题。该报告深刻地指出,以往,总是社会发展为教育提供一 定的基础,但“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 社会培养新人”[1]36,即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作为基础。正如 该报告所正确预见的一样,40年后的今天,在全球化、信息化、 技术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 个国家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 础性地位。只是因历史、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 素的不同,关于如何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之内涵,各个国 家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以我们对加拿大基础教 育的考察为例,对比中国,阐述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与体 会。

一、基础教育是谁之“基础”? 在当代,世界各国因基础教育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基础 而日益受到重视,并且上升为义务教育;但因国家经济、制度、 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内涵和外延上有许多差异。比 如,在外延上,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是 一致的。因此,他们一般都称之为义务教育,而非基础教育。但在中国,因经济基础较弱,基础教育的外延略大于义务教 育。就目前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而言,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含 高中段)阶段的教育一般被称为基础教育,其中义务教育阶 段(含小学和初中,为九年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阶段。

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理论上可从文献中略看出一二。

比如,叶澜的解释是:“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学 习与发展打好基础,应立足未来,为了未来而确定今日之‘基 础’的涵义”[2]。也就是说,在中国,理论层面的基础教育 之“基础”的内涵包括三个基本含义: ・基础为社会发展之基础;
・基础为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之基础;
・基础为社会和人的未来发展之基础。

1998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上)对基础教育的 解释,可能更为接近中国基础教育在现实层面上的内涵,其 注释为:“基础教育亦称‘国民教育’。对国民实施的普通 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 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3]。这段解释,对中国基 础教育之“基础”的解释包括两层含义: ・基础为公民素质之基础;
・基础为受教育者个人发展之基础,如升学或就业。

显然,这段文字对“基础”之内涵的解释要远远窄于前 一种的解释。

2010年中央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目标阐述为“注重品行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显然,这一 阐述强调了义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超越了《教 育大辞典》的功利性、现实性解释,对人的基础性素养的内 涵理解更为宽阔些。

不能否认,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内涵,在某种程度上 越来越窄化为个体升学之基础。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 国家教育部便通过政策颁布、理论宣传、实践改革等多种措 施要求改变把基础教育作为升学、应试手段的状况,呼吁素 质教育;但至今,这种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

下面,我们从比较的维度谈谈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对于基 础教育的社会发展之基础和人之发展之基础的理解,或许能 够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二、两国对“基础教育作为社会发展之基础”的理解 这里以我们在加拿大考察三所学校时所见、所闻和所感 为例,从两大方面陈述该国对基础教育之“社会基础”的认 识与理解,同时与中国进行比较。

(一)中小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角色 1.加拿大:学校是社区文化教育的集聚和辐射中心 这体现在两所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际运作中,如我们访 问的第一所学校,多伦多市区的普乐小学(PleasantSchool)。

该小学是一所社区学校,学校规模不大;但学生生源极为多 样,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移民子女在此读书。普乐小学从三个方面定位自身的办学使命: ・办学眼光―――“普乐小学应成为普乐社区文化与教 育的心脏与头脑,引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
・办学任务―――“与社区友好合作,一道创设优质学 术中心,以确保社区全体居民都有高质量的终身学习环境, 形成共同的价值基础,并让学生养成在多样化社会中生存的 必要技能”;
・学校价值观―――“我们注重:伙伴关系,引领作用, 有效合作,可信赖,安全,优秀学术,尊敬他人,团队合作以及 公民精神。该学校认为学校是学习的中心,应重视相互尊敬, 并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全校师生的行为是普乐社区行为的 榜样”。

接着,普乐小学对社区的参与角色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如学生家长在学校办学中的合作角色是: ・学生父母一般是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他们可参与筹集学校活动经费;
・父母志愿者可帮助在学校图书馆、教室或其他领域进 行免费服务;
・父母可参与组织小吃节、比萨午餐、一年一度的节日 活动以及一些特别的课程活动等。社区和学校中其他人员在 学校中的角色是: ・社区志愿者和高年级学生参与帮助学生的阅读计划活 动;・父母志愿者参与学校数学能力增进方案;
・学校成立父母与家庭识字中心;
・与当地高中学生、约克大学学生和多伦多大学大学生 进行手牵手活动;
・全年提供家校伙伴方案,提供社会工作岗位和公共健 康服务中心。

