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戴着“中国眼镜”看印度】

【戴着“中国眼镜”看印度】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20-01-20 07:55:40 点击:
戴着“中国眼镜”看印度

“梦想成真”

  当磁浮列车以超过400公里的时速在中国上海飞驰的时候,圣诞老人也给中国的近邻印度带来了一份大礼。2002年12月25日,印度有史以来第一条地铁在德里(印度首都有时称“新德里”,有时也称“德里”,这是因为德里本是印度古都,后来在古都旁边扩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将这个新城区称为新德里,以区别于老德里。新德里和老德里也可合称为德里———编者注)正式开通,地铁站口的大横幅上同样写着4个大字“梦想成真”。

  通车当天,笔者同数以千计兴奋的印度人一起拥入车站,在欢呼中看着列车驶来,挤进几成沙丁鱼罐头的车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南亚虎”。

  以下的文字摘自一家印度本土法律事务所编撰的《外商投资指南》的前言,从中不难看出印度人对于自身发展前景的一份自信:“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印度仍是少数保持商业和投资吸引力的地方。它的GDP仍保持每年6%的健康增长;它拥有超过10亿的人口,其中中产阶级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市场之一;它拥有一支富有才干和经过良好训练并使用英语的劳动力队伍和世界级的教育体系,而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仍是世界上最低的;它拥有民主政治制度,司法独立和新闻出版自由;自从1991年以来,历任政府都坚持推进经济开放,吸引外国投资的进入和允许外国企业更多地在印度谋求商业机会。”

  开放不分先后

  长期以来,印度循着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即所谓的“强内向型经济”,实行“自力更生”的经济政策,鼓励进口替代,拒绝外国资本,甚至一度将已有的外资企业国有化。在这一政策下,印度一方面建立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框架,另一方面,也错失了利用外资补充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和通过吸纳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技术含量的机会。

  19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变幻,国际援助持续缩水,印度政局跌宕起伏,最终促使印度走上了开放的道路。10多年过去,应该说印度开放的效果是显著的:其吸收的直接投资从1991年的9700万美元猛增到了2001年的23.3亿美元,吸收的间接投资则更是从空白增长到2001年的27.6亿美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丝毫不比中国逊色。

  但是,良好的发展前景下,印度仍有相当多的忧患。这些忧患,对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经验教训积累多一点的中国,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毕竟,这两个近邻,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农田里放卫星”

  IT行业是印度的骄傲。整个1990年代,印度的IT产业年均增长率是50%———这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展。2000年印度IT行业的出口额达到57亿美元,其中40亿美元来自软件出口。

  但另一方面,印度的IT产业几乎是完全建立在“头脑”上的,即以软件出口和所谓技能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的软件服务贸易为基础。印度几乎没有IT产业核心硬件的研发能力,也没有上规模的硬件设备生产、组装企业。

  中国在“十五”发展规划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确定了信息产业的地位。而印度提出的思路,则是可以在农田上建立信息产业;有人甚至认为印度可以不经过全面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可以直接建立知识经济发展模式。

  但所有试图跨越“阶段”的发展总是会带来问题。在印度,就有不少人承认IT行业的发展目前还并没有对印度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一幅极具象征性的图景:在一片农田里或是贫民窟旁,一栋现代化高楼鹤立,楼顶上昂着大型的碟状卫星接发天线———印度IT企业主要靠卫星接入方式保持对外数据联络。而同时印度最好的尼赫鲁大学经济系的机房里,还赫然使用着黑白显示器和奔腾150芯片的“化石级”电脑。

  笔者曾拥有在两个页面转化之间成功打了个盹的记录。

“大使”牌小汽车

  尽管自19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已在经济社会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经济方面作了相当大的努力,但印度的开放程度仍存在一些盲区。

  在访问途中,我们仍能听到由于严格的进口替代压抑外商投资积极性最后导致撤资的故事。单纯保护的结果,是竞争力的低下和革新的步履维艰。

  在德里的大街上,跑着的小汽车90%是古董级的“大使”牌———车型酷似1930年代的上海大街上的老爷车。这是印度最大的国产汽车企业TATA集团的产品,车型历50年毫发不变!依笔者的乘坐体验,其发动机也极可能如此。

  最近,纽约的斯密森博物馆举办关于印度“大使”车的展览。猎奇的美国人对这款车十分喜爱———人们惊讶于它竟然还能跑得那么欢。而印度人真正爱上“大使”车的一个理由是:安全———谁都知道它跑不快!

  外宾“礼遇”

  相关的观念更新问题还反映在国际形象上。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有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烟工业”当然应当得到大力发展。

  2002年末,传来中印间正式开放旅游的消息,印度各大名胜的小商小贩们自然要加紧学习中文吆喝了。而前往印度参观游览的国人,往往要准备好面临这样的外宾“礼遇”:支付高出印度本国人10倍到100倍的门票———这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歧视”!

  在一次火车旅行中,笔者曾专门就此请教邻座的印度人,得到的解释是:既然你们外国人能花大钱千里迢迢地来印度旅游,当然就付得起这个价。笔者试图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实施门票的国民待遇——改善印度的国际旅游形象——进而吸引更多的国际旅客——带动旅馆、餐饮、纪念品、娱乐业——最终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对方听罢呈若有所思状。

  5分钟印度时间

  如果有人要你等5分钟,你能干些什么事?这要看在哪里。在印度的话,那可就多了。据笔者的亲身经历,这包括喝一杯印度茶,加一瓶可口可乐,加观赏珠宝店的伙计现场穿出5根半宝石项链!

  根据印度时间,如果有人同你定好8时见面,那他实际上说的是9时。学生出于对教授的尊重,会提前一刻钟到!

  反观中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在相当多的地方和领域,也依然还没有深入人心。

  两天内的4条中国报道

  笔者在2002年最后一周里,随机选择两天,收集了印度的所有全国性英文报纸,查询有关中国的报道,得到了4条消息: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中印在世贸新一轮谈判中的态度比较、全球跨国公司争相入驻上海、印度成为对华反倾销诉讼的大户。

  现在中印两国都深知对方的重要性,也关注对方的发展和相互之间关系,但了解仍是不充分的。双方的认知也需要更新。印度一本2001年出版的专著《跨越梦想之桥:印中50年》(CroingaBridgeofDreams:50YearsofIndia-China),列出了20世纪下半叶印度学术界的102篇主要的中国研究论著,按时间序列依次是五六十年代14篇、70年代35篇、80年代12篇、90年代39篇。依笔者的阅读范围,中方学者对于印度的研究也相差不多(http://www.yytv.com.cn版权所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