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10-11 07:52:13 点击: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 现阶段,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建国以来在党领 导下的经济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完善而形成的。本文试对 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演变历程进行分析,深化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入分配 ;
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溯源 按劳分配的想法,最早是由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 西门及其学派提出的。在圣西门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 未来社会的分配主张,主要是各取所需和按需分配,即平均 主义的分配。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的。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 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我国传统的分配方式是在按劳分配理论指导下,不论在 理论和实践中,都把按劳分配作为主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认识,并与公有制、计划经济紧 密地结合在一起调控社会经济生活诸方面的运行。正是在这 种所谓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位一体公式”的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传统思维定势下,从 1956 年生产资料所 有制改造完成到1978 年改革开放前,基本上是否定按劳分 配以外其它分配关系存在的合法性。同时在按劳分配这种分配实践中,由于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上 执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践中的按劳分配变成了“大锅 饭”的代名词。它严重束缚了生产者积极性发挥和社会主义 生产力的发展。

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不同的分配原则,市场经济的一般 分配原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西方经济学将这种分配方式称 为功能性收入分配。这里的“功能”指的是生产要素在社会 生产中的作用或作出的贡献。将功能与分配联系在一起,反 映了以要素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其报酬或价格水平高低的基 本要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决定 着分配方式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决定着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共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构建社会分配制度的问题上,从 单一的按劳分配选择到按各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从让 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到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比例,从 只重视基本收入到完善社会保障,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 善的过程。

打破平均主义,恢复按劳分配原则。针对平均主义弊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克服平均主义”。这是改 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对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首 次阐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允许和鼓 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 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87 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应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 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十三大还强调:我们的 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 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 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践的一个重大突破,它要求我们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1993年11月召开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个人收 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 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 距。” 确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则。1997 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的突出贡献是,回答了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不可以、需要不需要参与收益分配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的分配制度。十五大指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 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 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六大还 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 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 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进一步肯定“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基 本原则。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 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在强调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同时,突出强调:在经 济发展基础上,要“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 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 民收入”的新思路。

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 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突出强调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李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 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孙国华.“分成两半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3]孙晓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进 及其影响〔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11).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