这样的社区互动不仅仅落实在目标中,落实在实际合作 中,更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普乐小学,让我们感叹的是, 社区居民作为英雄般的人物被孩子们所了解和欣赏。比如, 在这所小学的走廊上,布满两边墙壁的是孩子们对社区居民 平凡事迹的报告,包括社区过去和现在的送奶工、邮递员、 马路工人、退休船工、幼儿园教师……他们的名字、劳动的 照片等都一一记载于其中。孩子们因为这些社区居民而自豪 和骄傲,他们也因此会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 感。

我们访问的第二所学校是怀雅逊学校。这是一所大型的 内城学校(inner-cityschool),包括从幼儿教育到初中8年 级的教育。学校至少有64%的学生来自英语不是第一语言的 国家,其中大约有49%的学生来自东亚国家。

怀雅逊学校也是一所社区学校,也很注重与社区共同教 育的伙伴关系,以满足学生和家庭教育的需要。比如,该校的 办学宗旨是:“与社区结成友善的教育伙伴关系;父母、监护 人和社区可最大程度地、日常化地参与学校的活动。”在访问活动当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校与社区居民的融合程度。

早晨,我们在学校大门口内侧的走廓上首先遇 到的便 是三十位社区居民,他们列队站在走廓两侧欢迎我们,而且 用刚刚学会的生涩的中国话“你好!”向我们示以友好。

上午,我们在父母亲子中心遇到了几位中国母亲,她们 陪同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游戏和学习。她们告诉我们,亲子中 心的玩具,中午小孩用餐,学校教师提供的小孩子养育培训 活动等全部免费;最大的好处是在亲子中心,孩子们可以相 互找玩伴,家长们可以交流孩子养育的经验。

在午餐会上,与我们同坐的是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们。

一位来自中国的家长告诉我们,每个月他们都要召开一次家 长会。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 学校一般都会采纳。学校的许多节日活动都会邀请家长参与, 或做评委,或直接参与活动。平时,教师每周会将学生的表现 与家长进行沟通;家长也可以对教师的工作提出建议,教师 一般都会虚心接受。

下午,我们参观了学校附近的两所社区活动中心。中心 离学校十分近,步行不过五分钟。第一所社区服务中心拥有 藏书量大的图书馆、电脑、医务室、游泳池,各类与篮球、 排球相关的球类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以及小吃部。所 有设施全部向当地学校和社区居民免费开发,活动中心的志 愿者由当地居民、大学生等担当。怀雅逊学校的许多学生平 时都在该社区服务中心借阅图书,使用电脑,甚至在图书馆做功课。另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为当地父母双职不在家的 学生提供放学后做作业的场所及检查作业或指导方面的服 务。另外,该中心还提供便宜的晚餐、免费的娱乐活动等。

服务中心设有一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其他成员都来自附近大 学的大学生,这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有 一部分成员,来自怀雅逊学校的教师,他们会为当地的新移 民或其他居民免费提供语言培训、文化活动培训等方面的服 务。

在怀雅逊学校的欢迎会上,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教育之 家”的气氛。尤其是校长巴恩斯在全校大会上,用了较长的 时间,逐一点名感谢此次参与迎接我们的教职工、家长和孩 子们的名字。这时候,我们更能体验到这所学校对每个人的 尊重。

怀雅逊学校的大门上赫然写着:用一个社区的全力来培 养每一个孩子。怀雅逊学校校长告诉我们,多年以来,他们一 直与当地社区、高中、大学、医院、亲子服务中心、法律事 务所以及艺术机构等建立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为他们相 信,孩子只有在连续性、和谐一致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更加健 康与顺利;在怀雅逊学校,学生的成功是因为学校教职员工、 学生自身、父母以及社区居民的共同合作与努力。为此,他 们还从美国引进了“部落方案”,承认每个孩子的价值,将学 校与社区共同建设成为一个教育部落。

