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

[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1-16 08:12:07 点击:

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 基础教育创新下儿童文学及小学语文教育范文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的 快乐文学,在儿童审美、教育、娱乐、认识、语言等方面有 特别的作用和功能。儿童文学一直与小学语文教育紧密相连, 是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儿童文 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重新得以确认并进一步提 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和负载。在我国儿童文学进入小 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 童文学诞生之时,人们就亲切地称它为“小学校里的文学”。

[1]1920年,教育行政部门通令全国,将中小学的“国文” 改为“国语”,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并大多以儿童文学为 内容。30年代初,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者、现代语文教育的 先驱叶圣陶先生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国文课本《开明国语课 本》(丰子恺插图),在社会上连续使用过17年。他在《我 和儿童文学》一文中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 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 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 就是这样做的。”[2]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后半叶发生了 儿童文学和语文教学“分家”的现象,“其结果不但使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且,更糟糕的是,还使他们害怕 语文,害怕作文,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3]所幸的是, 进入新世纪,随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 基本特点”[4]1被肯定与传播开来,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又重 新被语文教育界“发现”和“接受”。2001年6月,教育部 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此基础上, 2001年7月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简称“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总目标提出了具体要 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 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 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4]4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文体作了规定,如第一学 段(1~2年级)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 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4]5。童话、寓言、故事、儿 童诗等都是儿童文学的文体,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 教育中的突出价值重新得以确认,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 育优势资源的地位得到了恢复。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大量课文属于儿童文学(从文学角度划分统计)。现将内容 改动较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 文教科书中一、二年级的1995年版和2001年版儿童文学作品 选文进行统计。上述统计资料表明,已有相当数量的符合学 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小学语文的新版实验教材,其中半数以上出自名家之手。

这充分说明: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必 然趋势[5]3。

2.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外读物和课外活动的重要资 源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小 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目标,仅靠语 文课堂阅读是达不到要求的,必须依靠课外阅读共同完成。

儿童文学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它之所以成为小学生的 良师益友,是因为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引领小学生 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接受真理;
有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 养成;
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能力;
能扩大小学 生视野、增长知识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篇幅较长, 一般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适合课外阅读。根据《语文新课 程标准》的阅读阶段目标,第一学段儿童可以阅读儿歌、儿 童诗及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二学段儿童至少能阅读 下列的儿童文学体裁:儿童诗、儿童散文、科学童话和科学 故事、寓言、富有象征意义的童话、英雄伟人故事和历史故 事。第三学段儿童感兴趣的儿童文学样式主要有:儿童小说、 儿童报告文学、科幻作品、探险与侦探故事等。随着课程改 革的推进,越来越多依托儿童文学编写的小学语文读本和课 外读物大量问世,儿童文学开始从更广、更深的层面进入小 学语文的教育。尤其是2001年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大批读 物跟风出版。它的选文倾向于文学的一面,超过三分之一的 文章是具有较高审美品位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成为了儿童 文学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成功标本,并成功引领儿童课外读物 向相同方向发展,其后产生的集约效应,促使儿童文学在小 学生新语文阅读、新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小 学生的语文阅读运动、儿童的课外阅读运动、儿童文学的阅 读运动得到了整合。”[5]253优秀的语文课外读物,将把小 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到高雅的文学审美上来。此外,儿童文 学也是小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丰富材料。小学语文课外活动 是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 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小学语 文课外活动,可以使小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听、说、读、写 等方面的爱好和能力。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 为各个学段的儿童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组织第 一学段儿童开展儿歌儿童诗朗诵会;
组织第二学段儿童成立 班级图书角,举行童话故事比赛会;
组织第三学段儿童成立 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合编诗集、表演课本剧 等。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将会满足小学生不同的 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正鉴于此,基础教育改 革背景下,儿童文学不仅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儿童 文学自身也因与基础教育的结合得到发展的机遇,儿童文学 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二、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文本的教学 既然儿童文学作品被选进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学生学习 母语的范本,那它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了,而 是也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任务,因此在许 多具体的教学策略上与一般的文本有着不少共同的地方。但 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不强,把任何一篇文章都 当作“记叙文”来教,每篇课文的结构、教学设计基本相同。

