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植树节 >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中教科书释解]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中教科书释解]

来源:植树节 时间:2019-11-16 08:12:01 点击:

基础教育中教科书释解

基础教育中教科书释解 一、小学教科书以人为本的设计立场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基础教育改革者总是秉持 “育人”的教育使命,教育者努力在实践中实现“以人为本” 的教育诉求。“‘以人为本’的依据是,‘人既是教育的出 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科书里的“人”就是“学生”,既不是教师,也不是教材 编订者。教科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来源,是师生课堂交往最直接的媒介。

在知识的传递与习得中,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不可被教材 编订者所忽略。在教材展示中,在其形式编排和内容结构上, 学生这类群体都是最直接的感受者。因此,在教科书编订中, 编订者首先应该依学生习得知识之特点,然后应学生心理之 所需,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教科书的内容是否来源于学生 的生活,是否能被应用于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 特点且便于学生学习。只有一切来源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教科书才能够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出现的教科书,越来越尊重学生的地位和价值。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人’的地位和价值是出发点和落脚 点,‘以人为本’既是观念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改革 的重要事件立场。”如果一套教科书完全按照编者自己的想 法,从便于教师知识的传授、教学的评价这一立场出发,那 么他所编出的教科书就只是一台传授知识的机器,而且是只被教育者操作的机器,不容易甚至不能够被学生接受,在课 堂教学中也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深入对话。教育改革强调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 即是站在学生的视角,把学生作为教育中有地位、有价值的 人,将学生视为有价值的人的存在,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学 习活动的主体,知识的承载者就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 从本源中了解到“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二、小学教科书的人本分析 与20世纪90年代末相比,现在学生使用的小学教科书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透过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小学教科 书编写者已经站在了“人”的立场上,从原来便于教师教学 的角度转而走向以便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编写教材。这一转变 顺应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同时也在改革中起着推动的作 用。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进行分析。

1.在形式上更加满足儿童的视觉需求。相比于20世纪90 年代末,21世纪的教科书在页面上的行间距、页边距变宽了, 便于学生在书页上自由发挥。在这一点上,小学数学教科书 体现得最明显。翻开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到在新授课的页 面上,两边留有很大的空间,有时会有对知识的备注或者课 外拓展。比如,在讲圆周率的时候,旁边的空白处会拓展祖 冲之的故事或国外的相关内容,这样学生看起来更加方便, 也不至于因为整个页面全是汉字和图形而失去看书的兴趣。

此外,更多的左右页边距也给学生写下自己的想法或记笔记留下了空间。21世纪的教科书颜色更加丰富多样,模块逐渐 多样化:语文课本里的“语文园地”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活 动体验,数学课本里的“数学广角”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的 数学,使之实现了学以致用。此外,书中的人物卡通化、形 象化也是一个发展趋势,整体视觉效果更好。卡通式的人物 更是源于小学生热爱动漫的心理特征,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视 觉和心理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教科书编订者在编书过程中 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内容上吸引学生的眼球。

2.内容上更加贴近儿童的心理特点。课文选题更具时代 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部分摆脱了一些革命性的、传 统的文章,趣味性、故事性、科学性的文章增多。现时代的 学生已经离革命战争年代越来越远,虽然革命先烈的伟大精 神仍需要继承发扬,但教科书更应该以时代为主题,更多一 些符合时代特色的内容。因此,现代的教科书更应该多一些 “现代人”的元素,以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从现行 的教科书来看,书中的语言柔和委婉、生动有趣,更能体现 小学生的语言特点。比如,在课后习题中,原来的书中一边 都是“做一做,写一写”,而现在出现了“试试看,你一定 能行”、“你最棒”等鼓励性话语。习题的导入性语言由原 先硬邦邦的命令性言辞变为柔软的带有激励性的语句,从中 不难发现教科书的主人已由教师和编者转为了学生。这样, 教科书就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与乐于学习,为了激励学生的自我主动发展。现时教科书课文后的问题更加开放、更具思考价值,具有探索性,而20世 纪90年代的语文教科书里每篇课文之后的题目类型大致 有:读一读、写一写,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文中某 (几)个自然段的段意。与此同时,新世纪课外拓展的读物 更加丰富多样,选择性更强,为不同兴趣、具有不同特长的 学生提供了各自选择的平台。在课外拓展上,不再具有强制 性,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这就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 位,也易使学生对自我学习有所担当。此外,在现行教育体 制下,家校联系更加紧密,教育不再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学者 的事情,而是家庭和学校共有的事情,教育的担当者更加明 确了各自的责任,同时也产生了担当职责的意识和条件。在 基础教育改革这个大的背景下,教育的担当者似乎也已经不 再局限于学校教师和家长身上,甚至还包括小学生自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 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而教科书的课外拓展正体现了 这一点。

3.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和全面性。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基础教育改革 中,教科书的发展也避免不了这一普遍的规律。人的活动总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目的,在一系列的 变化与发展中,总能体现其特定的主观意向。因此,从形式 和内容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归纳出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中教科书设计理念的变革趋向。(1)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发展的能动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其本身 就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本能。尤其 在儿童时代,好奇心更是驱使人探索未知物的强烈心理。儿 童本身就具有发现、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欲望,然而在教育中, 教师们往往将儿童视为弱者,视为处处需要保护的低能者, 因此,在儿童的行为中,经常以命令或者禁止的心态对待他 们,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样反而使 得本来就具有探索心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畏惧,害怕受 到斥责,受到批评。杜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 兴趣出发,正是基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教材的编订也基 于这样一种认识,将之作为教材编写的理念,在形式和内容 上倾向于学生的视角,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而不是进行简 单的知识灌输。(2)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注重学生 发展的全面性。马克思早就提出“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一命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的发展、社会的 发展正在逐步走向全面性。教科书作为发展中的知识传递的 媒介,理应把“全面性”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在尊重 学生主观意识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形式的 简约、大气与内容的新颖、欢快正是基于小学生天真简单、 探索欲望强烈的心理特征,在有限的课内知识之外拓展无限 的有趣的课外知识,在单一的语文学习之余拓展科学知识或 者联系其他学科,在知识的传递之中更注重实践操作,培养 能力和提高素养。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说明了:新时代的教科书正在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养联系起来,注重其全面发 展。基于生活哲学的教育是站在人的主场上的教育,基于学 生的教科书应该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的教科书。走向“以人 为本”的教科书,是在学生的视角下审视教育,是编者以学 生的心态编写知识的乐园。相信在属于自己的乐土中成长学 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越来越浓厚。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