2.中国:学校是社区文化教育的孤岛,是社区经济发展的诱饵 与加拿大学校在社区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中心角色不同, 中国学校在社区文化发展中的角色并不十分受到重视。这有 多方面的原因:从家长方面看,很多中国家长认为学校是对 学生发展负全责的地方,孩子的成长只要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自己只在家中负责督促孩子的学业成绩便可。因此,他们参 与学校事务的意识比较薄弱。就社区而言,中国是一个城市 化起步较晚的国家,许多学校分布在广大乡镇上,学校在乡 镇中几乎是唯一的文化教育机构。乡镇居民大多文化水平不 高,即使有文化水平高的居民,他们也大多没有主动参与学 校事务的意识。这与中国一向尊师的传统有关,即在中国人 看来,参与学校事务似乎是对学校的不信任。即使在上海、 北京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参与学校事务 的自主意识也不是十分强烈。就学校方面而言,他们也不希 望社区参与自己的事务。一方面,学校担心家长很可能不能 理性地参与学校事务,还会无端地生出许多是非;另一方面, 很多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即便需要家长的合作,大 多也只是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监督、检查学生学业情况。所 以,在中国的学校家长会上,很多学校只是向家长汇报一下 学生在最近一段时间各方面的表现,谈的最多的还是学业成 绩进步与否。就政府方面而言,为沟通和嫁接学校发展与社 区之间的关系,使学校与所在社区、乡镇能够和谐共生,政府 近年来也想出了许多办法。比如利用网络建立一些家校互动平台,但其实质的成效并不明显。政府更多的是为社区中的 退休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至于开放图书馆,帮助家 长,为孩子提供学业辅导、生活服务等只能是天方夜谭。所 以,学校、社区、家长三方面所持有的动机有所不同,信任机 制没有充分建立,外部物质设施跟不上等原因,使得中国学 校与社区的关系略显特殊。

此外,近十多年来,中小学校对于社区发展的意义越来 越受到重视,但主要不是把中小学校作为社区文化教育发展 的中心,而是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比如,一个新社区 建立以后,房地产业为了抬高房价,吸引人们入住,就要解决 社区居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该社区中有一所为社会所认 可的学校,无疑就会拉动本社区各项房产的价格。

(二)中小学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 关于学校和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学会生存》中有一 段深刻的分析。书中指出:“从家庭教育开始,所有的教育都 有使儿童和青年社会化的任务。学校继续和将要继续贯彻执 行公民训练的职责(特别是那些近来要求恢复或已经恢复了 它们的民族特性的国家里)和意识形态训练的职责(在那些 革命领袖认为他们的职责是改造人的思想和推翻一切过去 的堡垒的国家里)。重要之处不是这种训练在教育上的地位 而是它的目的,至少是它的含蓄的目的”[1]86。这充分地体 现在加拿大与中国两国对待这一问题的方式上。

1.加拿大:学校是国家凝聚多元文化的“整合机”多元文化是加拿大国家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背景。在 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以相互尊重每种 文化的价值平等,不歧视任何一种文化作为共同的文化教育 立场。

仍先以普乐小学为例,与中国小学的规模相比,普乐小 学是一所小学校。这所小学只有400名左右的学生,但是这 400名左右的学生的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学生第一语言的类 别多样,大概有21种语言,即2/3以上学生的第一语言不是英 语。除了正常的语言、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研究以及艺术 课程外,该学校还面向本校和外校的学生,开设了两门特殊 的课程,一门是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开设的拓展型法语课 程,一门是为小学和初中学生开设的强化行为方案课程。该 校还有一个幼儿日托中心以及与此相应的父母亲子中心和 为新移民家长开设的语言辅导中心。

由于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普乐小学非常注重多元文化 背景下学生的品格发展(characterdevelopment)。比如,在 普乐小学的学校大门宣传栏、大厅、走廓和教室里随处可见 《普乐小学反欺辱誓言》: “欺辱伤心伤人! 我要付诸行动:勇敢面对,决不袖手旁观;我关心,我能 帮助阻止;我有能力使一切变得更美好”。

