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劳动节 > 兰亭集序教学 [《兰亭集序》教学的一二三]

兰亭集序教学 [《兰亭集序》教学的一二三]

来源:劳动节 时间:2019-10-15 07:59:09 点击:

《兰亭集序》教学的一二三

《兰亭集序》教学的一二三 浙江省绍兴鲁迅高级中学 王高年 《兰亭集序》不长,教学难度却很大。听过多次教学此 文的公开课、评优课,总觉得一些老师没有解决好重点难点 问题。笔者多次实践,反复琢磨,认为抓住“一二三”是解 决问题的关键。“一”是一项活动,即“修禊”;
“二”是 两种情感,即“乐”和“痛”;
“三”是三个问题探究。

一、修禊 修禊是我国从周朝开始就有的一项民俗活动,是人们在 春秋时节于水滨举行的斋祭仪式。当时人的寿命都比较短, 举行斋祭就是为了避灾祛邪祓除不祥,以达到健身长生的目 的。据《宋书·礼志》记载:“后汉有郭虞者,有三女,以 三月上辰亡二女,上巳亡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并亡。俗 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 自洁濯,谓之禊祠。分流行觞,遂成曲水。”这一记载说明, 人们修禊是为了避免灾祸。在修禊事时人们用香草浸泡过的 水沐浴,目的是“洗濯祓除,去宿垢”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再是“行觞”“宴饮”,这是为了愉悦心情。“修禊”后来 逐渐发展演变为到郊外山水俱佳之处游览的活动,一般也不 再有斋祭了,但沐浴、曲水流觞、宴饮等活动还一直保留着。

《兰亭集序》中“修禊事”的主要活动是“曲水流觞”和“宴 饮”。虽然原文对“修禊事”一笔带过,但我们认为这一笔 是很重要的,它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乐”和“痛”两种情感都因“修禊”而来。为此,教学时 我们引用了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中的几句:“情因所 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

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志兴。”“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 永一日之足,当百年之溢。”修禊的目的就是借山水之美, 感受万物的变化,以化去心中郁闷,振奋潦落的神志,从而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愉悦。文章开头点明修禊,既引出下文对 兰亭景物的描写,又提示文章中心内容“乐”和“痛”。

桑世昌《兰亭考》说,兰亭集序“晋人谓之临河序,唐 人称兰亭诗序,或言兰亭记;
欧公曰修禊序,蔡君谟云曲水 序,东坡云兰亭文,山谷云禊饮叙。通古今雅俗所称,俱云 兰亭。至高宗皇帝所御宸翰,题曰禊帖”。“临河序”“修 禊序”“曲水序”“禊饮序”“禊帖”等均以修禊这一活动 为题目。这表明后人认为修禊确实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文 章的纲。纲举目张,把握住修禊这一“纲”,对理解“乐” “痛”的情感就容易了。听过了不少教学《兰亭集序》的课, 但大家都对修禊这一活动均不作介绍,其实花几分钟向学生 介绍一下修禊,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还是有作用的。

二、两种情感 从写法上看,修禊与兰亭景物的描写其实是一种“兴” 的手法,修禊引出下文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又引出全文的 核心内容,即对人生的“乐”和“痛”的议论和抒情。为何 “乐”突然转变为“痛”,这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从内容上看,“乐”和“痛”是中心内容。先说乐。乐 从四方面来说:为人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为自 然环境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为流 觞宴饮之乐,“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为天 气和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这些是乐的基础。赏美景,共宴饮,作诗歌, 抒情怀,心愉悦。但这些只是乐的一个方面,我们认为更重 要的是王羲之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健康地生活着,能在 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点“修禊事”,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大 乐。

再说痛。“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欣于所遇,暂得于 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生短暂, 韶光易逝。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至花甲也不错了。这时的王 羲之五十多岁了,也已经进入了老年。一俯一仰之间,人的 一生就悄然而逝。即便是快乐之事,也不可能常有,更不可 能长有。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人生更是无常。王羲之自然 知道修禊之起因,知道后汉郭虞“二日亡三女”的悲惨故事。

正因为如此,产生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是很自然的,人生乐 的事不多,而悲的可能更多。“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 兮奈老何”,故有“岂不痛哉”的悲叹。当然王羲之也不仅 仅是哀叹人的寿命太短,还有对生命前程的担忧,还有对当 时社会危机四伏、政局不稳的担忧。这就是由乐转化成“痛”的原因。

