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 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改系列讲座 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育发展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11-16 08:12:46 点击:

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育发展 基础教育新课改下高校数学教育发展范文 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两个问题,基础教育 教学与课程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引起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旧课 程相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内容、功能、实施、评价 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新一轮 课程改革已启动,部分实验地区已在实施新课程,课程改革 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知识结构、教 育观念、能力素质都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为了有效实施 新课程,教师有必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能 力素养。

一、新课改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与原数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变 化。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 理与评价等诸方面的变化分析,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对高师 数学教育都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战[1]。

(一)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会看到高中数学课程 不仅在设置上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在数学内容的选取上也 有很大不同,增加了算法、微积分、数据处理、矩阵、概率 统计等,而数据处理、各种算法、离散数学等都是原来高师 数学系课程中比较薄弱的部分。虽然高师数学系数学课程占 很大比例,面临新形势,数学教师也并不是高枕无忧,因为往往我们进入大学,就把初等数学忘掉,而大学毕业回到中 学教书时,又把高等数学忘掉,而新课程中涉及到很多以往 只有在大学才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更何况有些内容是高师 数学课程中比较薄弱的,甚至是不能完全覆盖的,这就要求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上进行改革。

(二)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以新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新 的教育理念为支撑,新的理论基础,新的教育理念,新的双 基观(数学思想方法、开放题、数学教育技术、概率统计、 算法等),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采纳, 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策略,新的课题,数学文化、数学 建模、数学探究的引入,都需要数学教师去学习,去探索, 去研究[2]。因此,教师们一定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仅 对教师的数学科学知识提出了挑战,还要求教师具有数学史、 数学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观、数学文化、数学实验、 数学建模等知识。如果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是过程性的, 没有研究数学的尝试,那么设计出来的课堂学习往往令人怀 疑它是真探究还是假探究。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 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要有研究数学的经历,哪怕是对 初等数学的研究。也就是说新课程的这些目标,实际上对教 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课改要求下修改高师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教育目标要体现时代性、层次性、区域性。在新科技革命大潮前,人们根据时代的特点与时代的要求,对教育目标 不断进行调整或重新定位。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的目标是:使 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 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 要。具体目标如下:“(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 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 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2)提高空间想象、 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3) 提高数学上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 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 能力。(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 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5)提高 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 研精神和科学态度。(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 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 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 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3]。” 相应地,高师数学教育也要做出改动,即教学计划的修 改,并且与中学数学教育要求相吻合,这才有利于新课改的 实施,也就是说使新课改顺利实施得以保障。首先,增加与 高中新课程相匹配的现代数学内容,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整合传统课程内容。这就要求师范性课程应有较强的先进性 [4],因此对教学计划的修改是必要的。增加现代数学的 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增加应根据一定的课程设计原则来选取 和组织,已经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现代数 学内容也应毫无疑问地被选入,以弥补高师数学教育专业毕 业生在这部分内容上的欠缺。一些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应该 有所变化,要用现代数学思想来组织和整合传统数学内容, 其中包括在整合过程中删除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1]。

其次,根据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对教师专业方面的要求,高 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的设置应有所调整。调整应遵循以下几个 原则:一是要保证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前沿性;
二是要 能促进知识由学术性形态向教育性形态的转化;
三是要有利 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与贯通;
四是要能够促进学生自身数学 素养的发展与养成[1]。

具体说来,可做如下调整:其一,在拓宽和夯实学生数 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专业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 选择有关的前沿性专题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和综合性。同时, 这些课程应保持开放的结构以便必要时进行调整。其二,加 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在原来设置的数学实验、现代教 育技术和多媒体与课件制作等课程中,要注重实施效果。其 三,加强实践性课程。可以设置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课题研 究、数学教育活动、与中学合作设立一些教学实践研究项目 和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动向研讨等课程。把数学建模、离散数学、各类算法等课程设置成专业必选课。适当加入现代 数学与中学教育、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等相关课程,使学生 能把现代数学思想融入到中学数学中。可将《数学课程标准》 作为数学教育类课程的必修内容,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 课程等[1]。

三、推行“研究型教师”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 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 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上来[5]。”教师职业本身蕴含着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意义, 因此教师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课 程内容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新课程的这些目标,实 际上对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 说,只有研究型教师才能在实施教学中达到新课程目标的要 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提倡合作,利用网络等各种手段 以及各种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培养研究型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育的必然要求。加 强教师的职前和在职教育是新一轮改革所必须的。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学习、研究数学学科知识,在《高 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与以往很不 同。课程分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 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l、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中有这样的阐述:“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 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 简单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 准(实验)》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以突出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同时要求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 神和科学态度;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6]。由此可见, 新数学课程对学生提出了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 程,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要求。教师必须有从事数学发现 活动的体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现行高师数 学教育中,多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 对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这样的经历很难 保证师范生在未来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形成积极 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成为研究者是社会发 展的一种趋势,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旁观者,教师要在 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进行研究。

如果教师本身不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研究者,最 终任何教育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因此,培养研究型教师是 高师院校责无旁贷的任务,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每门课程都 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高师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总之,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是教育改革的动力与主体。由此, 培养中学数学教师的高师数学教育面临挑战。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