普乐小学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 面。在学校走廓上,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反映这种理念的活动板报。比如,普乐小学的门厅两边有用鲜亮色彩勾画的各肤 色、各种族的学生快乐表情的照片。在学校走廓上,我们总 能在不经意间看到由近20种不同国家的语言符号簇拥在一 起,表达“世界和平”的一句话。在欢迎我们的全校集会上, 有七八位不同肤色、服饰或种族的学生举着不同色彩且写有 不同语言的牌子,表达同样一句话―――“你好!”。可以这 样理解:在普乐小学,多元文化既是一种生活事实,更是一种 培养学生平等、尊重、友善观念的良好的资源。

同样,在怀雅逊学校,我们也在学校校园墙壁上看到了 标志各国文化的标语、图片或漫画,这些都传达着他们对各 类文化的平等尊重。

也就是说,多元文化背景作为加拿大国家发展的整体背 景,面临着的一个显著问题便是如何发挥多元文化教育的资 源,使移民子女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和谐共处,彼此尊重并形 成对加拿大文化的基本认同,这也是中小学校教育面临的基 本任务。在参观期间,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多样化 的文化虽然可能会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培养人的文化平等 观念;但是,在国家意识的形成,社会凝聚力的聚合方面,如 何避免文化多元所产生的去中心化、离散化风险呢?第三天, 我们在肯尼迪学校似乎找到了该问题的答案。

据校长介绍,这所学校近90%的学生都是中国移民的子 女,几乎是一所专为华人孩子开设的学校,附近社区的居民 也大多是华裔。一走进学校,我们便随处可看到用中文表达的教育理念或标语。在欢迎我们的全校集会上,当中国国歌 奏响时,那些华人学生几乎都在安静地听着,没有什么反应。

但是,当加拿大国歌响起来的时候,全校孩子激情慷慨地唱 颂了起来。在那一刻,我们既能深刻地体会到学校对多元文 化的尊重,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多元中主流文化的强势。尊重 多元能够让学生对对方文化产生好感,而同时学生也潜移默 化地认同着主流文化价值。正是这种不留痕迹的教育,使得 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的一代代能够在价值一致的基础上, 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加拿 大学校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

2.中国:学校是传播国家理念和文化认同的孵化器 在当代中国,虽然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等 浪潮推动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巨变,中国国内外的移民量在最 近三十多年来远远高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三十年;但是, 就文化构成而言,中国的社会背景大不同于加拿大。加拿大 是不同种族、文化、国籍等意义上的移民,且国外移民占据 了相当大的人口比例。而中国近三十多年的移民,实质上只 是人口流动,谈不上真正的移民。虽然也有世界各国移民的 到来,但这部分人口相对于庞大的中国人口而言,几乎可以 忽略不计。当然,没有多元并不等于没有差异。近三十多年 来,随着人口流动以及市场化、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性 作用,国内不同区域、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收入、就业、机 会等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异。社会公平、均衡发展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 社会各阶层群体对国家政权的正义性、社会的公平性以及国 家理念等的质疑。

在此状况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从小对执政党以及对国 家治理理念的认同感、荣辱与共感,便是学校在新时代无法 推卸的基本职责之一。因此,在当代中国的广大中小学校中, 从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他们便需要使行为与思想逐步 认同和接受国家理念的驯化。比如,所有的小学生在入校 后,1-2年级都要佩戴绿领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 家的花朵;3-4年级一般都要佩戴红领巾,以让学生认识到是 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初中生一般都要加 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意在让学生为加入中国共产党作好 思想和行为的准备;最后,一部分学生将加入中国共产党。再 如,中国几乎所有中小学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也是在培 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国家设置的一些公民课程, 也都通过考试的方式,或明或暗地要求学校为国家和执政党 培养接班人。正是在这样的有意无意之间,学生认同了国家 理念,接受了中国文化,学校通过培育公民为国家统一和社 会和谐做出了许许多多潜移默化的贡献。