“‘学习字词、认读课文、理解课文’三步走教学法是目前 大多数教师教学课文的法宝。”[5]330其实不同的文体有着 不同的审美特征,儿歌、儿童诗、童话、儿童散文、儿童小 说、儿童故事、科学文艺、儿童戏剧等等,各种文体审美特 征不同,具体到各篇作品,因为题材、表现形式的不同,更 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文学和语言形态。笔者以为,儿童文学文 本最主要的是要教出儿童情趣来,教出童真、童趣来。儿童 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情 感体验。教师教学时应重点从情趣入手,而不是让儿童文学 文本承载过多的教化作用。同时,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少 些功利性,不要把成人的想法甚至误读去影响孩子们的阅读, 应让孩子们自由阅读,并“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 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6],带领孩子们去领会作品里的童真童趣,感受儿童文学 文本的美感。下文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教学为例。儿童 诗,以真率明朗的情感、富于音乐性的语言、纯真隽永的意境,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情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诗意理解, 把儿童带入诗歌的殿堂。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文体之 一,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第十一册专门 安排了诗歌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语文新课 程标准》对儿童诗阅读的阶段目标也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 发挥儿童诗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在 儿童诗教学时,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知 识经验、审美趣味,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法去讲解、分析、 引导、游戏,让儿童真正得到求知和娱乐的心理满足。而且, 教师还要很好地把握每首诗的特点,把儿童引入诗歌的意境 中去,才能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1.反复吟诵,初步感受情和趣 2.想象联想,再现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美学特征,它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儿童诗 的意境是纯真隽永的,而且充满了童稚。由于诗歌的语言是 跳跃的,在阅读时,需要读者通过想象联想去“填补”诗中 的“空白”。在反复吟诵,初步感受诗情的基础上,教师应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透过文字展开联想,获得“内 心视像”,勾勒出完整的诗意画面,这样的儿童诗才能感动 学生,尤其是感动中高年级的学生。金波的《春的消息》是 一首富有儿童情趣又意境绝佳的儿童诗,它运用取景、调色、 拟声、准确的动词为儿童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水,漂白了鸭的羽毛,/盼望了整 整一个冬天,/你看,春天已经来到!……”在反复吟咏中, 教师应帮助儿童读者在大脑屏幕中幻现具体的画面。在《春 的消息》中,可以从诗歌色彩的搭配和声音效果两方面帮助 儿童读者再现画面。你看,仰视而望,翠色欲滴的柳树枝条 柔软地垂在河岸边。鸟瞰河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 雪白的鸭子在春水的洗涤下,与翠绿波光交相辉映,这样一 白一绿的构图,使图中的景物被层层点染,达到水乳交融的 境地。然而,这样一幅画,虽则美丽,略显活力不足,诗人 没有忘记添上点晴之笔:“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 歌,和它一起奔跑。”诗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拟声词,但 这并不妨碍读者透过物象去感知声响。“唤醒”产生破“寂” 的联动效应,仿佛溪水叮叮咚咚的声音即刻弥漫出来,与画 中孩子们欢畅的笑声融汇一体,既展露了童趣盎然的世界, 又让学生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又如教学第五册毕国瑛《听 听,秋的声音》,通过秋天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的声音, 教师帮助儿童读者再现画面:想象树叶像蝴蝶美丽飞舞的吟 唱;
想象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想象大雁掠过田野时的叮 咛……反复吟诵,使学生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调动学生的 听觉、视觉感官想象联想,三年级的学生才能体验到浓浓的 秋的意境。

3.细细品味,探究技巧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了不少儿童诗,但难度逐步增加,小学高年级的儿童诗已经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直白, 因为它运用了不少现代诗歌的技巧。《语文新课程标准》第 三学段(5~6年级)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 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 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4]9“诵读优秀诗文,注 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4]9 如何教出高年级的特点来,教师应该思索。笔者以为,高年 级诗歌教学除了朗读、再现意境教学,还应该教给学生一些 诗歌阅读的技巧。因此,教师不妨自学一些诗歌理论,慢慢 向学生灌输一点诗歌技巧,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第九册 王宜振《斗笠》于2002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给读者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一首五节二十行的小诗何以产生这样的艺 术魅力呢?诗人回忆:“应该归结为小诗的亮点点燃了读者 的眼睛……这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亮点,往往由奇特瑰丽的 意象组成,一连串的闪光点,有时显得妙语连珠。”[7] 诗歌第一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M你便把故 乡戴在头顶。�M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M娘 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故乡戴在头顶”,意象 是新的,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这是诗歌的第一个闪光点。

接着“一朵蘑菇”,又是一个新鲜的意象,又一个闪光点。

短短四行诗句就有两个新鲜的意象。诗歌每一节都有一至两 个闪光点,一个又一个亮点组合起来就使整首诗闪烁发亮, 产生的冲击力和穿透力抓住了读者的心,给读者一种新奇而别致的感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了解“新鲜的 意象”这种创作方法。除此之外,王宜振的儿童诗还运用了 “思想知觉化”和“自由联想”等现代诗歌的技巧,教师也 可向学生略作说明。教师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揣摩诗歌的声 调、节奏和语言,细细品味诗情。除了欣赏诗歌声调的抑扬 顿挫、节奏的优美动听、语言的准确凝练外,教师还应该引 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语言的不同,认识诗歌语 言本来就是日常语言的“陌生化”,这些语言的创作手法并 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就可以概括的。例如第十册张继 楼《童年的水墨画》中“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人影 给溪水染绿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诗句,让学生 细细感受飞扬的童心童趣、品味诗歌蕴含的诗情。

再如王宜振《斗笠》第二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 �M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M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 故乡的声音,�M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这 种语言方式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如果用语 法分析,甚至是“错误”的,但却给小读者一种新奇有趣、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 文本的教学时,不应一概地按字、词、句、段、篇、中心思 想等固定格式和程序,把一篇篇充满了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 作品肢解得面目全非,上成令学生讨厌的课。这样既违背了 儿童文学作品的本意,更违反了儿童阅读与审美的自由。因 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儿童文学修养,扎实地掌握儿童文学主要文体的特征,才能上出儿童文学文本的特色。

在新课改背景下,在程标准的理念下,随着儿童文学在小学 语文教育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我们要让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 课程有效地沟通、整合,加强课堂内外阅读的指导,扩大学 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最大程度地开发儿童文学的优势资源,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