文章的这种由“乐”而“痛”的情感转变,是和禊事相 关的,修禊本身包含着乐与痛两方面的情感。能健康地生活 着并和大家一同参加郊外的修禊本来就是快乐的。但同时, 修禊又让人想起生命的无常,人生的短暂,想到郭虞孩子的 悲剧,因而也是“痛”的。

从文章结构上看,由“乐”而“痛”情感的转变,是受 庄子影响的。晋时的知识分子普遍崇尚老庄,喜欢谈玄说理。

故玄言诗风行一时,兰亭诗也基本上是玄言诗。王羲之也崇 尚老庄。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本来看不起支道林, 一次听支道林说《逍遥游》,滔滔不竭,由是内心佩服支道 林。这说明王羲之对庄子的喜欢。《庄子·知北游》最后部 分有这样一节:“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 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 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山林呢,还 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结束, 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 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 是临时栖息自然界的旅客罢了。《兰亭集序》先写自然风光 环境气候给人带来的乐,而这乐是短暂的,再从乐到痛,抒 写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文章在结构上与《庄子·知北游》中 的这些话完全相同,而内容上是对《庄子·知北游》的继承 和发展。乐与痛,即人生活着就是乐的,病了死了当然就是痛了。

健康地活着,就是乐,凄苦地活着,就是痛。人生的伤感和 生命的飘零,更是大痛。人生苦短,乐少痛多,与大自然相 比,人只不过是大自然这个旅舍之中的勿勿过客。真是痛 啊! 三、三个问题的探究 (一)对“天朗气清”“丝竹管弦”的理解 《昭明文选》是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选本,它没有选《兰 亭集序》,理由是“天朗气清”一句描写失真,“丝竹管弦” 词语重复。因为“天朗气清”是描写秋天的,“丝竹”即“管 弦”,语意重复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为了方 便讨论,我引入了相关知识:
1.《兰亭考》引《山樵夜话》:右军兰亭记其文甚丽, 但“天朗气清”,自是秋景,不当于春时言。

2.金圣叹说,上巳日天爽晴甚,觉兰亭“天朗气清” 之句,为右军入化之笔。

再说“丝竹”即“管弦”语意重复。这只是问题的一个 方面。古人在行文之时,往往重视句式的整齐,因而就会出 现类似的情况。这一类重复,在一些名篇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兰亭集序》开头一段,句式整齐,音节和美,读来琅琅上 口,如果删去其中一词,读起来就没有这种效果了。贾谊是 辞赋大家,他的《过秦论》虽是“论”,可开头的“席卷天 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还是有赋的影子。这些句子语义也是重复。但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啰嗦,反 而觉得诵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昭明文选》其他篇 章中,大凡用赋这一手法的,这种所谓的重复其实也是很多 的。

这一问题既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究,于无疑处发现 问题并解决问题,又要让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辨析 “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出于“庄子”。《庄子· 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 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知 北游》:“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 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故万物一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庄 子》其他篇目中如此之论还很多。《兰亭集序》第一段对兰 亭景物的描写,就含有老庄贴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全 文在结构上与《庄子·知北游》中那段话一样。崇尚庄子的 王羲之却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样看 待王羲之对庄子的态度? 庄子是从哲学的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人之生死的。

若从浩茫的宇宙来说,人生百年,与万亿年的宇宙来比,那 是不可比的。正因如此,长寿者八十岁,与短命者十八岁, 在庄子看来似乎是相同的,不论是八十还是十八,在大自然 里只不过是一瞬而已。王羲之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探讨生命问题的,他虽也信老庄之学,但又超出了老庄。他把双脚 踩在现实的土地上,关注生命,关注人生,认为人生苦短, 生命可贵,因此要懂得珍惜,要珍惜当下。在暮春之初选个 好日子去行修禊之礼,其本义也是求得健康与长寿,避免人 之早殇。《兰亭集序》在结构上继承了《庄子·知北游》, 而内容上则比庄子有更积极的意义。

这一问题是让学生明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学习古人, 但不能泥古,要有创新。

在教学中,我们认为以上的“一二三”问题解决了,文 章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也解决了。而这里的“一二三”是互相 联系的,一环一环相扣的。修禊活动本身含有“乐”和“痛” 两种情感,这是理解全文的基础。“乐”和“痛”是生命的 两种状态,人生往往乐少痛多,这又引出了对人生价值、生 命意义的探讨。文章的总体基调是感伤的,但又不是消极的, 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来参悟生命。

人们说《兰亭集序》既有历史的长度,又有人生哲学的高度;

前者主要就修禊而言,后者主要就人生的乐和痛以及人生价 值而言。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