三、两国对“基础教育作为人的发展之基础”的理解 在当代,从人的综合素养的角度关注教育对于人终身发 展的意义,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价值共识。只是对综合素养的 结构及具体内容的强调,各国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可能更为明显。这里以关键词的方式,对比加 拿大和中国教育在此方面的理解。

(一)当前加拿大基础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三个 关键词 关键词1:良好品格 从2007年9月起,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行政厅推出了“寻 找共同的根基:安大略学校的品格发展(幼儿园到高中)” (TheFindingCommonGround:CharacterDevelopmentinOntar ioSchools)项目。该项目提出:“人们应当认识到,素质教育 不仅包括头脑的教育,还应当包括心灵的教育。素质教育应 当关照整个人的教育―――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

这意味着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同情感和关爱心的公民, 意味着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以深刻理解公民 意义;也意味着让学生体会多元文化中地球公民的实质。而 为实现这一目标,品格发展必不可少,而实现学生这些品格 的发展,仅有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学生、教师、校长、 教育管理人员、家长、汽车驾驶员、商店店员、法官、清洁 工等人员的共同努力。”[4] 多伦多教育局非常赞成这一项目,并引导当地许多学校 成为该项目的成员,普乐小学是成员之一。在普乐小学,品格 发展与教育工作渗透在学校环境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这里以 我们看到的七张海报为例。

第一张:在普乐小学的门厅正中央,赫然张贴着一张绿色的海报。其标题是:培养品格,培养成功。海报中间用英文 写着十种品格,海报两边相应地有用不同国家语言表达的同 样的内容。内容如下: ・尊敬 ・责任 ・同情 ・友好与关爱 ・群体 ・公正 ・诚实 ・合作 ・正直 ・坚定不移 接下来的几张海报是对这十种品格内涵所作的具体解 释。其中第二张的主题是“责任”,内容是: ・做一个让他人信赖的人;
・任何选择都会产生后果,请在说话之前先思考一下;
・所谓责任心,就是我能够给我的行为一个合理的理由, 使我的行为被他人所信任,并能够对自己的言与行负责。

第三张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内容之一是名人名言,比如: ・教育之所以被称作教育,是因为他能培养人的整个品 格。(马丁・布伯尔) ・我们该牢记仅有智力教育是不够的;智力教育加上品格教育,才是真正教育的目标。(马丁・路德・金) ・对许多学生而言,建立相互尊敬与关爱的关系是学生 智力发展和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迈克尔・富兰;安 迪・哈格里斯夫)内容之二是品格培养的重要性,比如: ・友好、真诚、公民能力、发展积极的品格特征 是今 天社会所需要的;
・品格发展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格发展应融合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内容之三是普 乐小学培养学生品格发展的活动计划。

第四张的标题是“可信赖的人”,内容对“什么是可信 赖的人”作了解释: ・对他人友好,赢得信任;
・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使得自己成为可信任的人;
・做出一些好的选择以赢得他人的信任;
・成为别人可依赖与期望的人。第五张的标题是“尊敬 他人”,具体内容对“什么是尊敬他人”进行了解释: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
・对他人表示友善与体贴;
・充分欣赏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己;
・尊重他人,接受他人;
・“尊重他人不是你给予他人的一件礼物,而是你必须 拥有的内在素养”。

第六张的标题是“自控”,解释为:・“自控就是知道自己能够做某事,但你最终决定不去 做它”。

第七张的标题是“成功的人”,解释为: ・成功的人是因繁忙而无瑕伤感;
・因肯定而不多疑;
・因勇敢而不怯懦;
・因意志坚定而不畏困难。

当然,品格教育并非该学校自身的独特行为。在肯尼迪 学校,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海报。只是各个学校对于什么是 责任,什么是可信赖,什么是成功的人等所作的具体解释略 有差异。

关键词2:主动学习 在今天,人的主动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心的话题之 一。如何培养能够主动发展的人也成为教育的基本使命之一, 这是由于人的主动性是其从事任何活动的基础性动力与要 求。

在考察的加拿大三所学校中,我们基本上都能够感受到 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学生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

比如,怀雅逊学校的教学区走廓墙壁上画着表示春夏秋冬的 彩绘大树的图案。每棵树的枝节上都写着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每个名字的写法都各有特点,使得整个树五彩缤纷,生机盎 然。有的教室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件件色彩各异的小衬衫, 衬衫上写着小朋友们自己的签名。在教室里,我们还发现了班级学生岗位值班表,周一至周五分别列着小朋友的岗位内 容;有的教室里,学生表现表上写着“安娜在艺术方面具有突 出才能”,“我喜欢露茜对待我们的方式”,“彼得的字很干 净”,如此等等。

学生是主人的观念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文化中,还体现在 教学中。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探究与育人价值的整合,现举几 例: 例1:在幼儿随文识词教学课上这是普乐小学的一节幼 儿园大班的识词课。课上,教师引导十几个幼儿随文识词,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思维能力。

第一步:打开书本,教师以呤诵的方式领 读:Theantgoesmarchingonebyone,hurch,hurch,hurch. Theantgoesmarchingtwobytwo.Thelittleantstopstotakea dive. 第二步:教师停下来,指着“takeadive”:Teacher:what’ smeaningofthis? Children:haveaswim。Teacher:Verygood. (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能就会直接告诉学生 说:Pleaserememberit.“takeadive”means“haveaswim”。) 第三步:教师用纸片将takeadive盖住,问学生: T:Canyouimageotheractionsofthislittleantwilldo?Changeitbyotherwords.(你能够想像一下最小的那只蚂蚁还可 能会做些其他的运用吗?请再给一些动作替换一下吧!) S:Takeadrive./climbthetree./haveadrink…. 这篇课文共6个片断,教师依此法,每个片断都让学生发 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而有趣,教师没有 刻意教给学生东西,但学生已经在生动活泼的对话中内化了 学习内容,并形成了能力。

例2:在八年级地理课上这是在怀雅逊学校的一节8年级 地理课教学。

每个学生课桌上放着一个甜瓜。首先,教师拿起一个完 整的瓜,告诉学生可以把甜瓜看作地球。接着,他将瓜切成两 半,并告诉学生,其中的一半是水。教师再将另一半瓜切成两 半,又告诉学生,其中的一半仍然是水,另一半才是陆地;但 陆地的一半不适宜人居住。于是,他要求学生先将代表陆地 的那部分瓜吃掉。学生摇摇头,觉得可以吃的瓜太少了。教 师告诉学生,这是地球发展的事实。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刚 才的认识,用百分比的方式,将上述的几种关系呈现出来。于 是,学生便在自己的作业纸上勾勒出了这样的关系: 这节地理课,如果按照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完全可 以直接呈现给学生,而且可能会得到更为准确的数字或更为 规范的表达。但是,教师却采用了直观导入的方式,通过动手 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人口分布状况。其意图可能不仅仅在于 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球关系的事实,还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珍惜它。

例3:在第二语言教学课上 在肯尼迪小学,我们看到了一节专为华人小学生开设的 第二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这些学生都刚刚从中国来到 加拿大,急需熟悉英语,以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于是,该校 专门开设了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因此在该校,我们看到了 一节英语语音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与中国英语教学 不同的教学思路。

比如,教学单词bus时,教师希望学生知道字母u的发音 有时是/Λ/。中国与加拿大的做法有所区别。

在中国,传统上,教师一般是将bus写在黑板、ppt或卡片 上,呈现给学生后引导学生跟读。但因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 生学会一个词的发音,学生无法形成类认识;现在一些教师 开始探索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方法,比如最常见的是:在呈 现b―s的同时,也不问学生知不知道中间缺了什么字母,马 上就列出两个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单词进行启发,如 mut,nut,然后问学生b―s中缺了什么字母。这看似是在培养 学生的归纳能力,其实是一种较浅层次的启发方式。

在加拿大,教师把bus写在黑板上,然后领读,并指着u读 “啊”的发音。然后,教师又写出了一些学生并没有学习过 的发音,如but,cup,nut等,让学生大胆地根据刚学习的语音, 进行迁移式的拼读。这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呢?在我们看来, 中国教学注重用已有知识启发学生进行归纳,培养的是集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